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三叉鳳尾蕨功效和作用

【出處】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拼音名】SānChāFènɡWěiJué

【英文名】all-grassofWallich'sBrake

【別名】老瀉風、鳳尾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鳳尾蕨科植物西南鳳尾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riswallichianaAgardh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2m。根莖長,橫走,先端有卵狀披針形鱗片。葉紙質,近生,一型;葉柄長60-120cm,紅褐色,粗大如指,腹面扁平,有淺縱溝;先端三叉狀,中間1枚最大,有1個二回羽裂的羽片,兩側再分叉各具1個二回羽裂的裂片;中間羽片橢圓形,長55-70cm,寬22-30cm,先端尾狀,單數二回羽狀分裂;羽片約20對,互生或近對生,線狀披針形,先端尖或呈尾狀,羽狀深裂,長14-16cm,寬2.5-3cm;裂片20-25對,鐮形,邊緣不育處有小鈍齒,背面黃棕色節狀短毛;葉脈羽狀,側脈二叉狀,沿小羽軸兩側形成1行狹長網眼。孢子囊群線形,沿裂片近中部的葉緣分布;囊群蓋同形,全緣,膜質,黃棕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800-2000m的林下溝谷或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臺灣、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

根莖含蕨素(pterosin)B、C,β-谷甾醇棕櫚酸酯(β-sitosterylpalmi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

地上部分含異蕨甙(isopteroside)C、D,蕨甙(pteroside)D、Q,1R,2R,3R-1,3-二羥基-2,5,7-三甲基-6羥乙基-茚滿烷-1-O-β-D-葡萄糖甙(1R,2R,3R-1,3-dihydroxy-2,5,7-trimethyl-6-hydroxyethyl-indane-1-O-β-D-glucoside)和3-羥基-6-羥甲基-2,5,7-三甲基-1-茚滿酮(3-hydroxy-6-hydroxymethyl-2,5,7-trimethylindan-1-one)。

【性味】微苦;澀;涼

【歸經】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止痢;定驚;止血。主痢疾;小兒驚風;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微苦、澀,性涼。有清熱止血的功能。用於痢疾、驚風及外傷出血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三叉鳳尾蕨相關圖片

三叉鳳尾蕨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三白草根  下一个:三翅鐵角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