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廣西藥植名錄》
【拼音名】QīnɡJiàn
【別名】竹節黃(《中草藥植物》)、小接骨(《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爵床科植物柔刺草的全草。夏、秋采。
【原形態】披散草本。莖具細致縱紋,嫩枝被短茸毛。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略彎曲呈鐮狀,長4~11厘米,全緣或有齒。花暗紅色,為下垂的聚傘花序生於枝頂,苞片和小苞片均小,線形;萼片5,線狀錐尖;花冠管長,肢2唇形;雄蕊2。蒴果長橢圓形,長約0.5厘米,有短柄;種子4顆。
【生境分布】生於疏林或灌叢中。分布我國南部及西南。
【性味】《中草藥植物》:"甘平。"
【功能主治】
治黃疸型肝炎,跌打骨折,風濕疼痛。
①《廣西藥植名錄》:"調經,去瘀,消腫,止痛。治跌打骨折,貧血,黃疸,風濕。"
②《中草藥植物》:"有清肝利膽作用,治療黃疸和肝炎腹水。"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辭典》
青箭《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拼音名】QīnɡJiàn
【英文名】HerbofDroopingClinacanthus
【別名】柔刺草、竹枝黃、竹橫、剽黃、小接骨、竹葉青、竹兒王、竹節王、拔彈藤、柔枝節骨草、鱷嘴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爵應酬科植物扭序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inacanthusnutans(Burm.F.)Lindau[JusticianutansBurm.f.]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扭序花高大草本。直立或有時攀援狀;莖圓柱表,幹時黃色,有細密的縱條紋。葉對生;葉柄長約6mm;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1cm,寬1-4cm,先端彎尾狀漸尖,基部稍偏斜,近全緣;側脈每邊5-6條。花序緊縮成頭狀,生於分枝頂端,花序長1.5cm,被腺毛;苞片線形,長約8mm,先端急尖;萼5深裂,裂片線狀披針形,被腺毛;花冠深紅色,花冠管基部較狹而稍彎曲,向上漸大,冠桅二唇形,上唇直立,披針形,2形裂,下唇長圓狀三角形,3淺裂;雄蕊2,著生近花冠管喉部,花藥1室;花盤環狀,子房無毛,每室有2個胚珠,花柱細線狀,柱頭單一。蒴果。花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疏林或灌叢內。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為帶葉枝條。莖表面具細致縱行紋理,嫩枝有短柔毛。葉對生,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有的略彎曲呈鐮刀狀,長3-11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有細齒;具短柄。
【化學成份】根莖含羽扇豆醇(lupeol),白樺脂醇(betulin)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1]。
【性味】味微苦;淡;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活血舒筋。主濕熱黃疸;風濕痹痛;月經不調;跌打腫痛;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塗。
【各家論述】
1.《廣西植物名錄》:調經,去瘀,消腫,止痛。治跌打骨折,貧血,黃疸,風濕。
2.《中草藥植物》:有清肝利膽作用,治療黃疸和肝炎腹水。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