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SīGuāPí
【來源】為葫蘆種植物絲瓜或粵絲瓜的果皮。夏、秋間,食用絲瓜時,收集削下的果皮,曬幹。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絲瓜"條。
【功能主治】
治金瘡,疔瘡,坐板瘡。
①《滇南本草》:"曬幹為末,治金瘡疼。"
②《分類草藥性》:"塗疔瘡,退火毒,消腫。"
【用法用量】外用:焙幹研末調敷。
【附方】治坐板瘡疥:絲瓜皮焙幹為末。燒酒調搽之。(《攝生眾妙方》)
【摘錄】《*辭典》
絲瓜皮《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SīGuāPí
【英文名】BarkofLuffa
【來源】
藥材基源:國葫蘆科植物絲瓜或奧絲瓜的果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uffacylindrica(L.)Roem.L.Acutangula(L.)Roxb.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食用絲瓜時,收集刨一的果皮,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粗糙,有棱溝,有微柔毛。莖須粗壯,通常2-4枝。葉互生;葉柄粗糙,長10-12cm,近無毛;葉片三角形或近圓形,長寬均為10-12cm,通常掌狀5-7裂,裂片三角形,中間較長,長8-12cm,洗端尖,邊緣有鋸齒,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綠色,有疣點,下面淺綠以,有短柔毛,脈掌狀,具白色長柔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0-20朵生於總狀花序的頂端,花序梗粗壯,長12-14cm,花梗長2cm;花萼筒鐘形,被短柔毛;花冠黃色,幅狀,開後直徑5-9cm,裂片5,長圓形,長0.8-1.3cm,寬0.4-0.7cm,裏面被黃白色長柔毛,外面具3-5條突起的脈,雄蕊5,稀3,花絲6-8mm,花初開放時稍靠合,最後完全分離;雌花單生,花梗長2-10cm;花被與雄花同,退化雄蕊3,子房長圓柱狀,有柔毛,柱頭3,膨大。果實圓柱狀,直或稍彎,長15-30cm,直徑5-8cm,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縱條紋,未成熟時肉質,成熟後幹燥,裏面有網狀纖維,由先端蓋裂。種子多數,黑色,卵形,扁,平滑,邊毋狹翼狀。花、果期夏秋季。
【性味】味甘;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金瘡;癰腫;疔瘡;坐板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搗敷。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曬幹為末,治金瘡疼。
2.《分類草藥性》:塗疔瘡,退火毒,消腫。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