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中國藥植誌》
【拼音名】ShānMáHuánɡ
【別名】臭草(《植物名實圖考》),裸蕓香(《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辭典》),蛇皮草(《植物分類學報》6(1):140,1957),虱子草、蛇咬藥、千垂烏(《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山麻黃的全草。4~6月采收。
【原形態】多年生亞灌木,高達60~80厘米,各部無毛,有腺點。3出復葉,互生,葉柄長達2厘米;小葉卵形、倒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卵形,長0.7~2.5厘米,寬0.3~1厘米,中間小葉較大,先端鈍圓,基部楔形,全緣或呈波狀;小葉柄短。花兩性,單生葉腋;花梗細長;萼片4~5裂,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約1毫米;花瓣4~5,卵狀長圓形,黃色,長4~6毫米;雄蕊8~10,花絲長短不一;子房上位,2室,花柱1,頂端淺裂。蒴果,腎形,頂端開裂。種子臂形。花期春季。
【生境分布】多生於砂灘及丘陵。分布湖北、四川、廣西等地。
【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性溫,味微辛。"
【功能主治】
解表,健脾,行水。治感冒咳喘,嘔吐,水腫。
①《四川常用中草藥》:"解表,止嘔,定喘。治感冒,咳喘,水積病及蛇咬傷。"
②《廣西植物名錄》:"利水消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
【摘錄】《*辭典》
山麻黃《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中國藥植誌》
【拼音名】ShānMáHuánɡ
【英文名】all-grassofChinesePsilopeganum
【別名】臭草、虱子草、蛇咬藥、千垂烏。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山麻黃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silopeganumsinenseHemsl.
采收和儲藏:4-6月采收,紮把曬幹備用。
【原形態】山麻黃多年生宿根草本,高60-80cm。基部木化,自基部多分枝,直出,全株無毛,有腺點。三出復葉互生;總葉柄長達2cm;小葉無柄;小葉片卵形、倒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卵形,長0.7-2.5cm,寬0.3-1cm,中間小葉較大,先端鈍圓,基部楔形,全緣略反卷,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有細小腺點甚多。花兩性,單生葉腋;花柄細長;萼片4-5裂,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約1mm;花瓣黃色,4-5,卵狀長圓形,長4-6mm;雄蕊8-10,花絲長短不一;子房上位,2室,花柱1,先端淺裂。蒴果腎形,2室,頂端2裂,每室有種子5-6顆,腎形,長約1mm,黑褐色,表面有乳頭狀凸體。春季開花結實。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多生於砂灘及丘陵。
資源分布:分布於湖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化學成份】地上部分含香豆精香柑內酯(bergapten),花椒毒素(xanthotoxin),異茵芹內酯(isopimpinellin),?狀蕓香內酯(chalepensin),3-(1,1-二甲烯丙基)脫腸草素[3-(1,1-dimethylallyl)-horniarin]。
【性味】微辛;性溫
【歸經】膀胱;肺;脾經
【功能主治】解表;平喘;利水;止嘔。主感冒;咳喘;嘔吐;水腫;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
【各家論述】1.《四川常用中草藥》:解表,止嘔,定喘。治感冒,咳喘,水積病及蛇咬傷。2.《廣西植物名錄》:利水消腫。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