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茵陳蒿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經》

【拼音名】YīnChénHāo

【別名】因塵(《吳普本草》),馬先(《廣雅》),茵蔯蒿(《雷公炮炙論》),茵陳(《本草經集註》),因陳蒿(《本草拾遺》),綿茵陳(《本經逢原》),絨蒿、細葉青蒿(《廣西中獸醫藥植》),臭蒿、安呂草(《江蘇植藥誌》),婆婆蒿(《山東中藥》),野蘭蒿(《湖南藥物誌》)。

【來源】為菊科植物茵陳蒿的幼嫩莖葉。春季幼苗高約三寸時采收,除去雜質,去凈泥土,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莖直立,木質化,表面有縱條紋,紫色,多分枝,老枝光滑,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細柔毛。營養枝上的葉,葉柄長約1.5厘米,葉片2~3回羽狀裂或掌狀裂,小裂片線形或卵形,密被白色絹毛;花枝上的葉無柄,羽狀全裂,裂片呈線形或毛管狀,基部抱莖,綠色,無毛。頭狀花序多數,密集成圓錐狀;總苞球形,苞片3~4層,光滑,外層小,卵圓形,內層橢圓形,背部中央綠色,邊緣膜質;花雜性,淡紫色,均為管狀花;雌花長約1毫米,雌蕊1枚,柱頭2裂,叉狀;兩性花略長,先端膨大,5裂,裂片三角形,下部收縮呈倒卵狀,雄蕊5枚,聚藥,先端尖尾狀,基部具短尖,雌蕊1枚,柱頭頭狀,不分裂。瘦果長圓形,無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生境分布】多生於山坡、河岸、砂礫地。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主產陜西、山西、安徽。此外,山東、江蘇、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甘肅、福建等地亦產。

【性狀】幹燥的幼苗多揉成團狀,灰綠色,全體密被白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6~10厘米,多彎曲或已折斷;分枝細,基部較粗,直徑1.5毫米,去掉表面的白毛後,可見明顯的縱紋。完整的葉多有柄,與細莖相連,葉片分裂成線狀。有特異的香氣,味微苦。以質嫩、綿軟、灰綠色、香氣濃者為佳。

【化學成份】

茵陳蒿含具利膽作用的有效成分蒿屬香豆精,

即6,7-二甲氧基香豆精含率因季節而異,開花期最高,達1.98%,以及綠原酸和咖啡酸。全草含精油約0.27%;果穗中精油較多,含率達1%。其成分有:β-蒎烯,茵陳炔酮,茵陳烯酮,茵陳炔,茵陳素。還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為硬脂酸,棕櫚酸,油酸,亞油酸,花生酸,褐煤酸。灰分中含氯化鉀。種子中也含蒿屬香豆精及氯化鉀。

黃蒿含蒿屬香豆精,含率因部位和季節而異,花蕾中有0.5%,花頭和種子中有2%;開花期全草有0.46%,開花前的花頭中有1.52%,但幼苗中不含蒿屬香豆精而含綠原酸。全草含精油約0.6%,以開花期含率最高,約達0.95%。其成分有:側柏醇,正丁醛,糠醛,甲庚酮,葛縷酮,1,8-案葉素,側柏酮,乙酸牻牛兒酯,畢澄茄烯,丁香油酚,α-蒎烯,β-蒎烯,冰草烯等。還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為肉豆蔻酸5.1%,棕櫚酸23.48%,硬脂酸24.43%,花生酸18.04%,亞油酸11.25%,油酸10.09%;非皂化部分中有β-谷甾醇19.81%。又含另一利膽成分4-羥基苯乙酮。還含膽堿,水楊酸,壬二酸,石竹烯環氧化物等。根含β-谷甾醇及草酸等。

【藥理作用】

①利膽作用

茵陳煎劑、茵陳梔子煎劑、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以3:1.5:1)及其醇提取物均有促進大白鼠膽汁分泌的作用,但不夠明顯,茵陳煎劑對正常人的膽囊收縮(X線檢查)只表現輕度縮小,容積改變不顯著。茵陳的水浸液及精制濃縮浸液(去除及未去除揮發油的兩種)對急性膽囊插管及慢性膽囊瘺管犬均有明顯利膽作用,推測其有效成分可能是水及醇溶性物質,而揮發袖的作用則可疑或較弱;但也有報道,從南京茵陳中分離出的揮發油,對豚鼠有利膽作用。從茵陳及黃蒿的花蕾中分離出的6,7-二甲氧基香豆精,十二指腸給藥,均可使麻醉大白鼠、總膽管插管及慢性膽囊瘺犬的膽汁分泌增加。從茵陳幼苗中提出的綠原酸(水溶性有機酸)對總膽管插管的大白鼠,靜脈註射後約半小時即出現利膽作用,其對數劑量與膽汁分泌增加百分率成直線關系,綠原酸的水解物咖啡酸亦有利膽作用。茵陳蒿湯及茵陳浸膏,可使結紮輸膽管之家兔的血膽紅素降低(因手術所致肝細胞變性的影響僅為次要)。

②對實驗性肝炎的影響

茵陳蒿湯、茵陳蒿及梔子大黃煎劑均能降低小白鼠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的死亡率,茵陳的水浸液及精制濃縮浸液,對四氯化硪中毒性肝炎的犬其利膽作用較對正常犬顯著,茵陳煎劑及茵陳揮發油對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家兔的血清轉氨酶無影響,但後者能使肝炎家兔食量增加,對病毒性肝炎之小白鼠無改善其死亡率及肝細胞病變的作用。茵陳蒿湯煎劑對家兔有促進肝細胞再生作用。

③解熱及抗微生物作用

茵陳蒿湯、蒿陳浸劑對家兔人工發熱有解熱作用。茵陳及其同屬植物Artemisiatridentata及A.nova的揮發油,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牛型及人型結核桿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茵陳揮發油在試管內能抑制皮膚病原性真菌的生長,其抗真菌有效成分為茵陳炔酮。茵陳能麻痹蚯蚓以及人、豬的蛔蟲。黃蒿1:10對ECHO11病毒有抑制作用,在感染同時及感染後給藥僅表現延緩停用。

④降壓作用

茵陳的水浸劑及精制浸液均有降壓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精靜脈註射及十二指腸給藥對大鼠、貓、兔、犬均表現降壓作用,其降壓作用可能系通過中樞以及內臟血管擴張而致;對離體心室纖顫兔心冠脈流量明顯增加,並使其恢復節律收縮;貓、兔心電圖觀察。可出現一過性房室傳導阻滯及室內傳導阻滯。

⑤利尿作用

茵陳的水浸液、精制濃縮浸液以及6,7-二甲氧基香豆精對犬均表現利尿作用;茵陳揮發油對中毒性肝炎之家兔能使尿量增加,尿色由黃變清。

⑥其他作用

茵陳水煎劑3克/公斤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家兔,給藥2~3周後可使血清膽甾醇及β-脂蛋白下降,β/γ比率較對照組低,但C/P值卻比對照組高,對主動脈弓的病變及內臟脂肪沈著均表現保護作用。茵陳水煎劑在試管內有抗艾氏腹水癌的作用,對接種艾氏腹水癌的小白鼠,僅初期有效。茵陳同屬植物ArtemisiacaerulescensL.油的乳劑,可使小白鼠出現癲癇樣發作,其作用部位在大腦皮層。四川茵陳水浸液對犬在位腸管與兔離體腸管均有抑制作用,而濟南茵陳的浸劑、煎劑及酒精浸出液,對離體兔腸卻略有興奮作用。茵陳浸液對未孕家兔及產後豚鼠的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抑制作用。呼吸困難,一般在5小時死亡,小白鼠1次口服半數致死量為7.246克/公斤。

【炮制】

過篩,揀去雜質,除去殘根,碾碎,再過羅去凈泥屑。

《雷公炮炙論》:"去根細銼用。"

【性味】

苦辛,涼。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微寒,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有小毒。"

④《珍珠囊》:"苦甘。"

【歸經】

入肝、脾、膀胱經。

①張元素:"入足太陽經。"

②《本草經疏》:"足陽明、太陰、太陽三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瘡疥。配梔子、大黃治陽黃;配附子、幹姜治陰黃。

①《本經》:"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②《別錄》:"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③《本草拾遺》:"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頭旋,風眼痛,瘴瘧,女人癥瘕,並內損乏絕。"

⑤《本草蒙筌》:"行滯,止痛,寬膈,化痰。"

⑥《醫學入門》:"消遍身瘡疥。"

⑦《醫林纂要》:"堅腎,燥脾濕,去郁,解熱。"

⑧《本草再新》:"瀉火,平肝,化痰,止咳發汗,利濕,消腫,療瘡火諸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

【註意】

非因濕熱引起的發黃忌服。

①《本草經疏》:"蓄血發黃者,禁用。"

②《得配本草》:"熱甚發黃,無濕氣,二者禁用。"

【附方】

①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裏,身發黃者: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傷寒論》茵陳蒿湯)

②治發黃,脈沈細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陳二兩,附子一個作八片,幹姜(炮)一兩半。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分作四貼,水煎服。(《玉機微義》茵陳四逆湯)

③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臥,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茵陳湯)

④治男子酒疸: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沖汁飲之。(《綱目》)

⑤治感冒,黃疸,漆瘡:茵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⑥治遍身風癢生疥瘡:茵陳不計多少,煮濃汁洗之。(《千金方》)

⑦治風瘙癮胗,皮膚腫癢:茵陳蒿一兩,荷葉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冷蜜水調下,食後服。(《聖濟總錄》茵陳蒿散)

⑧治癧瘍風病(按:此病是身上出現斑塊,白色成片):茵陳蒿兩握,水一鬥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莢湯洗,次以此湯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⑨大熱黃疸。用茵陳切細煮湯服。生食亦可,亦治傷寒頭痛、風熱癢瘧,利小便。此方名"茵陳羹"。

⑩風疾攣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縮)。用茵陳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勻照常法釀酒,每日飲服。

⑾遍身典疸,用茵陳蒿一把,同生姜一塊搗爛,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⑿眼熱紅腫。用茵陳蒿、車前子等分,煎湯,以細茶調服數次。

【各家論述】

①《湯液本草》:"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檗皮湯,治燥熱也;濕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藥治陽黃也。韓祗和、李思訓治陰黃用茵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主,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也。"

②《本草經疏》:"茵陳,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證自退矣。除濕散熱結之要藥也。"

③《本草正》:"茵陳,用此者用其利濕逐熱,故能通關節,解熱滯,療天行時疾,熱狂頭痛,利小水。專治黃疸,宜佐梔子。黃而濕者多腫,再加滲利,黃而燥者幹澀,再加涼潤,只有陰黃一證,因以中寒不運,此非所宜。又解傷寒、瘴瘧火熱,散熱痰、風熱疼痛,濕熱為痢;尤其所宜。"

④《本草述鉤元》:"茵陳,發陳致新,與他味之逐濕熱者殊,而滲利為功者,尤難相匹。黃證濕氣勝,則如熏黃而晦,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濕固蒸熱,熱亦聚濕,皆從中土之濕毒以為本,所以茵陳皆宜。海藏謂隨陽黃陰黃皆用之。又雲內傷變黃,只用理中、建中,茵陳不必用。試思人身濕熱之病居多,如七情、房勞、酒食違宜,勞役過度,傷其中氣,以累元氣,致脾陰大損,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者,何可勝數。第有因如是之損傷以病黃疸者,亦有損傷而不能調養以成虛勞者,虛勞雖亦有發黃,實則區以別矣。海藏所雲不必用,當是此類。至於黃證,小便赤澀為濕熱盛,惟小便清白定屬虛,投以茵陳,反為虛虛。然則小便不利及赤澀者,乃濕兼熱甚,大都始於胃,次及脾,更次及腎,自微而甚,皆茵陳之對治。至於內傷,原屬虛證,果至標急,則雖虛而舍本以治標。又有元氣素弱,避滲利之害,過服滋補,以致濕熱愈增者,則有不可拘於久病調補之例。更有勞役傷氣巳甚,復因口食冷物或雨,體脆感其氣,致寒濕相合以發黃者,此種投姜、附、術、蔻,不得不藉茵陳以化濕,所謂陰黃也。總之,茲物之投於外感之陽黃陰黃皆宜,於內傷之濕熱亦宜,惟於內傷之寒濕合者不宜。蓋內傷寒濕,為陽氣不足之所化,宜投術、附,不可以有余之治法化之也。"

⑤《本草正義》:"茵陳,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濕熱之專藥。濕疸、酒疸,身黃溲赤如醬,皆胃土蘊濕積熱之證,古今皆以此物為主,其效甚速。蕩滌腸胃,外達皮毛,非此不可。蓋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濕熱瘙癢,及足脛跗腫,濕瘡流水,並皆治之。其陰黃一證,雖曰虛寒,然亦內有蘊熱,故能發見黃色,則以入於溫經隊中而掃蕩之,即仲景茵陳附子之法。惟女勞疸一癥,則瘀滯痹著,非僅通利所可奏功,故必以硝石、礬石之峻利者,為刮垢磨光之治,而無取於茵陳也。"

【臨床應用】

①治療傳染性肝炎

㈠煎劑:茵陳蒿每次1~1.5兩,水煎服,每日3次,小兒酌減。治療黃疸型傳染性肝炎32例,服藥後能迅速退熱.對黃疸消失和肝腫縮小亦有明顯的效果。療程平均7天。服藥期間未發現副作用。治愈後亦無復發現象。㈡糖漿:茵陳2兩,甘草1兩,紅棗25枚,加水煎至160毫升,再加糖漿40毫升混合。1~3歲12毫升,3~5歲15毫升,5~10歲30毫升,均日服3次。治療14例(其中黃疸型13例),觀察結果:體溫恢復正常平均3天,食欲轉佳平均4.2天,黃疸消失平均7.6天,肝功能轉為正常平均10.5天,肝臟縮小平均10天。㈢5%茵陳註射液:用作經絡註射,每穴成人0.5毫升,小兒0.3毫升。取穴:第一組肝熱穴(在背部5、6胸椎棘突間旁開5分,雙側),肝炎點(下肢外踝上3寸;雙側),右期門。第二組:肝俞(雙),中都(雙),右章門。兩組交替,每日1次。10~45天為一療程,兩個療程間停藥3~5天,一般2~3療程。操作時首先在經穴周圍尋找陽性反應物,如觸到結節、條索或敏感壓痛,或肌膚隆起凹陷,則為註射點。一般註射1~5次後陽性反應物消失時,再按穴位註射。或開始即無反應物時,則按穴位註射。操作時要求:選擇陽性反應物或經穴要準;進針快,推藥快,撞針快。註射時進針5~8分(期門或章門宜斜刺,不可過深,以免損傷內臟或造成氣胸)。療效:治療急性黃疸型46例,臨床治愈45例,好轉1例;急性無黃疸型12例,臨床治愈10例,好轉1例,無效1例;遷延性肝炎4例,臨床治愈2例,好轉1例,無效1例;慢性肝炎3例,臨床治愈1例,好轉1例,無效1例。

②內服茵陳棗湯引起心律紊亂及阿-斯氏綜合病征

在應用茵陳棗湯(茵陳2兩,棗18枚,水煎早晚分服)治療傳染性肝炎過程中,曾有2例女性成人患者分別在服藥後1和4天發生心律紊亂及阿-斯氏綜合征的嚴重反應,表現為頭暈,心悸,發紺,脈細弱、漸至捫不到,心跳加速,節律紊亂,出冷汗,抽搐,人事不省,心跳呼吸一度停止。均經及時搶救始脫險。

【備註】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黃蒿(又名:濱蒿、北茵陳)、小白蒿等的幼苗,在東北等地作茵陳蒿使用。勁直蒿的幼苗在西藏地區作茵陳蒿使用。

【摘錄】《*辭典》

茵陳蒿《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本草圖經》:茵陳蒿,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葉緊細,無花實,秋後葉枯,莖幹經冬不死,至春更因舊苗而生新葉,故名茵陳蒿。五月、七月采莖葉陰幹,今謂之山茵陳。江寧府又有一種茵陳,葉大根粗,黃白色,至夏有花實。階州有一種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藥用之。今南方醫人用山茵陳,乃有數種,或著其說雲:山茵陳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葉

【拼音名】YīnChénHāo

【英文名】VirgateWormwoodHerbCapillaryWormwoodHerb,seedlingofCapillaryWormwood,seedlingofVirgateWormwood

【別名】因塵、馬先、茵蔯蒿、茵陳、因陳蒿、綿茵陳、絨蒿、細葉青蒿、臭蒿、安呂草、婆婆蒿、野蘭蒿、茵陳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豬毛蒿或茵陳蒿的地上部分。春采的去根幼苗,習稀“綿茵陳”,夏割的地上部分稱“茵陳蒿”。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A.capillarisThunb.Var.scopariaPamp.]2.Artemisiacap-illarisThunb.

采收和儲藏:栽後第2年3-4月即可采收嫩梢,連續收獲3-4年。

【原形態】

1.豬毛蒿一二年生多年生草本。根紋錘形或圓錐形,多垂直。全株幼時被灰白色絹毛,成長後高45-100cm。莖常單一,偶2-4,基部常木質化。表面紫色或黃綠色,有縱條紋,多分枝近無毛,幼嫩枝被灰白色絹毛,有時具葉較大而密集的不育枝。葉密集,下部葉與不育枝的葉同形,有長柄,葉長圓形,長1.5-5cm,2或3次羽狀全裂,最終裂片披針形或線形,先端尖,常被絹毛或上面較稀;中部葉長1-2cm,2次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線形或毛管狀,有毛或無毛;上部葉無柄,3裂或不裂,裂片短,毛管狀。頭狀花序極多數,有梗,在莖的側枝上排列成復總狀花序;總苞片形或近於形,直徑1-2mm,總苞片3-5層,每層3片,覆瓦狀排列,卵形、橢圓形、長圓形或寬卵形,先端鈍圓,外層者短小,內層者大,邊緣寬膜質,背面綠以,近無毛;花雜性,均為管狀花;外層者為雌花5-15,以10-12個為多見,能育,柱頭2裂,叉狀,伸出花冠外,內層國兩性花3-9,先端稍膨大,5裂,裂片三角形,有時帶紫色,下部收縮,倒卵狀,子房退化,不育。瘦果小,長圓形或倒卵形,長約0.7mm,具縱條紋,無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

2.茵陳蒿半灌木狀多年生草本。根分枝,常斜生,或為圓住菜而直生,但不呈紡錘狀。莖常數個叢生,斜上,第1年生長者常單生,基部較粗壯,木質化程度較貍毛蒿為強。有時中部毛管狀小裂片較前種細弱挺直而長,可達2.5cm。外層的雌花4-12個,常為7個左右。瘦果較前種的稍大,長可達1mm。其余勻與豬毛蒿相似。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山坡、曠野、路旁及半幹旱或音濕潤地區的山坡,林緣,路旁,草原,黃土高原和荒漠邊緣地區。

2.生於低海拔地區河岸、海岸附近的濕潤砂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區。

資源分布:1.分布幾遍全國。

2.分布於華東、中南及遼寧、河北、陜西、臺灣、四川等地。

【栽培】

性特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較強。以向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用種子、分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法:於春季3月播種,將種子與細沙混合後,按行株距25cm×20cm開穴播種。條播,按行株距25cm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播入。育苗移栽法:2月育苗、撒播,上覆細土一層,以不見種子為度。苗高6-8cm時,要及時拔去雜草,苗高10-12cm,移栽。分株繁殖:3-4月挖掘老株,分株移栽。

田間管理生長期間,每年中耕除草2-3次;並結合追施人糞尿2-3次。

病蟲防治病害有根腐病、菌核病。蟲害有地老虎等。

【性狀】

性狀鑒別(1)豬毛蒿幼苗卷縮成閉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客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2.5cm,直徑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後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葉具柄,展平後葉片長1-3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銳尖。氣清香,味微苦。

(2)茵陳蒿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30-100cm,直徑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被短柔毛;斷面類白色。葉多淡紫色或紫色,被短柔毛;斷面類白色。葉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細絲狀。頭狀花序卵形,長1.2-1.5cm,直徑1-1.2cm,有短梗;總苞片多3-4層,外層雌花常為6-10個,內層兩性花常為2-9個。瘦果長圓形,黃棕色。氣芳香,味微苦。

以質嫩、綿軟、色灰白、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葉片表面觀:(1)豬毛蒿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長徑37-82(-138)μm,氣孔不定式。表面宇航局布T字形毛,頂端細胞較平直,長614-1362(-1638)μm,中部略折成V字形,兩臂不等長,細胞壁極厚,胞腔常呈細縫狀;柄細胞1-2個,壁厚1.3-3.4(-5)μm。偶見腺毛,呈橢圓形或鞋底狀,有2個半圓形分泌細胞,常充滿淡黃色油狀物。

(2)茵陳蒿表皮細胞長徑25-58(-112)μm;丁字形毛柄細胞壁厚2.5-4.7(-7.5)μm。

【化學成份】

1.豬毛蒿全草含揮發油,其成分有丁醛(buTCMLIBaldehyde),糠醛(furfuraldehyde),案葉素(cineole),葛縷酮(carvone),側柏酮(thujone),側柏醇(thujylalcohol),丁香油酚(eugenol),異丁香油酚(isoeugenol),糠醇(furfurol),歐芹腦(apiol),對-聚傘花素(p-cymol,p-cymene),月桂烯(myrcene),α、β-蒎烯(pinene),畢澄茄烯(cadinene),乙酸牻牛兒醇酯(ger-anylacetate)[1,2],α-姜黃烯(α-curcumene),茵陳二炔(capillene)及茵陳二炔酮(capillin)[3]等,全草還含綠原酸(chlorogenicacid),對-羥基苯乙酮(p-hydroxyacetpheneone)[4-6],大黃素(emo-din)[7]。

幼苗綠原酸含量最高,花蕾對-羥基苯乙酮含量最高時約0.025%[4-6];幼苗還含膽堿(choline)[6]。

花蕾、花和果實含蒿屬香豆精即馬栗樹皮互二甲醚或6,7-(thoxycoumarin),其他部位均未檢出[4,5],花蕾中含量約0.5%花序含蕓香甙(rutin),槲皮素-3-O-葡萄糖半乳糖甙(quercetin-3-O-glucogalactoside),山柰酚-3-O-O-葡萄糖半乳糖甙(kaempferol-3-O-glucogalacetoside),槲皮素-3,7-蕓香糖半乳糖甙(quercetin-3,7-rutinogalacetoside),槲皮素-3,7-蕓香糖二半乳糖甙(quercetin-3,7-rutinodigalactoside)[8],7-甲基香橙素(7-methy-laromadendrin),鼠李檸檬素(rhamnociTCMLIBin),5,7-二羥基-6,3-4-三甲氧基黃酮(eupatilin),濱薊黃素(cirsimaritin),3,5,3,4-四羥基-,7-二甲氧基黃酮(eupatolitin),7-甲基馬栗樹皮素(7-methylesculetin)和東莨菪素(scopoletin)[9]。

地上部分含蒿黃素(artemetin),紫花牡荊素(casticin),匙葉案油烯醇(spathuleneol)和茵陳素(capillarin)[10]。

2.茵陳蒿地上部分含揮發油,其成分萜類有:α-、β-蒎烯、檸檬烯(limonene),α、γ-松油烯(terpinene),月桂烯(α-humulene),α-葎草烯(α-humulene),β-欖香烯(β-elemene)等二十多種;苯乙炔,雙亞乙基類成分:茵陳二塊,茵陳烯酮(capillone),茵陳二炔酮,隆茵陳二炔(o-methoxycapillene)及5-苯基1,3-戊二炔(5-phenyl-1,3-pentadiyen);酚類有:苯酚(phenol),鄰-甲苯酚(O-aresol),對-甲苯酚(p-caresol),間-甲苯酚(m-cresol),鄰-乙基苯酚(o-ethylphenol),對-乙基苯酚(p-ethylphenol),及丁香油酚:脂肪酸有:棕櫚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亞油酸(linoleicacid),油酸(oleicacid),肉豆蔻酸(myristicacid),月桂酸(lauricacid),癸酸(capricacid),已酸(caproicacid)及丁酸(butyicacid)等十五種;其他:薁(azulene),3,5-二甲氧基烯丙基苯(3,5-dimethoxyallylbenzene),茵陳素,去氫鐮葉芹醇(dehydro-falcarinol),去氫鐮葉芹酮(dehydrofalcarinone)及馬栗樹皮互二甲醚[11,12]。

地上部分還含苯氧基色原酮類成分:茵陳色原酮(capillar-isin),4-甲基茵陳色原酮(4,methylcapillarisin),6-去甲氧基-4-甲基茵陳色原酮(6-demethoxy-4-methylcapillarisin),6-去甲氧基茵陳色原酮(6-demethoxycapillarisin);黃酮類成分:中國薊醇(cirsilineol),濱薊黃素,芫花素(genkwanin),鼠李檸檬素[14],茵陳蒿黃酮(ar-capillin),異茵陳蒿黃酮(isoarcapillin);其他:茵陳蒿酸(capil-lartemisin)A及B,它們的利膽作用較馬栗樹皮素二甲醚及茵陳色原酮強[15]。

花序含馬栗樹皮素二甲醚,東莨菪素,異東莨菪素(iso-scopoletin),茵陳色原酮,7-甲基茵陳色原酮,茵陳蒿酸B,茵陳蒿靈(artepillin)A、C,茵陳素及濱薊黃素[16]。

花蕾含馬栗樹皮素二甲醚,茵陳色原酮,4-甲基茵陳色原酮,7-甲基茵陳色原酮,茵陳蒿黃酮,中國薊醇,濱薊黃素,澤蘭甙元,異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quercetin),鼠李檸檬素,異鼠李素-3-O-半乳糖甙(cacticin),異鼠李素-3-O-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O-glucoside)及金絲桃甙(hyperin)[17]。花蕾中馬栗樹皮素二甲醚含量最高,在開花季節含量可達1.98%。隨即迅速降低[18]。

幼苗含咖啡酸(caffeicacid)[6]。

【藥理作用】

1.利膽作用:本品煎劑、水浸劑、去揮發油水浸劑、揮發油、醇提物、6,7-二甲氧基香豆素、綠原酸等均有促進膽汁分泌和利膽作用。本品水浸劑0.25g/kg,或精制浸劑(去除及未去除揮發油)1g/kg靜脈註射於急性膽囊插管犬,或以精制浸劑1g/kg給慢性膽囊造痿犬灌胃,不論對健康或四氯化碳所致肝損害犬,均有利膽作用,膽汁分泌量增加時其幹重也增加。6,7-二甲氧基香豆素0.2g/kg或0.3g/kg註入麻醉大鼠十二指腸,30分鐘後膽汁分泌量平均增加50%或180%。慢性膽囊造痿犬灌胃0.3g/kg,3小時內膽汁平均增加73.86%。茵陳色原酮亦為主要利膽成分,能促進膽汁排泄。對羥基苯乙酮對大鼠有明顯的利膽作用,能增加膽汁分泌,亦能增加膽汁中固體物、膽酸和膽紅素的排出量,對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亦有同樣作用。另有報道,茵陳成分的利膽作用強度依次為茵陳香豆酸A、茵陳香豆酸B、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陳色原酮。給麻醉犬靜脈註射l0mg/kg茵陳色原酮、大鼠靜脈註射l00mg/kg茵陳色原酮均有明顯利膽作用,而6,7-二甲氧基香豆素作用不明顯,茵陳煎劑還能降低麻醉犬奧狄氏括約肌緊張度。茵陳二炔,茵陳二酮、茵陳炔內酯亦有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作用。

2.對肝臟的影響:給於四氯化碳所致肝損害大鼠每天皮下註射茵陳煎劑0.61g,第8天作組織學檢查,可見治療組動物肝細胞腫脹、氣球樣變、脂肪變與壞死等均較對照組有不同程度的減輕;肝細胞糖原與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復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轉氨酶活性顯著下降,表明仍有一定的保肝作用,茵陳蒿水煎劑0.25ml/10g灌胃給於小鼠,每日2次,連續4天,測定肝P450含量。結果表明:茵陳水煎劑能使小鼠肝P450含量增加,肝/體重比增大,異戊巴比妥鈉誘導的睡眠時間縮短,初步表明茵陳水煎劑對小鼠肝酶有誘導作用。由於肝酶除參與藥物代謝外,還參與膽汁酸、膽紅素、類酯和某些毒物的代謝,誘導肝酶可能與茵陳利膽、退黃等功能有關。

茵陳中某些黃酮和香豆素成分有抗CCl4或半乳糖誘發的大白鼠肝細胞細胞毒性的作用,其強度依次為茵陳色原酮、東莨菪素、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陳黃酮、槲皮素、異鼠李黃素。茵陳蒿湯復方中的有效成分能非常顯著地降低急性黃疸大白鼠的血清谷丙轉氨酶(SGPT)和谷草轉氨酶(SGOT)含量,對血清膽紅素(SB)的作用則較輕微。此外,6,7-二甲氧基香豆素對肝細胞損害呈強抑制作用。

3.解熱作用:3.1.對小鼠正常體溫的影響:小鼠分別腹腔註射茵陳素水懸劑40、80mg/kg,對照用生理鹽水。各組給藥前的正常體溫分別為37.7±0.06、37.8±0.07和37.7±0.08℃(X±SE),給藥後30分鐘測定體溫,其均值分別為36.3±0.05、35.5±0.04和37.6±0.08℃。給藥組的體溫均較給藥前低,差異非常顯著(P<0.01),對照組無變化。另按40、20mg/kg劑量,腹腔註射兩組小鼠,連續測定體溫,40mg/kg劑量組降溫持續可達6小時,20mg/kg組3小時左右體溫逐漸恢復。

3.2.對大鼠正常體溫的影響:取體重40-60g大鼠,分別以口服或腹腔註射給於茵陳素,分5個劑量組(125、250、500mg/kg和5、20、40mg/kg),並設氯丙嗪陽性對照和正常對照組。給藥後0.5,1,2,3,4,8小時各測肛溫1次。結果給藥組對大鼠正常體溫均有明顯的下降,作用的強弱與給藥劑量呈正相關,降溫幅度隨劑量加大而增加,作用時間隨劑量增大而延長。一般在給藥後0.5小時即可出現體溫下降,1-2小時達高峰,維持時間4小時左右。

3.3.對鮮啤酒酵母菌致大鼠的解熱作用:口服茵陳素(1%西黃芪膠混懸)250mg/kg與口服復方安乃近(氨基比林400mg/kg、安乃近600mg/kg)以及口服等體積1%西黃芪膠液作為對照。結果茵陳素與復方安乃近對鮮啤酒酵母致熱大鼠均有較好的退熱作用,均從給藥後0.5小時出現退熱,2小時左右可降低體溫約3℃,維持時間可達4小時左右。

3.4.對2,4-二硝基苯酚致熱大鼠的解熱和預防作用:腹腔註射茵陳素40mg/kg與陽性對照氨基比林80mg/kg和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用藥組給藥3小時後的體溫下降速度較生理鹽水對照組有顯著差別(P<0.05),且茵陳素的預防發熱作用高於氨基比林(P<0.05)。

3.5.茵陳素20mg/kg腹腔註射,對過期傷寒菌和2,4-二硝基苯酚所致熱的家兔均有良好的退熱作用。

4.降血脂、擴張冠脈及促纖溶作用:給實驗性高膽固醇血癥兔灌胃茵陳煎劑3g/kg,用藥2-3周後,治療組血清膽固醇分別下降19.2mg%和30mg%,β-脂蛋白亦明顯下降,動脈壁粥樣硬化較對照組輕,兔主動脈壁膽固醇含量亦較對照組明顯降低,表明茵陳有一定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茵陳註射液和6,7-二甲氧基香豆素均可使離體兔心冠脈流量增加。經夏鈣時間測定、抗凝血酶作用觀察、蛋白電泳、纖維蛋白溶解試驗、葡萄球茵聚集試驗、纖維蛋白(原)裂解產物測定等證明菌陳有抗凝及促進纖維蛋白溶解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素能抑制NE、5-HT、HIS和At-Ⅱ對血管平滑肌的收縮作用,其作用方式與硝酸甘油很相似。

5.降血壓作用:茵陳水浸液、乙醇、水浸液、揮發油和6,7-二甲氧基香豆素均有降血壓作用。後者0.4-10mg/kg靜脈註射或十二指腸給藥,對全麻或局麻大鼠、貓與兔均有顯著降血壓效果。此作用不被六烴季胺和阿托品阻斷,不被芐胺唑啉所加強,也不能對抗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以1/50-1/10靜脈註射劑量作椎動脈註射時,降血壓強度和全量大致相等,提示其降血壓作用可能為中樞性的。6,7-二甲氧基香豆素對在位兔心和貓心的收縮力有增強作用。濱蒿內酯有顯著的降壓和安寧作用。降壓作用比甲基多巴強,犬靜脈註射l0mg/kg可使血壓下降58.6%,持續時間160分鐘,在同樣劑量下,甲基多巴血壓下降12.4%,持續時間120分鐘。濱蒿內酯還有利尿作用。

6.抗菌、消炎作用:體外試驗證明,茵陳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弗氏痢疾桿菌、誌賀氏痢疾桿菌、腦膜炎雙球菌、枯草桿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0%煎劑能完全抑制人型結核桿菌的生長。1:100的濃度對人型與牛型結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茵陳色原酮體外試驗對氯黴素的抗菌作用有拮抗作用。茵陳二炔酮具有較高的抗菌作用,尤其對皮膚病原性絲狀菌作用強大,表現為殺菌作用,經長時間100℃以上高溫處理,其抗菌力仍不減低。在0.25μg/ml濃度下還能完全阻止猩紅色毛癬茵的生長繁殖。濱蒿內酯對鼠角叉菜膠引起的浮腫有抗炎作用。醋酸扭體法和熱板法均顯示有鎮痛作用。

7.對平滑肌的作用:茵陳煎劑和醇浸劑對離體兔腸略有興奮作用。水浸劑可抑制犬在位與兔離體腸肌活動。揮發油可降低蛙及兔離體腸的活動與張力。精制浸液對兔未孕及豚鼠產後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對未孕豚鼠子宮的興奮作用可為苯海拉明所拮抗。

8.對黃曲黴毒素的影響:茵陳蒿水煎劑對致癌劑黃曲黴毒素B1(AFB1)誘導TA98移碼型、TA100堿基置換型突變變回復突變抑制實驗表明,茵陳蒿水煎劑對AFB1的致突變作用有顯著抑制效果,並呈劑量效應關系。提示可能對預防肝癌有意義。

9.對免疫功能的作用:茵陳具有促進白細胞分裂,增加白細胞數目,提高T細胞的免疫活性,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和誘生幹擾素等作用,因而從多方面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茵陳中的咖啡酸具有升高白細胞數目、利膽止血、抗生育等作用。口服茵陳250mg/kg可明顯增強移植腫瘤小鼠遲發型超敏反應。

10.其他作用:本品及其成分還有抗鉤端螺旋體、殺蛔蟲、平喘、抑殺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MethA細胞作用。

【毒性】

犬每天口服茵陳精制浸液(相當1g劑量的生藥),未見毒性反應,僅有安靜、思睡現象。6,7-二甲氧基香豆精給小白鼠1次口服10g/kg,動物多呈靜臥狀態、呼吸困難,一般在5小時死亡,小白鼠1次口服半數致死量為7.246g/kg。毒性:6,7-二甲氧基香豆素灌胃對小鼠的半數有效量為940mg/kg。

大鼠每日灌胃50%煎劑5ml,連續2周,其食欲和體重與對照組無差異。6,7-二甲氧基香豆素小鼠灌胃的半數致死量為497mg/kg,口服的半數致死量為7246mg/kg。死亡大多發生在服藥後4小時內,死前有陣發性驚厥。30-50mg/kg靜脈註射,可使部分貓、兔心電圖出現一過性房室傳導阻滯及室內傳導阻滯。茵陳二炔酮小鼠急性半數致死量為6.98mg/kg。對羥基苯乙酮小鼠腹腔註射的半數致死量為0.5g/kg,大鼠口服的半數致死量為2.2g/kg。小鼠腹腔註射茵陳素的生理鹽水混懸劑、50%聚乙二醇400混懸劑以及口服1%西黃芪膠混懸劑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262.5±28.0mg/kg;105.0±10.5mg/kg;1373.0±79.0mg/kg。茵陳素毒性為中樞抑制,表現為匍伏、思睡、流涎。

【鑒別】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中回流30min,濾過。濾液顯淡黃綠色,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紫紅色熒光。

(2)取豬毛蒿、茵陳蒿粗粉各2g,分別加水30ml於沸水浴中溫浸4h,冷後濾過。分別取濾液20ml,以等量氯仿萃取3次(首次萃取加入乙酸乙酯5ml),合並萃取液,用無水硫酸鈉脫水後,蒸去溶劑,分別得到黃色油狀物備用。將上述黃色油狀物的一半用乙醇0.5ml溶角(在水浴上稍熱),加入0.5%2,4-二硝基苯肼2N鹽酸溶液4滴,振搖,豬毛蒿溶液即呈橘紅色且析出顆粒狀沈澱;而茵陳蒿溶液呈淡橘紅色且沈澱極少,或幾無沈澱。(檢查對羥基苯乙酮)(3)薄層色譜分別取上述兩種黃色油狀物的另一半,用氯仿0.5ml溶解後作供試品溶液。以對羥基苯乙酮和高屬香豆素的乙醇溶作為對照品溶液。將供試品溶液和對照品溶液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薄板上,用石油醚(沸程60-90℃)-乙酸乙酯-丙酮(6:3:0.5)展開,展距14cm。分別在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或用0.5%2,4-二硝基苯肼的2mol/L鹽酸溶液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機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過篩,揀去雜質,除去殘根,碾碎,再過羅去凈泥屑。《雷公炮炙論》:去根細銼用。

【性味】味微苦;微辛;性微寒

【歸經】歸脾;胃;膀胱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退黃。主黃疸;小便一利;濕瘡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

【註意】

非因濕熱引起的發黃忌服。

1.《本草經疏》:蓄血發黃者,禁用。

2.《得配本草》:熱甚發黃,無濕氣,二者禁用。

【各家論述】

1.《湯液本草》: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檗皮湯,治燥熱也;濕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藥治陽黃也。韓祗和、李思訓治陰黃用茵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主,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也。

2.《本草經疏》:茵陳,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證自退矣,除濕散熱結之要藥也。

3.《本草正》:茵陳,用此者用其利濕逐熱,故能通關節,解熱滯,療天行時疾,熱狂頭痛,利小水。專治黃疸,宜佐梔子。黃而濕者多腫,再加滲利,黃而燥者幹澀,再加涼潤,只有陰黃一證,因以中寒不運,此非所宜。又解傷寒、瘴瘧火熱,散熱痰、風熱疼痛,濕熱為痢,尤其所宜。

4.《本草述鉤元》:茵陳,發陳致新,與他味之逐濕熱者殊,而滲利為功者,尤難相匹。黃證濕氣勝,則如熏黃而晦,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濕固蒸熱,熱亦聚濕,皆從中土之濕毒以為本,所以茵陳皆宜。海藏謂隨陽黃陰黃皆用之。又雲內傷變黃,只用理中、建中,茵陳不必用。試思人身濕熱之病居多,如七情、房勞、酒食違宜,勞役過度,傷其中氣,以累元氣,致脾陰大損,不能力胃行其津液者,何可勝數。第有因如是之損傷以病黃疸者,亦有損傷而不能調養以成虛勞者,虛勞雖亦有發黃,實則區以別矣。海藏所雲不必用,當是此類。至於黃證,小便赤澀為濕熱盛,惟小便清白定屬虛,投以茵陳,反為虛虛。然則小便不利及赤澀者,乃濕兼熱甚,大都始於胃,次及脾,更次及腎,自微而甚,皆茵陳之對治。至於內傷,原屬虛證,果至標急,則雖虛而舍本以治標。又有元氣素弱,避滲利之害,過服滋補,以致濕熱愈增者,則有不可拘於久病調補之例。更有勞役傷氣已甚,復因口食冷物或雨,體脆感其氣,致寒濕相合以發黃者,此種投姜、附、術、蔻,不得不藉茵陳以化濕,所謂陰黃也。總之,茲物之投於外感之陽黃陰黃皆宜,於內傷之濕熱亦宜,惟於內傷之寒濕合者不宜。蓋內傷寒濕,為陽氣不足之所化,宜投術、附,不可以有余之治法化之也。

5.《本草正義》:茵陳,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濕熱之專藥。濕疸、酒疸,身黃溲赤如醬,皆胃土蘊濕積熱之證,古今皆以此物為主,其效甚速。蕩滌腸胃,外達皮毛,非此不可。蓋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濕熱瘙癢,及足脛跗腫,濕瘡流水,並皆治之。其陰黃一證,雖曰虛寒,然亦內有蘊熱,故能發見黃色,則以入於溫經隊中而掃蕩之,即仲景茵陳附子之法。惟女勞疸一癥,則瘀滯痹著,非漢通利所可奏功,故必以硝石、礬石之峻利者,為刮垢磨光之治,而無取於茵陳也。

6.《本經》: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7.《別錄》: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8.《本草拾遺》: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

9.《日華子本草》: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頭旋,風眼痛,瘴瘧,女人癥瘕,並內損乏絕。

10.《本草蒙筌》:行滯,止痛,寬膈,化痰。

11.《醫學入門》:消遍身瘡疥。

12.《醫林纂要》:堅腎,燥脾濕,去郁,解熱。

13.《本草再新》:瀉火,平肝,化痰,止咳發汗,利濕,消腫,療瘡火諸毒。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茵陳蒿相關圖片

茵陳蒿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陰陽楓  下一个:茵芋>>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