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貴州草藥》
【拼音名】XiǎoDìNiǔ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小地扭的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態】一年生小草本,高6~13厘米。莖直立,方形,棱上有細短柔毛。葉對生;葉片卵形,先端鈍,基部渾圓或闊楔形,邊緣有疏鋸齒及短毛,下面主脈上疏具細短毛:花在頂端腋生,1~2朵;萼鐘形,5裂;花冠淡紅紫色,唇形。朔果。
【生境分布】多生於草坡。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
【附方】
①治嗆咳出血:小地扭三至四錢。燒灰兌酒服。
②治疔瘡及蛇咬傷:小地扭,搗緘敷患處。
【摘錄】《*辭典》
小地扭《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經訂正本品原植物為長蒴母草,見定經草條。
【拼音名】XiǎoDìNiǔ
【英文名】all-grassofBriadkeafFakseounoerbek,BroadleafFalsepimpernel
【別名】飛疔藥、元葉毒草、五角苓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寬葉母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nderniamummularifolia(D.Don)Wettst.[VandellianummulariafoliaD.Don]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5-15cm。根須狀。莖直立,不分枝或有時多枝叢密,枝傾臥後上升,莖枝四方形,棱上有短毛。葉對立;無柄或有短柄;葉片寬卵形或近圓形,長0.5-2cm,寬0.4-1.5cm,先端圓鈍,基部寬楔形或近心形,邊緣淺圓鋸齒,齒端有小突尖,側脈2-3對至基部發出。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僅頂生者有總花梗,花有梗或無梗兩種類型有時出現在同一植株上;無小苞片;萼齒5,長約3mm,分裂至中部,裂片披針形;花冠紫色;少有藍色或白色,上唇直立,卵形,下唇開展,2裂;雄蕊4,全育,前面1對花絲基部有齒狀附屬物。蒴果長橢圓形,先端漸尖,比宿存萼長約2倍。種子棕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800m以下的田邊、溝旁等濕潤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陜西、甘肅、浙江、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涼血解毒;散瘀消腫。主咳血;疔瘡腫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泡酒服。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