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QiānɡLánɡ
【別名】推糞蟲、推屎爬、屎蛒螂、糞球蟲、鐵甲將軍、牛屎蟲、推車蟲
【來源】鞘翅目金龜子科昆蟲蜣螂CatharsiusmolossusL.的幹燥全蟲。一般6~8月間捕捉,捉回後置沸水中燙死,烘幹即得。
【性味】鹹,寒。有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通便。用於瘡瘍腫毒,痔漏,便秘。
【用法用量】0.5~1錢;外用適量,研粉敷,或油調搽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蜣螂《*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QiānɡLánɡ
【別名】蛣蜣(《爾雅》),天社(《廣雅》),轉丸、弄丸(崔豹《古今註》),推丸(陶弘景),胡蜣螂(《蜀本草》),推車客(《本事方》),推屎蟲(《孫天仁集效方》),黑牛兒、鐵甲將軍(李延壽),大烏殼硬蟲(《普濟方》),夜遊將軍(《綱目》),屎蜣螂(《本草原始》),滾屎蟲、車屎客(《醫林纂要》),牛屎蟲(《蘇州本產藥材》),推車蟲(《藥材資料匯編》),大將軍、觸角牛(《河北藥材》),鐵角牛(《山西中藥誌》),糞球蟲(《中藥誌》)。
【來源】為金龜子科昆蟲屎蛒螂的幹燥全蟲。一般於6~8月間晚上利用燈光誘捕,沸水燙死,再用炭火烘幹。
【原形態】
全體黑色,稍帶光澤。雄蟲體長3.3~3.8厘米,雌蟲略小。雄蟲頭部前方呈扇面狀,表面有魚鱗狀皺紋,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漸尖細並略呈方形的角突;其後方之兩側有復眼,復眼間有一光亮無皺紋的狹帶。前胸背板密布勻稱的小圓突,中部有橫形隆脊,隆脊中段微向前曲成鈍角狀,兩側端各有齒狀角突1枚,在齒突前下方有一淺凹,其底部光滑無小圓突,淺凹外側有一較深的凹,底部小圓突十分模糊或缺如;小盾片不可見;前翅為鞘翅,相當隆起,滿布致密皺形刻紋,各方有7條易辨的縱線;後翅膜質,黃色或黃棕色。口部、胸部下方,有很多褐紅色或褐黃色纖毛,中後足跗節兩側有成列的褐紅色毛刺。雌蟲外形與雄蟲很相似,惟頭部中央不呈角狀突而為後面平、前面扁圓形的隆起,頂端呈一橫脊;前胸背板橫形隆脊近似直線,兩側端不呈齒狀突角,且只有外側的深凹,明顯可見。
棲息在牛糞堆、人屎堆中,或在糞堆下掘土穴居。吸食動物之屍體及糞尿等。有夜間撲燈趨光的習性。產卵後,雌雄共同推曳糞土將卵包裹而轉成丸狀。
【生境分布】分布江蘇、浙江、雲南及其它大部分地區。主產江蘇、浙江、河北、湖北等地。此外,福建、廣東、廣西亦產。
【性狀】幹燥蟲體呈黑褐色,長3~4厘米,寬1.8~3厘米,雄蟲較雌蟲稍大。雄蟲頭部前方呈扇面形,易脫落,中央具角突1支,長約6毫米。前胸背板呈寬半月形,頂部有攢形隆脊,兩側各有角突1枚。後胸約占體長1/2,為翅覆蓋。雌者頭部中央及前胸背板橫形隆脊的兩側無角狀突。前翅革質,黑褐色,有7條縱向平行的紋理;後翅膜質,黃色或黃棕色。足3對。體質堅硬,有臭氣。以體黑、幹燥、完整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有毒成分約1%。有效物質能溶於水、乙醇及氯仿,但不溶於乙醚。
【藥理作用】蜣螂毒素。註射於小白鼠後表現不安,數十分鐘後因痙攣發作致死;靜脈註射於家兔後,血壓一時下降,隨即上升,呼吸振幅增大,頻率加快;對蟾蜍離體心臟有抑制作用,灌註於蟾蜍的後肢血管,有暫時的擴張作用;對家兔腸管及子宮有抑制作用,對蟾蜍的神經肌肉標本有麻痹作用。
【性味】
鹹,寒,有毒。
①《本經》:"味鹹,寒。"
②《別錄》:"有毒。"
③《湯液本草》:"氣寒,味酸,有毒。"
【歸經】《綱目》:"手、足陽明,足厥陰。"
【功能主治】
定驚,破瘀,通便,攻毒。治驚癇,癲狂,癥瘕,噎膈反胃,腹脹便結,淋病,疳積,血痢,痔漏,疔腫,惡瘡。
①《本經》:"主小兒驚癇瘈疭,腹脹寒熱,大人癲疾狂易。"
②《別錄》:"主手足端寒,肢滿,奔豚。"
③《藥性論》:"治小兒疳蟲蝕。"
④《本草拾遺》:"治蜂瘺,燒死蜣螂末和醋敷之。"
⑤《日華子本草》:"能墮胎,治疰忤;和幹姜敷惡瘡,出箭頭。"
⑥《本草權度》:"去大腸風熱。"
⑦《本草求原》:"治小兒積滯,土包燒食。"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8分;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搗敷。
【註意】
孕婦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畏羊角、石膏。"
②《藥對》:"畏羊肉。"
③《品匯精要》:"妊娠不可用之。"
【附方】
①治小兒驚風,不拘急慢:蜣螂一枚。杵爛,以水一小盞,於百沸湯中燙熱,去滓飲之。(《綱目》)
②治膈氣吐食:地牛兒二個,推屎蟲一公一母。同入罐中,待蟲食盡牛兒,以泥裹煨存性,用去白陳皮二錢,以巴豆同炒過,去豆,將陳皮及蟲為末,每用一、二分,吹入咽中,吐痰三、四次愈。(《孫天仁集效方》)
③治大、小便閉,經月欲死者:推車客七個,土狗七個。新瓦焙,研末,用虎目樹南向皮,煎汁調服。(《本事方》推車散)
④治小便血淋:蜣螂研水服。(《鮑氏小兒方》)
⑤治疳:蜣螂裹燒熟,與兒食。(《韓氏醫通》)
⑥治赤白痢、噤口痢及泄瀉:黑牛兒燒研,每服半錢或一錢,燒酒調服。小兒以黃灑服。(李延壽)
⑦治痔漏出水:蜣螂一枚。陰幹,入冰片少許,為細末,紙撚蘸末入孔內,漸漸生肉,藥自退出。(《綱目》)又方:用蜣螂焙幹,研為末,先以礬湯洗過,再加藥末敷貼。
⑧治一切疔瘡:地上新糞內泥堆中大烏殼硬蟲,活者取來,用蜜浸待死,新瓦上煆灰,用好蠟調敷上。先用針火上燒過,待冷,撥損瘡頭。(《普濟方》)
⑨治鼻中息肉,不聞香臭:蜣螂一十枚。納青竹筒中,以刀削去竹青,以油單囊筒口,令密,納廁坑中,四十九日,取出曝幹,入麝香少許,同細研為散,塗息肉上。(《聖惠方》)
⑩治小兒重舌:燒蜣螂末和唾敷舌上。(《子母秘錄》)
⑾治大腸脫肛:蜣螂燒存性,為末,入冰片研勻,摻肛上,托之即入。(《醫學集成》)
⑿治附骨疽及魚眼瘡:蜣螂七枚。和大麥面,爛搗封之。(《聖惠方》)
⒀治癧瘍:途中先死蜣螂,搗爛塗之,當揩令熱封之。(《千金方》)
⒁治針灸瘡血出不止:死蜣螂末豬脂塗之。(《千金方》)
⒂大小便不通:用夏天收集、陰幹的蜣螂一個,放凈磚上,四面以灰火烘幹,當腰切斷。大便不通,用上截;小便不通。用下截,二便不通,用全部。各研為末,水送服。
⒃無名惡瘡:用死蜣螂搗汁敷塗。
【各家論述】
①《本草經疏》:"蜣螂,治小兒驚癇瘛疭,腹脹寒熱,大人癲疾狂走,皆肝、胃、大腸三經風熱壅盛所致,鹹寒除三經之邪熱,則諸癥自瘳。《別錄》主手足端寒、支滿者,以脾胃主四肢而治中焦,肺氣結滯則血液不能通行灌溉於手足,胃家熱壅及大腸結實,則中焦不治而氣逆支滿,行三焦之壅滯則所苦減除矣。鹹能軟堅入腎,故又主奔豚也。"
②《長沙藥解》:"蜣螂,善破癥瘕,能開燥結,《金匱》鱉甲煎丸用之,治病瘧日久結為瘧瘕,以其破癥而開結也。"
【臨床應用】
①治療膀脹、尿道結石
蜣螂去頭,置於新瓦上焙幹,研成粉末。每次口服1.5~3克,每日2次。臨床觀察20余例,部分病例可見結石排出。
②治療麻痹性腸梗阻
取蜣螂蟲7只,黑白醜3錢,石菖蒲3錢。水煎,1日2次早晚分服。服至大便暢通為止。臨床試治3例,均愈。
【備註】現售商品中另有一種獨角蜣螂蟲,為獨角仙科昆蟲獨角仙的幹燥雄蟲。全體棕色或棕褐色。頭頂有崛起的角狀突,長約1.7~3厘米,角上端2回分叉。前胸背板中央亦有一發達的二叉棘狀突,長約1厘米,尖端略彎向前下方。質較松脆。產於江蘇、安徽、山東、山西等地。一般均自產自銷。
【摘錄】《*辭典》
蜣螂《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別錄》:蜣螂,生長沙池澤。五月取,蒸藏之,臨用當炙,匆置水中,令人吐。
2.陶弘景:《莊子》雲:'螂之智,在於轉丸。'其喜入人糞中,取屎丸而卻推之,俗名為摧丸。當取大者,其類有三、四種,以鼻頭扁者為真。
3.《本草衍義》:蜣螂,大小二種:一種大者胡蜣螂,身黑光,腹翼下有小黃,子附母而飛行。晝不出,夜方飛出,至人家庭戶中,見燈光則來。
【拼音名】QiānɡLánɡ
【英文名】dungbeetle
【別名】天社、轉丸、弄丸、推丸、胡蜣螂、推車客、天水牛、推屎蟲、黑牛兒、鐵甲將軍、大烏殼硬蟲、夜遊將軍、屎蜣螂、滾屎蟲、車屎客、牛屎蟲、推車蟲、大將軍、觸角牛、糞球蟲、鐵角牛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金龜子科動物屎殼螂的全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tharsiusmolossus(Linnaeus)
采收和儲藏:6-8月間晚上利用燈光誘捕,沸水燙死,曬幹或烘幹。
【原形態】屎殼螂,全體寬卵圓形,黑色,略有光澤。胸下密被纖長絨毛。雄蟲頭部前方呈扇面形,表面密被魚鱗狀皺紋,頭上有一基部粗大向上收尖的角突。觸角4節,前胸背板表面均勻分布細圓疣狀刻紋,在中部稍後高高突出成銳形橫脊。鞘翅密布細皺紋,各有7條易辨之縱線。足短壯。雌蟲頭頂無角突,而呈橫脊狀隆起。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常棲息於草原和農村中牛、馬、驢的糞堆下,掘土穴局面。產卵後雌雄共同推糞土將卵包裹而成丸。
資源分布: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
【性狀】
性狀鑒別,蟲體呈橢圓形,長3-4cm,寬1.8-3cm,黑褐色,有光澤。雄蟲較雌蟲稍大,頭部前方呈扇面形,易脫落,中央具角突1支,長約6mm。前胸背板呈寬關月形,頂部有橫形隆脊,兩側各有角突1枚,後胸約占體長的1/2,為翅覆蓋。雌蟲頭部中央及前胸背板橫形隆脊的兩側無角狀突。前翅革質,黑褐色,有7條縱向平行的紋理,後翅膜質,黃色或黃棕色。足3對,體質堅硬。有臭氣。
顯微鑒別,粉末特征:①體壁碎片淺黃色黃色或深棕黃色,大小不等,形狀不一.有的剛毛已脫落,散有毛窩,毛窩附近有星芒狀的色素顆粒;有的邊緣增厚,密布棘狀物,有的著生和三粗剛毛或少數細長剛毛.②剛毛黃色或黃棕色,細長,先端銳尖,表面具疣狀突起,長60-20μm,基部直徑7-15μm,壁厚1-3μm。③橫紋肌纖維眾多,近無色或淡黃色,半透明,多數斷裂成薄片狀,表同有緊密排列的曲折狀或水波狀的明暗帶,紋理較清晰。④碳酸鈣結晶眾多,形狀不規則,大小在2-10.5μm之間。
【化學成份】含有毒成分約1%(蜣螂毒素);有效成分能溶於水、乙醇及氯仿,但不溶於乙醚。100℃加熱,經30min也被破壞。
【藥理作用】1.對呼吸作用:蜣螂毒素。註射於小白鼠後表現不安,數十分鐘後因痙攣發作致死;靜脈註射於家兔後,血壓一時下降,隨即上升,呼吸振幅增大,頻率加快;2.對心臟作用:對蟾蜍離體心臟有抑制作用,灌註於蟾蜍的後肢血管,有暫時的擴張作用;3.對平滑肌作用:對家兔腸管及子宮有抑制作用,對蟾蜍的神經肌肉標本有麻痹作用。
【鑒別】
理化鑒別(10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冷浸過夜,過濾,溶液濃縮至5ml,將濃縮液滴在濾紙上,噴0.5%茚三酮溶液或0.2%吲哚醒丙酮溶液,然後在110℃下烘烤,可見黑色斑點。
(2)取本品乙醇提取液2ml,加入三氯化鐵試劑1-2滴,溶液呈墨綠色。
【炮制】去雜質,或去足、翅。切制:焙幹,研粉既得
【性味】味鹹;性寒;有毒
【歸經】肝;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破瘀;定驚;通便;散結;拔毒去腐。主癥瘕;驚癇;噎膈反胃;腹脹便秘;痔漏;疔腫;惡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g;研末,1-2g。外用:研末撒、調敷或搗爛敷。
【註意】脾胃虛寒者及孕婦禁服。
【附方】①治小兒驚風,不拘急慢:蜣螂一枚。杵爛,以水-小盞,於百沸湯中燙熱,去滓飲之。(《綱目》)②治膈氣吐食:地牛兒二個,推屎蟲一公一母。同入罐中,待蟲食盡牛兒,以泥裹煨存性,用去白陳皮二錢,以巴豆同炒過,去豆,將陳皮及蟲為末,每用一、二分,吹入咽中,吐痰三、四次愈。(《孫天仁集效方》)③治大、小便閉,經月欲死者:推車客七個,士狗七個。新瓦焙,研未,用虎目樹南向皮,煎汁調服。(《本事方》推車散)④治小便血淋:蜣螂研水服。(《鮑氏小兒方》)⑤治疳:蜣螂裹燒熟,與兒食。(《韓氏醫通》)⑥治赤白痢、噤口痢及泄瀉:黑牛兒燒研,每服半錢或一錢,燒酒調服。小兒以黃酒服。(李延壽)⑦治痔漏出水:蜣螂一枚,陰幹,入冰片少許,為細末,紙撚蘸末入孔內,漸漸生肉,藥自退出。(《綱目》)⑧治一切療瘡:地上新糞內泥堆中大烏殼硬蟲,活者取來,用蜜浸待死,新瓦上煆灰,用好醋調敷上。先用針火上燒過,待冷,撥損瘡頭。(《普濟方》)⑨治鼻中息肉,不聞香臭:蜣螂一十枚。納青竹筒中,以刀削去竹青,以油單裹筒口,令密,納廁坑中,四十九日,取出曝幹,入麝香少許,同細研為散,塗痛肉上。《聖惠方》⑩治小兒重舌:燒蜣螂末和唾敷舌上。(《子母秘錄》)(11)治大腸脫肛:燒蜣螂存性,為末,入冰片研勻,摻肛上,托之即入。(《醫學集成》)(12)治附骨疽及魚眼瘡:燒娜七枚。和大麥面,爛搗封之。(〈聖惠方>(13)治癘瘍:途中先死蜣螂,搗爛塗之,當揩令熱封之。(〈千金方》>(14)治針灸瘡血出不止:死蜣螂末豬脂塗之。(《千金方》)
【各家論述】
1.《本經》:主小兒驚癇,腹脹寒熱,大人癲疾狂易。
2.《別錄》:主手足端寒,肢滿,奔豚。
3.《藥性論》:治小兒疳蟲蝕。
4.《本草拾遺》:治蜂瘺,燒死蜣螂末和醋敷之。
5.《日華子本草》:能墮胎,和幹姜敷惡瘡,出箭頭。
6.《本草權度》:去大腸風熱。
7.《本草求原》:治小兒積滯,土包燒食。
【臨床應用】
1.治療膀胱、尿道結石:蜣螂法頭;置於新瓦上焙幹,研成粉末。每次口服1.5-3g,每日2次。臨床觀察20余例,部分病例可見結石排出。
2.治療麻痹性腸梗阻:取蜣螂7只;黑白醜3錢,石菖蒲3錢。水煎,1日2次早晚分服。至大便暢通為止。臨床試治3例,均愈。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