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陜西中草藥》
【拼音名】SànXuèCǎo
【來源】為苦苣苔科植物旋蒴苣苔的帶根全草。春季采挖,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葉基生;卵形或近圓形,稀為長圓形,長6~10厘米,邊緣具細鈍鋸齒,兩面均伏生短柔毛;具葉柄。花莖數個叢生,直立,高15~20厘米;聚傘花序頂生,花5~6朵,粉紅色;苞片小;萼片5,狹;花冠闊鐘狀,基部稍不等,2唇形,裂片5,卵形,蒴果線形,長2~3厘米,室裂,果瓣2,螺旋狀扭轉。
【生境分布】生於林下石壁上。分布雲南、四川、湖北、陜西、浙江等地。
【性味】苦,涼。
【功能主治】止血,散血,消腫。治外傷出血,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研粉撒。
【摘錄】《*辭典》
散血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誌》
【拼音名】SànXuèCǎo
【英文名】HerbofClarkeBoea
【來源】
藥材基源:為三叉蕨科植物地耳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Quercifilixzeylanica(Houtt.)Copel.[OphioglossumzeylanicaHoutt.]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幹。
【原形態】植株高約20cm。根莖橫生,纖細,被紅褐色、卵狀披針形鱗片,邊緣具疏毛。葉近生或遠生,二型;營養葉柄長3-5cm,具棱角,基部以上到葉軸和葉脈密被棕色、開展性有節的長細毛;葉片卵形至長圓狀卵形,三出,長6-9cm,寬3-4cm,側生羽片短小,全緣或淺裂,頂生羽片淺羽裂;葉脈網狀,有分叉的內藏小脈;孢子葉長,遠超出營養葉,葉柄長10-18cm,近無毛;葉片狹縮,三出或單一,裂片線形,先端裂片較大,長5-8cm,下部羽片分裂,兩側1對裂片通常基部下側有一分叉小片;側脈明顯,下面隆起,沿中脈兩側各有1行狹長網眼。孢子囊群線形,在中脈兩側各有1行,成熟後滿布於葉背;無囊群蓋。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800m的林下濕地或溪溝邊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臺灣、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苦;涼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主痢疾;小兒泄瀉;淋濁;便血;衄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