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ShuǐHónɡPáo
【來源】報春花科排草屬植物水紅袍LysimachiacircaeoidesHeml.,以全草入藥。花期采集,鮮用或曬幹。
【性味】辛、苦,寒。
【功能主治】散瘀消腫,解毒。用於跌打損傷,外傷出血,骨折,燒燙傷,瘡癤,乳腺炎,蛇咬傷。
【用法用量】1.5~3錢;外用適量,研粉或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水紅袍《*辭典》
【出處】《陜西中草藥》
【拼音名】ShuǐHónɡPáo
【別名】對葉紅線草、見縫合、黃金樓
【來源】為報春花科植物露珠珍珠菜的帶根全草。花期采挖帶根全草。曬幹備用或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具根莖,高30~50厘米。莖單生或數個叢生,綠色或紅色,近光滑無毛.葉對生;倒卵形至披針形,長3~4厘米,寬1~1.5厘米,先端尖,基部漸狹成柄狀,全緣,背面沿邊緣有油腺斑點,兩面近光滑。總狀花序頂生,長5~13厘米;苞片線形;花白色或淡紅色;萼5~6裂,宿存;雄蕊5~6,著生於花冠筒部;子房1室,近球形,花柱絲狀,胚珠多數。蒴果卵形。
【生境分布】生於低山溝旁、濕地。分布雲南,陜西、湖北等地。
【性味】苦辛,寒。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涼血止血,消炎生肌。治骨折,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火燙傷,瘡癤,乳癰,咽喉痛,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外用:研粉或搗爛敷。
【摘錄】《*辭典》
水紅袍《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
【拼音名】ShuǐHónɡPáo
【別名】對葉紅線草、見縫合、黃金樓、大散血、莧菜三七、沙紅七、血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露珠珍珠菜的帶根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simachiacircaeoidesHemsl.
采收和儲藏:花期采挖帶根全草。曬幹備用或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莖直立,粗壯,高45-70cm,四棱葉對生,在莖上部有時互生,近莖基部的1-2對較小;葉柄長5-15mm,具狹翅;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莖上部葉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10cm,寬1.5-3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下延,上面深綠色,下面較淡,有極細密的紅色小腺點,過邊緣有稀疏暗紫色或黑色粗腺點和腺條,側脈6-7對,纖細,網脈不明顯。總狀花序生於莖端和枝端,最下方的苞片披針形,比花梗長,向上漸次縮小為鉆形,長僅為花梗的一半;花梗長5-7mm;花萼5裂,分裂近達基部,裂片長3-4mm,卵狀披針形,先端銳尖,邊線具緣毛,背面有2-4胼胝狀粗腺條;花冠白色,闊鐘狀,長4.5-5.5mm,基部合生部分長約2mm,裂片菱狀卵形,先端銳尖,具褐色腺條,裂片間的彎缺成銳角;雄蕊內藏5枚,花絲貼生於花冠裂片的基部,分離部分長約1mm;花藥卵形,長不及1mm,藥隔先端有紅色粗腺體;子房無毛,花柱稍粗,長約2mm。蒴果球形,直徑約3mm。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0-1200m的山谷濕潤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陜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辛;苦;性寒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血。主咽喉腫痛;咯血;癰腫瘡癤;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燙火傷;蛇咬傷;目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搗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