首頁 > 中華本草 > 鹿藿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LùHuò

【別名】老鼠眼、餓螞蝗[湖南]、痰切豆

【來源】豆科鹿藿屬植物鹿藿RhynchosiavolubilisLour.,以根及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切片,曬幹。

【性味】苦、辛,平。

【功能主治】消積散結,消腫止痛,舒筋活絡。用於小兒疳積,牙痛,神經性頭痛,頸淋巴結結核,風濕關節炎,腰肌勞損;外用治癰癤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草或鮮根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鹿藿《*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LùHuò

【別名】鹿豆(《爾雅》郭璞註),荳豆、野綠豆(《綱目》),野黃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老鼠眼(《廣州植物誌》),老鼠豆、野毛豆、門瘦、酒壺藤(《湖南藥物誌》),鳥眼睛豆、大葉野綠豆(《浙江天日山藥植誌》)。

【來源】為豆科植物鹿藿的莖葉。5~6月采,曬幹。貯幹燥處。

【原形態】多年生纏繞草本,各部密被淡黃色柔毛。莖蔓長。3出羽狀復;側生小葉斜闊卵形,或斜闊橢圓形,長2~6厘米,闊1.5~4.5厘米,先端短急尖,基部圓形:頂生小葉近於圓形,長2.5~6厘米,闊2.5~6.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小葉紙質,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長柔毛和淡黃色透明腺點;托葉線狀披針形,不脫落。總狀花序腋生,有花10余朵;花黃色,長7毫米;花萼鐘狀,5裂;花冠蝶形,龍骨瓣有長喙;雄蕊10,2體,花藥1室;子房上位,胚珠2,花柱長,基部彎曲被毛,柱頭頭狀。莢果短矩形,紅紫色,長約1.5厘米,闊約9毫米;有1~2顆黑色有光澤的種子。花期5~9月。

【生境分布】生長雜草中或附攀樹上。分布四川、浙江、江西、江蘇、安徽、廣西、福建、臺灣、湖南、湖北等地。

【性味】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無毒。";

【歸經】《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太陰、厥陰經。"

【功能主治】

涼血,解毒。治頭痛,腰疼腹痛,產褥熱,瘰癧,癰腫,流註。

①《本經》:"主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癧,瘍氣。"

②江西《草藥手冊》:"祛痰,解毒,殺蟲,祛風濕,和血氣。治腸癰,瘰癧,頭痛,眼痛,腹痛。"

【用法用量】內服:放湯,3~5錢,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慣發性頭痛:鮮鹿藿七錢,水煎服。

②治婦女產褥熱:鹿藿莖葉三至五錢,水煎服。

③治瘰癧:鹿藿五錢,豆腐適量,加水同煮服。

④治流註,癰腫:鮮鹿藿葉適量。搗爛,酌加燒酒搗勻。外敷。(選方出江西《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本草經疏》:"鹿藿,解毒涼血之藥也。故主腸癰瘰癧瘍氣。女人以血為主,血虛有熱,則腰腹痛不樂,得苦涼之氣,則熱退而血得所養,故主女人腰腹痛不樂也。"

【摘錄】《*辭典》

鹿藿《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唐本草》:鹿藿,所在有之,苗似豌豆,有蔓而長大,人取以為菜,亦微有豆氣,故為鹿豆也。

2.《綱目》:鹿豆即野綠豆,多生麥地田野中,苗葉似綠豆而小,引蔓生,生熟皆可食。三月開淡粉紫花,結小莢,其子大如椒子,黑色,可煮食,或磨面作餅蒸食。

【拼音名】LùHuò

【英文名】HerbofTwiningRhynchosia

【別名】蔨、鹿豆、荳豆、野綠豆、野黃豆、老鼠眼、老鼠豆、野毛豆、門瘦、酒壺藤、烏眼睛豆、大葉野綠豆、鬼豆根、藤黃豆、烏睛珠、光眼鈴鈴藤、山黑豆、鬼眼睛、一條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鹿藿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ynchosiavolubilisLour.

采收和儲藏:5-6月采收,鮮用或曬幹,貯幹燥處。

【原形態】

鹿藿多年生纏繞草本。各部密被淡黃色柔毛。莖蔓長。3出復葉,頂生小葉近於圓形,長2.5-6cm,寬2.5-5.5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側生小葉斜闊卵形,或斜闊橢圓形,長2-6cm,寬1.5-2.5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葉片紙質,上面疏被短柔毛,背面密被長柔毛和橘黃色透明腺點;托葉線狀披針形,不脫落。

總狀花序腋生,花10余朵;長約7mm;花萼鐘狀,5裂;花冠黃色,龍骨瓣有長喙;雄蕊10,二體,花藥1室;子房上位,胚珠2,花柱長,基部彎曲,被毛,柱頭頭狀。莢果短,長圓形,紅紫色,長約1.5cm,闊約9mm;種子1-2粒,黑色,有光澤。花期5-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1200m的山坡雜草中或附攀樹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味苦;酸;性平

【歸經】胃;脾;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解毒。主風濕痹痛;頭痛;牙痛;腰脊疼痛;瘀血腹痛;產褥熱;瘰癧;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燙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30g。外用:適量,搗敷。

【附方】①治慣發性頭痛:鮮鹿藿七錢,水煎服。②治婦女產褥熱:鹿藿莖葉三至五錢,水煎服。③治疾病:鹿藿五錢,豆腐適量,加水同煮服。④治流註,癰腫:鮮鹿藿葉適量。搗爛,酌加燒酒搗勻。外敷。(選方出江西《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鹿藿,解毒涼血之藥也。故主腸癰瘰癧瘍氣。女人以血為主,血虛有熱,則腰腹痛不樂,得苦涼之氣,則熱退而血得所養,故主女人腰腹痛不樂也。

2.《本經》:主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癧,瘍氣。

3.江西《草藥手冊》:祛痰,解毒,殺蟲,祛風濕,和血氣。治腸癰,瘰癧,頭痛,眼痛,腹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鹿藿相關圖片

鹿藿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鹿骨  下一个:鹿藿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