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野牡丹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YěMǔDān

【別名】罐罐草、倒罐草、毛足桿、紅暴牙狼、炸腰果、山石榴[福建]、豬母稔、夻口巴、痢疾罐、赤牙郎、高腳稔

【來源】野牡丹科野牡丹屬植物野牡丹MelastomacandidumD.Don,以根、葉入藥。秋季挖根,洗凈切片曬幹。夏秋采葉,鮮用或曬幹研粉。

【性味】甘、酸、澀,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消腫止痛,散瘀止血。根:用於消化不良,腸炎,痢疾,肝炎,衄血,便血,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葉:外用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根1~2兩;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或幹品研粉敷患處。

【備註】(1)同屬植物肖野牡丹(白暴牙狼)MelastomanomaleD.Don功效與前種相似。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野牡丹《*辭典》

【出處】《福建民間草藥》

【拼音名】YěMǔDān

【別名】豬姆草、山石榴、咂口巴(《植物名匯》),地茄(《福建民間草藥》),豹牙郎木(《陸川本草》),杏口巴、氈子桿、老虎桿、毛足桿、小毛香、毛張口(《四川中藥誌》),活血丹、高腳山落蘇(《中國藥植圖鑒》),野石榴、金石榴、金雞腿(《閩東本草》)。

【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的全草。

【原形態】

常綠灌木,高1~5米。莖密被緊貼鱗片狀粗毛。葉對生,闊卵形,長5~14厘米,寬3~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狹心形,主脈5~7條,上面密被緊貼的粗毛,下面密被長柔毛;葉柄長1~2厘米,紫色,被粗毛。花大而美麗,紫紅色,通常3朵聚生於枝梢,有時單生或5朵聚生;苞片卵形至披針形,短於萼管或與萼等長;萼密被披針形、緊貼的鱗片狀粗毛,裂片披針形與萼管等長;花瓣5;雄蕊10,花絲淡黃色,其中5枚具有紫色的藥及延長的藥隔,其他5枚花藥黃色,線形,藥隔不延長;雌蕊1,子房下部與萼管合生,上部密被柔毛,5室,胚珠多數,中軸胎座,花柱紫紅色,柱頭頭狀。蒴果多少肉質,長圓形,壺狀,長1厘米許,外被貼伏的鱗片狀租毛,不規則開裂。種子多數,黑色。花期7月。果期10月。

本植物的根(野牡丹根)、果實(野牡丹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曠野。分布浙江、廣東、廣西、福建、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

酸澀,涼。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酸,微溫。"

②《陸川本草》:"寒,澀微酸。"

③《四川中藥誌》:"性涼,味酸澀,無毒。"

【功能主治】

活血消腫,清熱解毒。治跌打損傷,癰腫疔毒,乳汁不行。

①《福建民間草藥》:"除熱解毒,逐濕祛風。治癰腫疔毒,跌打損傷。"

②《陸川本草》:"葉,治刀傷,止血。"

③《四川中藥誌》:"行氣,活血,清熱。治月瘕病,癥瘕吐血,跌打損傷及腸癰。"

④《中國藥植圖鑒》:"治血絲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跌打損傷:野牡丹一兩,金櫻子根五錢,和豬瘦肉酌加紅酒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膝蓋腫痛:野牡丹八錢,忍冬藤三錢,水煎服,日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癰腫:鮮野牡丹葉一至二兩,水煎服,渣搗爛外敷。(《福建中草藥》)

④治耳癰:野牡丹一兩,豬耳一個,水煎服。

⑤治蛇頭疔:野牡丹六錢,和豬肉燉服。

⑥治乳汁不通:野牡丹一兩,豬瘦肉四兩,酌加酒水燉服。(④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月瘕病,經期發腫:夻口巴、八月瓜根、無娘藤、何首烏、臭草根、打碗子根,燉肉服。(《四川中藥誌》)

⑧解木薯中毒:野牡丹葉或根二至三兩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摘錄】《*辭典》

野牡丹《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拼音名】YěMǔDān

【英文名】CommonMelastomaHerb,CommonMelastoma

【別名】豬母草、山石榴、地茄、豹牙郎木、活血丹、高腳山落蘇、吞口巴、氈子桿、毛足桿、野石榴、金石榴、金雞腿、豬乸稔、牛乸稔、紅爆牙狼、倒罐草、高腳稔、埔筆仔、九螺仔花、不留行、大杜橋、水外年、高腳埔梨、大號天番爐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astomacandidumD.Don[M.septemneruiumLour.]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全株,洗凈,切碎,曬幹。

【原形態】灌木,高0.5-1.5m。莖印四棱形或近圓柱形,莖、葉柄密被緊貼的鱗片狀糙毛。葉對生;葉柄長5-15mm;葉片堅紙質,卵形或廣卵形,長4-10cm,寬2-6cm,先端急尖,基部淺心形或近圓形,全緣,兩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基出脈7條。傘房花序生於分枝頂端,近頭狀,有花3-5朵,稀單生,基部具葉狀總苞2;苞片、花梗及花萼密被鱗片產太糙伏毛;花梗長3-20mm;花5數,花萼長約2.2cm,裂片卵形或略寬,與萼管等長或略長,先端漸尖,兩面均被毛;花瓣玫瑰紅色或粉紅色,倒卵形,長3-4cm,先端圓形,密被緣毛;雄蕊5長5短,長者藥隔基部伸長,彎曲,末端2深裂,短者藥室基部具一對小瘤;子房半下位,5室,密被糙伏毛,先端具一圈剛毛。蒴果壇狀球形,與宿存萼貼生,長1-1.5cm,直徑8-12mm,密被鱗片狀糙伏毛;種子鑲於肉質胎座內。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約120m以下的山坡松林下或開闊的灌草叢中,是酸性土常見的植物。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財及福建、臺灣、雲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稍耐旱和耐瘠。以向陽、疏松而含腐殖質多的土壤栽培為好。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將種子混攔草木灰或細土,均勻地撒播於苗床上,覆蓋細土2cm,然後蓋草、澆水。每1hm2播種量22.5-30kg,氣溫在25℃以上時,20d左右出苗,出苗後揭去蓋草。苗高15cm左右,按行株距40cm×40cm開穴,每穴栽3株。

田間管理定植後至封行前,應隔月松土除草1次。春、夏、秋季各追施人糞尿或復合肥1次,冬季追施堆肥或草木灰,追肥後進行培土。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多皺縮破碎,莖四棱形,有伏貼或稍伏貼的鱗片狀毛,表面灰褐色,有節,直徑2-5mm,質堅韌,斷面纖維性。葉對生,多皺縮破碎,展開後呈寬卵形,長4.4-6.8cm,寬2.5-3.5cm,基部淺心形,兩面有毛,棕褐色。花聚生於枝頭,粉紅色;萼筒長約8-10mm,密生伏貼的,稍分枝的鱗片狀毛,5裂片,有毛,花瓣5。氣微,味酸。

【藥理作用】野牡丹口服液本外對痢疾桿菌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其MIC分別為0.82ml/ml和1.02ml/ml;對離體兔腸的蠕動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蓖麻油和番瀉葉引起的上鼠腹瀉均有抑制作用[1]。

【性味】味酸;澀;性涼

【歸經】歸脾;胃;肺;肝經

【功能主治】消積利濕,活血止血;清熱解毒。主食積;泄痢;肝炎;跌打腫痛外傷出血;衄血;咳血;吐血;便血;月經過多;崩漏;產後腹痛;白帶;乳汁環下;血檢性脈管炎;腸癰;瘡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或泡酒,或絞汁。外用:適量,搗敷;研末調敷煎湯洗或口嚼。

【附方】①治跌打損傷:野牡丹一兩,金櫻子根五錢,和豬瘦肉酌加紅酒燉服。(《福建民間草藥》)②治膝蓋腫痛:野牡丹八錢,忍冬藤三錢,水煎服,日兩次。(《福建民間草藥》)③治癰腫:鮮野牡丹葉一至二兩,水煎服,渣搗爛外敷。(《福建中草藥》)④治耳癰:野牡丹一兩,豬耳一個,水煎服。⑤治蛇頭療:野牡丹六錢,和豬肉燉服。⑥治乳汁不通:野牡丹一兩,豬瘦肉四兩,酌加酒水燉服。(④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⑦治月瘕病,經期發腫:杏口巴、八月瓜根、無娘藤、何首烏、臭草根、打碗子根,燉肉服。(《四川中藥誌》)⑧解木薯中毒:豬乸稔葉或根二至三兩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各家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除熱解毒,逐濕祛風。治癰腫療毒;跌打損傷。

2.《陸川本草》:葉,治刀傷,止血。

3.《四川中藥誌》:行氣,活血,清熱。治月瘕病,癥瘕吐血,跌打損傷及腸癰。

4.《中國藥植圖鑒》:治血絲蟲病。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野牡丹相關圖片

野牡丹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野蘑菇  下一个:野牡丹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