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蛇蛻草
【來源】豆科野苜蓿Melilotusindicus(L.)All.,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陜西、河北、山東、江蘇、福建、臺灣、山西、湖北、貴州。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斂陰止汗。
主治虛汗:根2兩燉肉吃或水煎服。
皮膚瘙癢:全草2兩,煎水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野苜蓿《*辭典》
【出處】《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YěMùXu
【別名】鐮莢苜蓿、豆豆苗(《內蒙古中草藥》),連花生(《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來源】為豆科植物黃花苜蓿的全草。夏、秋采收,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莖直立或匍匐,稍有毛,多分枝。三出復葉,小葉長圓狀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1~2厘米,寬2~4毫米,先端鈍圓,基部楔形,邊緣上部有齒;托葉大,尖而長。總狀花序,腋生,有花10~20朵;花梗長於葉柄;花冠蝶形,黃色,比萼長2倍。莢果扁,矩形,彎曲成半月形,光滑,長1.5~2厘米,成熟時褐色。種子5~10粒。花期8月中旬。
【生境分布】生於草原或丘陵間低地以及溝邊。分布新疆、陜西、甘肅、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
【化學成份】含中性和酸性皂甙。花主含葉黃素酯。
【性味】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寬中下氣,健脾補虛,利尿。治胸腹脹滿,消化不良,浮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研末1~1.5錢。
【附方】治消化不良,胸腹脹滿:黃花苜蓿一錢。研末沖服,一日二次。(性味以下出《內蒙古中草藥》)
【摘錄】《*辭典》
野苜蓿《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YěMùXu
【英文名】SickleAlfalfa,YellowSickleMedick,HerbofSickleAlfalfa
【別名】鐮莢苜蓿、豆豆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黃花苜蓿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dicagofalcata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曬幹備用。
【原形態】黃花苜蓿多年生草本。根粗壯,木質化。莖斜升或平臥,長30-60(-100)cm,分枝多,被短柔毛。三出復葉;托葉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6mm,下部與葉柄合生;小葉倒披針形,條狀倒披針形,稀倒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2cm,寬3-5mm,先端圓鈍或微凹,具小刺尖,基部楔形,邊緣上部有鋸齒,下部全緣,上面近無毛,下面被長柔毛。總狀花序密集成頭狀,腋生,通常有花5-20朵,總花梗長,超出葉;花萼鐘狀,密被柔毛,萼齒狹三角形;花黃色,長6-9mm,旗瓣倒卵形,翼辯比旗瓣短,耳較長,龍骨辯與翼瓣近等長,具短耳及爪;雄蕊10,二體;子房寬條形,稍彎曲或近直立,花柱彎曲,柱頭頭狀。莢果稍扁,鐮刀形,稀近於直,長7-12mm,被伏毛。種子2-3顆。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0-4100m的山坡林下、草原、丘陵、溝及低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全草含皂甙(saponins),葉黃素酯(xanthophyllesters),葉黃素(xanthophylllutein)50%-52%,葉黃素-5,6-環氧化物(xanthophyll-epoxide),菊黃質(chrysanthemaxanthin)9%-10%,毛茛黃質(flavoxanthin)7%-8%,小麥黃素-5-O-葡萄糖甙(tricin-5-O-glucoside),小麥黃素-5-二-O-葡萄糖甙(tricin-5-di-O-glucoside),小麥黃素-5,7-二葡萄糖甙(tricin-5,7-di-O-glucoside)。並含有維生素B1;(thiamin)和B2(ri-boflavin),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等。此外,尚含有微量元素錳,鐵,鋅,銅。花含有β-胡蘿蔔素(β-carotene),δ-胡蘿蔔素(δ-carotene),羥基-a-胡蘿蔔素(hydroxy-a-carotene),新黃質(neoxanthin),異堇黃質(auroxanthin)和毛茛黃質。種子中含有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
【性味】甘;微苦;平
【歸經】脾;胃;膀胱經
【功能主治】健脾補虛;利尿退黃;舒筋活絡。主脾虛腹脹;消化不良;浮腫;黃疸;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研末,3-4.5g。
【附方】治消化不良,胸腹脹滿:黃花苜蓿一錢。研末沖服,一日二次。(性味以下出《內蒙古中草藥》)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