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木棉花功效和作用

【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MùMiánHuā

【來源】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春季采收盛開花朵,曬幹或烘幹。

【原形態】

木棉(楊孚《異物誌》),又名:古貝(《南州異物誌》),斑枝花(《汪右丞集》),攀枝花(《綱目》),瓊枝(《梧潯雜佩》),英雄樹。

大喬木,高可達25米。幹和枝有短而大的圓錐形的刺;枝平伸。掌狀復葉,葉柄長8~12厘米;小葉5~7枚,具柄,薄革質,矩圓形至橢圓狀矩圓形,長10~20厘米,寬5~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或漸狹,全緣,兩面均禿凈。花大,紅色,直徑約12厘米或過之,葉前開放,聚生於枝的近頂端;萼厚革質,長3.5~4.5厘米,外面禿凈,內被絲毛,分裂為闊而鈍的裂片;花瓣5,肉質,矩圓形,長8~10厘米,兩面多少被星狀柔毛,但內面稍稀疏;雄蕊管短,多列,最內5枚於頂端分叉,每1分又有花藥1枚,中間10枚較短,最外的多數,合生為5束;子房5室,胚珠多數,柱頭5裂。蒴果大,矩圓形,木質,長10~15厘米,寬4.5~5厘米,果瓣內有綿毛;種子多數,倒卵形。花期3月。果期5月。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灣、雲南等地。產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幹燥花多皺縮,不具子房和花柄。花萼杯狀,頂端3~5裂,厚革質而脆,外表棕黑色,具不規則縱皺,內面被灰黃色短絨毛;花瓣5片,分離,皺縮戌破碎,外面棕黃色或深棕色,具縱紋,被星狀毛,內面紅棕色,被少數星狀毛;雄蕊多數,花絲紅棕色,扭曲,具粗縱紋,花藥大部脫落。味淡微甘。

【性味】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止血。治泄瀉,痢疾,血崩,瘡毒,金創出血。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痢癥,白者更妙。"

②《本草求原》:"紅者去赤痢,白者治白痢,同武彜茶煎常飲。"

③《嶺南采藥錄》:"消暑。"

④《中藥新編》:"利尿及健胃。"

⑤《南寧市藥物誌》:"去濕熱。治血崩,金創。"

⑥《廣西中藥誌》:"去濕毒,治惡瘡。"

⑦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治腸炎,菌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

【備註】古書所載的木棉,常與錦葵科棉屬植物混淆不分。《綱目》木棉條集解中即包括錦葵科棉屬植物在內,而所述"交廣木棉",乃為木棉科植物。

【摘錄】《*辭典》

木棉花《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MùMiánHuā

【英文名】CommenBomhaxFlower,FlowerofCommonBombax

【別名】木棉、斑枝花、瓊枝。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mbaxmalabaricumDC.[Gossampinusmalabarica(DC)Merr.]

采收和儲藏:春末采收,陰幹。

【原形態】木棉落葉大喬木,高達25m。樹皮深灰色,樹幹常有圓錐狀的粗刺,分枝幹展。掌狀復葉;總葉柄長10-20cm;小葉5-7枚,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0-16cm,寬3.5-5.5cm;小葉柄長1.5-4cm。花生於近枝頂葉腋,先葉開放,紅色或橙紅色,直徑約10cm;萼杯狀,厚,3-5淺裂;花瓣肉質,倒卵狀長圓形,長8-10cm,兩面被星狀柔毛;雄蕊多數,下部合生成短管,排成3輪,內輪部分花絲上部分2叉,中間10枚雄蕊較短,不分叉,最外輪集生成5束,花藥1室,腎形,盾狀著生;花拄長於雄蕊;子房5室。蒴果長圓形,木質,長10-15cm,被灰白色長柔毛和星狀毛,室背5瓣開裂,內有絲狀綿毛。種子多數,倒卵形,黑色,藏於綿毛內。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400-1700m以下的幹熱河谷、稀樹草原、雨林溝谷、低山,次生林中及村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南、西南及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氣候,為熱帶季雨林的代表樹種,不耐寒,喜光,耐旱,生長迅速,萌蘗性強,深根性,抗風力強。在土層深厚肥沃的酸性、中性土壤中生長最好。

栽培技術用播種、扡插和分株繁殖。蒴果未開裂前采集,種子發芽力保存期短,故多隨采隨播,也可用濕沙短期貯藏,條播,覆土2cm,平均氣溫20℃以上,一般4-5d可出齊苗;扡插多在2-3月或雨季進行,用長80-100cm,橫徑1-2cm的大枝,插入苗床10-15cm深,經常保持床上濕潤;分株是自母株根部萌蘗處,連一段母根和須根截斷分栽更易成活。

田間管理實生幼苗不需移栽,苗過密時經1次間苗後,可任其生長,每月追肥1-2次。幼苗怕霜凍,第1年入冬小苗應澆水井用草覆蓋,防霜凍。扡插苗栽後應遮陰、噴水,緩苗後半個月可追施薄肥,其後常中耕除草。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呈於縮的不規則團塊狀,長5-8cm;子房及花柄多脫離。花萼杯杯狀,長2-4.5cm,3或5淺裂,裂片鈍圓、反卷,厚革質而脆,外表棕褐色或棕黑色,有不規則細皺紋;內表面灰黃色,密被有光澤的絹毛。花瓣5片,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倒卵狀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外表棕黃色或深棕色,密被星狀毛,內表面紫棕色或紅棕色,疏被星狀毛。雄蕊多數,卷曲;殘留花柱稍粗,略長於雄蕊。氣微,味淡微甘澀。以花朵大、完整、色棕黃者為佳。

【化學成份】花萼含水分85.66%,蛋白質1.38%,碳水化合物11.95%,灰分1.09%,總醚抽出物0.44%,不揮發的醚抽出物0.18%。種子含蛋白質9.3%,其氨基酸組成主要有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精氨酸(arginine),甘氨酸(glycine)及天冬氨酸(asparticacid);種子油脂肪酸組成主要有:肉豆寇酸(myristicacid)13.44%,棕櫚酸(palmiticacid)43.61%,花生酸(arachidicacid)2.32%,山萮酸(behenicacid)14.39%,亞油酸(linoleicacid)26.24%等;種子還含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a-生育酚(a-tocopherol),正-二十六烷醇(n-hexaconsanol),棕櫚酸十八烷醇酯(octadeccylpalmitate),沒食子酸(gallicacid),1-沒食子酰-β-葡萄糖(1-galloyl-β-glucose),沒食子酸乙酯(ethylgallate),鞣酸(tannicacid),葡萄糖(glucose),鼠李糖(rhamnose),木糖(xylose)。

【性味】甘;淡;性涼

【歸經】脾;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止血。主泄瀉;痢疾;咳血;吐血;血崩;金瘡出血;瘡毒;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服。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痢癥,白者更妙。

2.《本草求原》:紅者去赤痢,白者治白痢,同武彜茶煎常飲。

3.《嶺南采藥錄》:消暑。

4.《中藥新編》:利尿及健胃。

5.《南寧市藥物誌》:去濕熱。治血崩,金創。

6.《廣西中藥誌》:去濕毒,治惡瘡。

7.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治腸炎,菌痢。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木棉花相關圖片

木棉花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木棉根  下一个:木棉皮>>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