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蝦須豆功效和作用

【出處】《廣西中藥誌》

【拼音名】XiāXūDòu

【別名】土甘草(《廣西中藥誌》)。

【來源】為豆科植物幹花豆的根或葉。根,秋、冬采挖;葉,夏、秋采摘,洗凈,曬幹。

【原形態】直立灌木,高可達1米。幼枝密生銹色短毛。單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披針形、橢圓形或矩圓形,長5~12厘米,寬2~3.5厘米,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略微波狀,厚紙質,無毛;小托葉線形,長約2毫米。總狀花序腋生,長6~8厘米,有節,花數朵簇生於節上;苞片披針形,長約2毫米,邊緣有毛;花蝶形,紫紅色,花柄長約3毫米;花萼淺鐘狀,被短毛,先端5齒;花瓣有爪,旗瓣闊卵圓形,翼瓣矩圓形,龍骨瓣較翼瓣稍短;雄蕊10,2體;雌蕊1,子房線形,被短毛,花柱內彎,柱頭球形。莢果扁平,開裂。種子圓形,稍扁,褐色,有光澤。花期6~10月。果期8~12月。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荒地,陽光充足的地方。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根呈圓柱形,新鮮時肉質,表面黃棕色,幹燥的根色較深,表面不平,有下陷的淺縱溝,皮孔橫列,呈線狀突起。質硬,斷面不平,帶顆粒狀。橫切面淡黃色,射線不顯。

【性味】《廣西中藥誌》:"味甘微辛,性平,無毒。"

【功能主治】

①《廣西中藥誌》:"根:散瘀,消腫,止痛,寧神。治跌打腫痛。"

②《廣西藥植名錄》:"根、葉:止咳,化痰,潤肺,治毒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8錢,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

蝦須豆《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廣西中藥誌》

【拼音名】XiāXūDòu

【英文名】RootofCommonFordia

【別名】土甘草、野京豆、勒勒葉、水羅傘、大羅傘、五郎傘。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幹花豆的根、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ordiacaulifloraHemsl.[MillettiacaulifloraGagnep.]

采收和儲藏:根,秋、冬季采挖;葉,夏、秋季采摘,洗凈,曬幹。

【原形態】幹花豆直立灌木。幼枝密生銹色短毛。奇數羽大辯論復葉,長可達50cm;小葉17-25,披針形、橢圓形,幼時上面有疏毛,下面疏生白色短柔毛;托葉錐狀,長約2mm,宿存。總狀花序自幹上發出,長15-20cm;總花梗、序軸密生銹色短柔毛;花萼淺杯狀,長約3mm,有短柔毛;花冠淡紫色,旗瓣外面疏生柔毛;雄蕊10,二體;子房淡黃色柔毛。莢果扁,革質,棕褐色,上部較寬,長6-10cm,寬2-2.5cm,無毛。種子圓形,扁,褐色,有光澤。花期8月,果期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疏林中或水溝旁。

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根呈圓柱形,新鮮時肉質,表面黃棕色;幹燥的根色較深,表面不平,有下陷的淺縱溝,皮孔橫列,呈線狀突起。質硬,民面不平,帶顆粒狀。橫切面淡黃色,射線不明顯。完整的葉為羽狀復葉,長可達50cm,小葉17-25,平整的小葉披針形,長4-14cm,寬1.5-5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近圓形,全緣,羽狀脈。葉片較薄,質脆,氣微。

【性味】甘;平;辛

【歸經】心;肺經

【功能主治】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化痰止咳。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瘡腫痛;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廣西中藥誌》:治跌打腫痛。

2.《廣西藥植名錄》:治毒瘡。

3.《廣西中藥誌》:根:散瘀,消腫,止痛,寧神。

4.《廣西藥植名錄》:根、葉:止咳,化痰,潤肺。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蝦須豆相關圖片

蝦須豆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蝦須草  下一个:蝦子花>>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