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綠蘭花功效和作用

【出處】《重慶草藥》

【拼音名】LǜLánHuā

【別名】虎仔草、石淋草(《泉州本草》),膿泡藥(《貴州草藥》)。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通泉草的全株。

【原形態】

通泉草(《庚辛玉冊》)

一年生草本,高6~20厘米,禿凈或稍被毛。葉大都基生,倒卵狀矩圓形,長2~5厘米,先端鈍,基部狹,下延,邊緣波狀或有鋸齒。花莖單生或數個聚生,直立,通常無葉;花散生、互生;苞片披針形,長1.5~2毫米;萼綠色,長約7毫米,分裂至中部以下為5枚矩圓形的裂片;花冠淺藍色,長約10毫米,上唇卵形,漸尖,下唇寬約8毫米,喉部有黃色斑塊,側面裂片較中央為寬;雄蕊4,兩兩成對;花柱2裂。蒴果長約3毫米。花期9月。

【生境分布】生於稻田或曠野。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性味】

①《重慶草藥》:"味微甜,性涼,無毒。"

②《泉州本草》:"苦,寒,無毒。"

【功能主治】

消炎,解毒。治癰疽疔腫,燙傷。

①《重慶草藥》:"清熱解毒。治紅腫潰瘍,無名腫毒。"

②《泉州本草》:"消腫,清血敗毒。治癰疽瘡腫,湯、火燙傷,疿瘡。"

【附方】

①治癰疽瘡腫:幹通泉草,研細末,冷水調敷患處,一日一換。

②治疔瘡:幹通泉草、木槿花葉。共搗爛,沖淘米水服。

③治湯、火燙傷:鮮通泉草,搗絞汁,用凈棉花蘸漬患處,頻頻漬抹效。

④治痹瘡:幹通泉草,研極細末撲身。(選方出《泉州本草》)

【摘錄】《*辭典》

綠蘭花《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重慶草藥》

【拼音名】LǜLánHuā

【英文名】HerbofJapaneseMazus,MiquelMaqzus

【別名】膿泡藥、湯濕草、豬胡椒、野田菜、鵝腸草、五瓣梅、貓腳跡、尖板、貓兒草、五角星、五星草、野紫菜、田邊草、倒地金鐘、白花草、花公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通泉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zusjaponicus(Thunb.)O.Kuntze.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三季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3-30cm。無毛或疏生短柔毛。主根垂直向下或短縮,須根纖細。莖直立或傾斜,通常基部分枝多而披散。基生葉少至多數,有時成蓮座狀或早落;葉片倒卵狀匙形至卵狀披針形,膜質至薄紙質,長2-6cm,寬0.8-1.5cm,先端全緣或具疏齒,基部楔形,下延成帶翅的葉柄;莖生葉對生或互生,少數,與基生葉相似或幾乎等大。疏散總狀花序生於莖枝頂端,花稀疏;花梗果期長達1cm;花萼鐘狀,花期長約6mm,果期增大;萼片與萼筒近等長,卵形,先端急尖;花冠紫以或藍色,長約10mm,上唇短而直立,2裂,裂片卵狀三角形,下唇中裂片較小突出,倒卵圓形;雄蕊4,兩兩成對;子房無毛,花柱2裂。蒴果球形,與萼筒平。種子小而多數,黃色,種皮上有不規則的網紋。花、果期4-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500m以下的濕潤的草坡、溝邊、路旁及林緣。

資源分布:除內蒙古、寧夏、新疆外、全國其他地區多有分布。

【性味】味苦;微甘;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通淋;健脾消積。主熱毒癰腫;膿皰瘡;疔瘡;燒燙傷;尿路感染;腹水;黃疸型肝炎;水化不良;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鮮品適量,氰

【附方】①治癰疽瘡腫:幹通泉草,研細末,冷水調敷患處,一日一換。②治疔瘡:幹通泉草、木槿花葉。共搗爛,沖淘米水服。③治湯、火燙傷:鮮通泉草,搗絞汁,用凈棉花蘸漬患處,頻頻漬抹效。④治痱瘡:幹通泉草,研極細末撲身。(選方出《泉州本草》)

【各家論述】

1.《重慶草藥》:清熱解毒。治紅腫潰瘍,無名腫毒。

2.《泉州本草》:消腫,清血敗毒。治癰疽瘡腫,湯、火燙傷,痱瘡。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綠蘭花相關圖片

綠蘭花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綠莖槲寄生  下一个:綠南星>>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