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土黃連[陜西]、貝茜花、野大救駕
【來源】毛茛科鐵破鑼屬植物鐵破鑼Beesiacalthaefolia(Maxim.)Ulbr.,以根狀莖入藥。秋季采挖,去須根,洗凈曬幹。
【性味】苦、辛,涼。
【功能主治】祛風散熱,清熱解毒。用於風熱感冒,風濕骨痛,目赤腫痛,咽喉痛;外用治瘡癤。
【用法用量】2~3錢;外用適量,研粉調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鐵破鑼《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拼音名】TiěPòLuó
【英文名】RhizomeofMarshmarigold-leavedBeesia
【別名】猴兒七、白細辛、土黃連、白毛三七、定木香、太白黃連、黃三七、滇豆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行茛科植物鐵破鑼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esiacalthaefolia(Maxim.)Ulbr.[CimicifugacalthaefoliaMaxim.exOliv.]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根莖,去須根,洗凈,曬幹。
【原形態】鐵破鑼,多年生草本,高14-58cm。根莖長約達10cm。基生葉2-4;葉柄長10-26cm,具縱江色,基部稍寬,無毛;葉片心狀卵形或心形,長4.5-9.5cm,寬5.5-16cm,先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深心形,邊緣密生圓鋸齒,齒端具短尖,無毛或偶爾在下面沿脈被疏短柔毛。復聚傘花序,密被開展的短柔毛;苞片鉆形,長1-5mm;花梗長5-10mm,被短柔秘;花兩性,萼片5,花瓣狀,白色或帶粉紅色,狹卵形或橢圓形,長3-5mm,寬1.8-2.5mm,先端急尖或鈍,無毛;花瓣無;雄蕊多數,比萼片稍短,花藥近球形,直徑約0.3mm;心皮1,長2.5-3.5mm,基部有疏被短柔毛。蓇葖果,披針狀線形,長1.1-1.7cm,扁,中部稍彎曲,基部有疏短柔毛,約有8條斜橫脈紋,喙長1-2mm。種子長約2.5mm,具縱皺折。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400-3500m的山地谷中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陜西南部、甘肅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廣西北部、四川、貴州、雲南西北部。
【性狀】
性狀鑒別,根莖條狀,斜生,略扁,長右達10余cm,直徑3-7mm,有數個分枝,節明顯,節間長0.5-1.2cm;表面黃棕色至棕色,有縱直皺紋。須根多數,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根莖肉質,晚折斷,斷面棕色。氣微,味苦、辛。
顯微鑒別,根莖橫切面:木栓層較薄。皮層較寬,偶見纖維束。中柱鞘張維束發達,排成繼續環狀。維管束20余個排列成環,外韌型;韌皮部極窄;束間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不甚發達,導管九兩側可見木纖維束。髓部寬闊。木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圓形或近圓形,直徑8-10μm。
【化學成份】根莖含鐵破鑼皂甙(beesioside)Ⅰ、Ⅱ、Ⅲ、Ⅳ,β-谷甾醇(β-sitosterol).
【性味】味辛;苦;性涼
【功能主治】祛風;清熱;解毒。主風熱感冒;目赤腫痛;咽喉疼痛;風濕骨痛;外用治瘡癤;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研粉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