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WúGǔChónɡ
【別名】蛆(《集韻》),谷蟲(《本草求真》),水仙子(《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為麗蠅科昆蟲大頭金蠅或其它近緣昆蟲的幹燥幼蟲。7~9月間收集,裝入布袋,在流水中反復漂洗,使蟲體內容物排除盡凈,然後曬幹。
【性狀】幹燥蟲體,扁圓柱形,頭部較尖,長1~1.5厘米,寬2~3毫米。黃白色,有的略透明。質松脆易碎,斷面多空泡。以體輕、幹凈、談黃白色、無臭味者為佳。
【炮制】揀凈雜質,簸凈泥土,用文火炒至微黃色。
【性味】
鹹,寒。
①《綱目》:"寒,無毒。"
②《本經逢原》:"苦,寒,無毒。"
③《要藥分劑》:"味甘鹹,性寒,無毒。"
【歸經】
入脾、胃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經。"
②《本草求真》:"專入腸、胃。"
【功能主治】
清熱,消滯。治疳積腹脹,疳瘡。
①《本草蒙筌》:"治小兒疳脹。"
②《綱目》:"治小兒諸疳積、疳瘡,熱病譫妄,毒痢作吐。"
③《醫林纂要》:"健脾化食,去熱消疳。"
④《本草求原》:"治臁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搽敷。
【附方】
①治一切疳疾:㈠六月取蛆,淘凈,入竹簡中封之,待幹研末。每服一、二錢,入麝香,米飲服之。㈡蛆蛻,米泔逐日換浸五日,再以清水換浸三日,曬焙為末,入黃連末等分,每半兩入麝香五分,以獖豬膽汁和丸,黍米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聖濟總錄》)
②治熱痢吐食,因服熱藥而致者:蛆,流水漂凈,曬幹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綱目》)
③治唇疔:五谷蟲,研末,香油調敷。(《本草便讀》)
【摘錄】《*辭典》
五谷蟲《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WúGǔChónɡ
【英文名】wormofallsortsgrains
【別名】蛆、谷蟲、水仙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麗蠅科動物大頭金蠅及其近緣動物的幼蟲或蛹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rysomyiamegacephala(Fabricius)
采收和儲藏:7-9月間收集,裝入布袋,在流水中反復漂洗,使蟲體內容物排除盡凈,然後曬幹。
【原形態】大頭金蠅,成蟲綠藍色,頭頂部黑色。頭部寬,復眼大,深紅色。角角褐色。胸腹部帶有紫色光澤。幼蟲成熟時黃白,前端尖細,後端截平,體表有由小棘形成的環,後氣門略高出表面,較偏於上方,氣門環不完全,後氣門間距不大於後氣門的橫徑;;前氣門具有10-13個指狀突起。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成蠅夏季發生最多,喜居戶外,喜食甜品、瓜、果、新鮮糞便、腥臭物質。幼蟲孳生在稀的人糞垃圾、腐敗物質中,食糞及腐爛動物。以蛹越冬,主要在茅廁或糞坑附近土表下面。
資源分布:全國均有分布。
【性狀】幹燥蟲體,扁圓柱形。頭部較尖,長1-1.5cm,寬2-3mm。黃白色,有的略透明。質松脆易碎,斷面多空泡。以體輕、幹凈、淡黃白色、無臭味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生物堿、油脂、蛋白質及氨基酸。
【藥理作用】
1.平喘作用,分別腹腔註射40%五谷蟲乙醇提取物4ml和采用離子交換法從五谷蟲提取所得的總氨基酸2.4ml,對豚鼠吸入磷酸組胺誘發的“哮喘”有較好的預防作用;五谷蟲乙醇提取物和五谷蟲總氨基酸粗提取物對組胺所致的離體豚鼠氣管平滑肌痙攣均有明顯的解痙作用。實驗結果初步認為,五谷蟲所含的總氨基酸是平喘的有效成分。
2.對腸平滑的作有,五谷蟲乙醇提取物和五谷蟲總氨基酸粗提取物對組胺所致離體家兔和豚鼠的回腸平滑肌痙攣均有明顯的爭痙作用。
3.毒性,五谷蟲的毒性小,按36g/kg(相當於人的450倍)給小鼠灌胃,無任何毒性反應,觀察3天無死亡。
【炮制】取原藥材,除雜質,篩去屑。
【性味】味鹹;甘;性寒
【歸經】脾;胃
【功能主治】健脾消積;清熱除疳。主疳積發熱;食積瀉痢;疳瘡;疳眼;走馬牙疳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3-5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註意】《本草用法研究》:“脾胃虛寒無積滯者勿用。”
【各家論述】
1.《本草蒙筌》:治小兒疳脹。
2.《綱目》:治小兒諸疳積、疳瘡,熱病譫妄,毒痢作吐。
3.《醫林纂要》:健脾化食,去熱消疳。
4.《本草求原》:治臁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