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丹參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DānShēn

【英文名】RADIXSALVIAEMILTIORRHIZAE

【別名】紅根、大紅袍、血參根、血山根、紅丹參、紫丹參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miltiorrhizaBunge.的幹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幹燥。

註:同屬植物尚有以下數種,在不同地區也作丹參入藥:(1)南丹參SalviabowleyanaDunn;(2)甘肅丹參SalviaprzewalskiiMaxim.;(3)褐毛丹參SalviaprzewalskiiMaxim.var.mandarinorum(Diels)Stib.;(4)雲南丹參(滇丹參、石山丹參、紅青菜)SalviayunnanensisC.H.Wright,雲南地區以“紫丹參”入藥;(5)土丹參(地鼠尾)SalviakiaometiensisLevl.,f.pubescensStib.;(6)白花丹參SalviamiltiorrhizaBungevar.albaC.Y.WuetH.W.Li,mss.。此外,白背丹參SalviadigitaloidesDiels,三對葉丹參S.trijugaDiels和小丹參S.plectranthoidesGirff.某些地區也作丹參入藥。

【性狀】本品根莖短粗,頂端有時殘留莖基。根數條,長圓柱形,略彎曲,有的分枝並具須狀細根,長10~20cm,直徑0.3~1cm。表面棕紅色或暗棕紅色,粗糙,具縱皺紋。老根外皮疏松,多顯紫棕色,常呈鱗片狀剝落。質硬而脆,斷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紅色,木部灰黃色或紫褐色,導管束黃白色,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栽培品較粗壯,直徑0.5~1.5cm。表面紅棕色,具縱皺,外皮緊貼不易剝落。質堅實,斷面較平整,略呈角質樣。

【鑒別】

(1)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煎煮15~2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置水浴上濃縮至黏稠狀,放冷後,加乙醇3~5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數滴,點於濾紙條上,幹後,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亮藍灰色熒光。將濾紙條懸掛在濃氨溶液瓶中(不接觸液面),20分鐘後取出,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淡亮藍綠色熒光。

(2)取〔鑒別〕(1)項下的濾液0.5ml,加三氯化鐵試液1~2滴,顯汙綠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置具塞試管中,振搖,放置1小時,濾過,濾液揮幹,殘渣加醋酸乙酯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丹參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丹參酮ⅡA對照品,加醋酸乙醋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暗紅色斑點。

【炮制】酒丹參:取丹參片,照酒炙法(附錄ⅡD)炒幹。

【性味】苦,微寒。

【歸經】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

【用法用量】9~15g。

【註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貯藏】置幹燥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丹參《*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DānShēn

【別名】亦參、木羊乳(《吳普本草》),逐馬(陶弘景),山參(《日華子本草》),紫丹參(《現代實用中藥》),紅根(《中國藥植誌》),紫黨參(《南京民間藥草》),山紅蘿蔔(《浙江中藥手冊》),活血根、靠山紅、紅參(《江蘇植藥誌》),燒酒壺根、野蘇子根、山蘇子根(《東北藥植誌》),大紅袍(《河北藥材》),蜜罐頭、血參根、朵朵花根(《山東中藥》),蜂糖罐(《陜西中藥誌》)。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根。自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以11月上旬采挖最宜。將根挖出,除去泥土、根須,曬幹。

【原形態】

丹參,又名:郤蟬草(《本經》),奔馬草(《四聲本草》),長鼠尾草。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密被黃白色柔毛及腺毛。根細長圓柱形,外皮朱紅色。莖直立,方形,表面有淺槽。單數羽狀復葉,對生,有柄;小葉3~5,罕7片,頂端小葉最大,小葉柄亦最長,側生小葉具短柄或無柄;小葉片卵形、廣披針形,長2~7.5厘米,寬0.8~5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斜圓形、闊楔形或近心形,邊緣具圓鋸齒,上面深綠色,疏被白柔毛,下面灰綠色,密被白色長柔毛,脈上尤密。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10~20厘米;小花輪生,每輪有花3~10朵,小苞片披針形,長約4毫米;花萼帶紫色,長鐘狀,長1~1.3厘米,先端二唇形,上唇闊三角形,先端急尖,下唇三角形,先端二尖齒裂,萼簡喉部密被白色長毛;花冠藍紫色,二唇形,長約2.5厘米,上唇直升略呈鐮刀形,下唇較短,圓形,先端3裂,中央裂片較長且大,先端又作2淺裂;發育雄蕊2,花絲柱狀,藥隔細長橫展,丁字著生,花藥單室,線形,伸出花冠以外,退化雄蕊2,花藥退化成花瓣狀;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外,柱頭2裂,帶紫色。小堅果4,橢圓形,黑色,長3毫米。花期5~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於山野陽處。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貴州、山西、陜西、甘肅、廣西等地。主產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蘇等地。此外,湖北、甘肅、遼寧、陜西、山東、浙江、河南、江西等地亦產。

【性狀】幹燥根莖頂部常有莖基殘余,根莖上生1至多數細長的榀。根略呈長圓柱形,微彎曲,有時分支,其上生多數細須根,根長約10~25厘米,直徑約0.8~1.5厘米,支根長約5~8厘米,直徑約2~5毫米,表面棕紅色至磚紅色,粗糙,具不規則的縱皺或栓皮,多呈鱗片狀剝落.質堅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帶角質或纖維性,皮部色較深,呈紫黑色或磚紅色,木部維管束灰黃色或黃白色,放射狀排列。氣弱,味甘微苦。以條粗、內紫黑色,有菊花狀白點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丹參酮Ⅰ、ⅡA、ⅡB、異丹參酮Ⅰ、ⅡA、隱丹參酮、異隱丹參酮、甲基丹參酮、羥基丹參酮等。

【炮制】

揀凈雜質,除去根莖,洗凈,撈出,潤透後切片,晾幹。炒丹參:取丹參片放入鍋內,以文火炒至微有焦斑為度,取出,放涼。

《品匯精要》:"去蘆,剉碎用。"

【性味】

苦,微溫。

①《本經》;"味苦,微寒,無毒。"

②《吳普本草》:"岐伯:鹹。"

③李當之《藥錄》:"大寒。"

④《本草經疏》:"味苦,平,微溫。"

【歸經】

入心、肝經。

①《綱目》:"手少陰、厥陰血分藥。"

②《本草經疏》:"入手足少陰、足厥陰經。"

③《本草正》:"心、脾、肝、腎血分之藥。"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安神寧心,排膿,止痛。治心絞痛,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血崩帶下,癥瘕,積聚,瘀血腹痛,骨節疼痛,驚悸不眠,惡瘡腫毒。

①《本經》:"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

②《吳普本草》:"治心腹痛。"

③《別錄》:"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

④陶弘景:"漬酒飲之,療風痹。"

⑤《藥性論》:"治腳弱,疼痹,主中惡;治腹痛,氣作聲音嗚吼。"

⑥《日華子本草》:"養神定誌,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頭痛,赤眼,熱溫狂悶。"

⑦《滇南本草》:"補心定誌,安神寧心。治健忘怔沖,驚悸不寐。"

⑧《綱目》:"活血,通心包絡。治疝痛。"

⑨《雲南中草藥選》:"活血散瘀,鎮靜止痛。治月經不調,痛經,風濕痹痛,子宮出血,吐血,乳腺炎,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熬膏塗,或煎水熏洗。

【註意】

無瘀血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莊》:"畏鹹水。反藜蘆。"

②《本草經疏》:"妊娠無故勿服。"

③《本草備要》:"忌醋。"

④《本經逢原》:"大便不買者忌之。"

【附方】

①治婦人經脈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產前胎不安,產後惡血不下並治之。兼治冷熱勞,腰脊痛,骨節頰疼:丹參(去蘆)不以多少,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經脈不調食前,冷熱勞無時。(《婦人良方》丹參散)

②治經水不調:紫丹參一斤,切薄片,於烈日中曬脆,為細末,用好酒泛為丸。每服三錢,清晨開水送下。(《集驗拔萃良方》調經丸)

③治經血澀少,產後瘀血腹痛,閉經腹痛:丹參、益母草、香附各三錢。水煎服。

④治腹中包塊:丹參、三棱、莪術各三錢,皂角刺一錢。水煎服。

⑤治急、慢性肝炎,兩脅作痛:茵陳五錢,郁金、丹參、板藍根各三錢。水煎服。(③方以下出《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⑥治妊娠胎墮,下血不止:丹參十二兩,細切,以清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千金方》)

⑦治心腹諸痛,屬半虛半實者:丹參一兩,白檀香、砂仁各一錢半。水煎服。(《醫學金針》丹參飲)

⑧治腰髀連腳疼:杜仲八兩,丹參五兩,獨活、當歸、芎勞、幹地黃各四兩。上六味切,以絹袋盛,上清酒二鬥債之五宿,服二合,日再。忌蕪荑。(張文仲)

⑨治神經衰弱:丹參五錢,五味子一兩。水煎服。(《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⑩治小兒汗出中風,身體拘急,壯熱苦啼:丹參半兩,鼠糞三七枚(微炒)。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漿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丹參散)

⑾治婦人乳腫痛:丹參、芍藥各二兩,白芷一兩。上三味,以苦酒漬一夜,豬脂六合,微火煎三上下,膏成敷之。(《劉涓子鬼遺方》丹參膏)

⑿治陰疼痛或腫脹:丹參一兩,檳榔一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蘹香子半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聖惠方》丹參散)

⒀治寒疝,小腹及陰中相引痛,自汗出欲死:丹參半兩,銼,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熱酒調下二錢。(《聖惠方》)

⒁治風熱,皮膚生瘖癍,苦癢成疥:丹參四兩(銼),苦參四兩(判),蛇床子三合(生用)。上藥以水一鬥五升,煎至七升,去滓,乘熱洗之。(《聖惠方》丹參湯)

⒂治熱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參八兩,剉,以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塗瘡上。(《肘後方》)

【臨床應用】

①治療遷延性、慢性肝炎

取丹參註射液10毫升(相當於生藥20克),靜脈註射,每天1次;另用肝功能恢復液(用狗肝制成)2毫升,肌肉註射,每天2次。若有出血傾向者加用牛西西(土大黃)或紫珠草註射液2毫升,肌肉註射,每天2次;如屬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者可加用胎盤組織液2毫升,肌肉註射,每天2次。均以30天為一療程。經治遷延性肝炎9例、慢性肝炎11例,結果近期治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15例,顯效(癥狀、體征消失,肝功能明顯好轉或肝功能恢復正常,而脾臟明顯縮小,但未完全恢復正常)3例,無效2例。癥狀的改善以惡心為最好,其次為乏力、食欲不振、腹脹,再次為肝區痛。其中17例肝腫大者,治後全部回縮至正常;4例脾腫大者,治後3例回縮至正常。肝功能恢復,以轉氨酶、麝濁兩項異常或再加麝絮異常者恢復情況較好;轉氨酶、麝濁、腦絮有異常者次之;四項均異常者較差。治程中,凝血時間、凝血酶元時間都未見延長,也未發生出血傾向。其它亦未見不良反應和副作用。據分析,丹參對遷延性和慢性肝炎能改善肝臟生理機能、促使肝脾回縮和變軟的原理,可能是由於丹參能擴張外周血管,降低門靜脈壓力,使肝內血液循環改善,增加肝細胞的營養和氧的供給。又認為丹參能活血祛瘀,對消除肝臟纖維結締組織的增生,也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丹參應用於急性傳染性肝炎,未見明顯療效;或認為在縮肝方面雖有一定效果,但對肝功能的改善不明顯,且部分病例的食欲不振、惡心、頭暈、肝脾疼痛等癥似有加重趨勢。另有報道,丹參配合茵陳,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經200例觀察,有效率達98.5%。用法:丹參2兩,茵陳1兩,加水煎兩次,兩次藥液混和加糖半兩再濃煎至200毫升,成人60毫升,兒童25毫升,均日服2次。兒童平均服藥20天,成人服藥33天左右。

②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將白花丹參曬幹切碎壓為細末,用白酒(55度)浸泡15天,配制成5~10%白花丹參酒。每次服20~30毫升,日服3次;如病情較重,疼痛劇烈,而且會飲酒者,每次可服50毫升,每日2~3次,或頓服藥酒以醉為度。試治34例,單純服用藥酒者8例,其余26例以藥酒為主,在不同時期配合其它中藥。結果,臨床治愈15例,顯著好轉9例,進步3例,無效7例。多數病人服後有止痛作用,能改善患肢癥狀,四肢有發熱感覺,或有明顯發熱感向肢體遠端沖動,對遊走性淺靜脈炎也有效果。大多數病人服後無不良反應,個別有皮膚瘙癢;長期服用可發生胃痛、胃納減退等,應暫停藥觀察。對肝炎、潰瘍病、高血壓病、腎炎等忌用。

③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肝脾腫大

采集丹參根曬幹後切片,水煎2次,過濾,濾液合並煎成30~50%煎劑,臨用時酌加糖漿。分甲、乙、丙三組共治療41例,分別按每公斤體重0.3~0.5克、0.6~0.9克、1.O~1.6克給藥,分別連服42、30、30日為一治程。對照組8例,每日服酵母片1.5~2克。對照結果表明丹參對肝脾大小及性質的改變有相當效果。27例肝腫大患者,治後12例縮小,15例變軟,12例無改變;脾腫大41例,治療後縮小者20例,變軟者22例,無改變者19例。其中以丙組用量大及甲組療程長者療效較為顯著,一般在治療lO~15日後見效。但所有病例末見肝脾縮小到正常者。本品似對病期較短,病情較輕者易於見效。如配合合理的飲食與休息,必能提高療效。丹參的毒性極低,曾將劑量提高至每日45克,連用83天,亦無不良後果。但有1例劑量並不大(每日30克),用至第9天即發生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故認為凡有嘔吐、便血、咯血、血尿、紫癜等出血傾向者忌用丹參。

④治療冠心病

用丹參提取物制成片劑(每片含提取物0.2克)內服,每次2片,每日3次(每日量相當原生藥2兩)。以兩周至一個月為一療程。觀察323例,服藥1~9個月不等。結果心絞痛的總有效率為82.3%,其中顯效率為20.3%;療效以中、輕度較好;服藥2個月者療效比1個月的為高。心電圖的總有效率為53.2%,顯效率占14.8%;其中慢性冠狀動脈缺血病變療效較優於心肌梗塞病變,二級梯運動試驗陽性及可疑陽性病例療效高於一般心電圖缺血病變病例,中、輕度患者療效優於重度病例。停藥後之療效估價,有待進一步觀察。對絕大部分病例無明顯副作用,僅對很少數病例的周圍血象、胃腸道、肝功能(SGPT)等似有一定影響。

另曾以丹參、降香制成復方註射液(每毫升含生藥各1克),治療冠心病心絞痛300余例,結果癥狀的有效率在82%以上,心電圖的有效率為50%左右。用法:根據病情輕重緩急采用三種註射方法:㈠靜脈滴註-註射液4毫升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5%葡萄糖500毫升內靜滴。療程1~2周。㈡肌肉註射-每日1~2次,每次1毫升;療程2~4周,有的長達4個月。㈢靜脈推註-註射液1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毫升內註射。上述三種方法均有療效,但各有特點。靜脈推註改善心絞痛作用較快,但維持時間短暫;靜脈滴註作用比肌肉註射明顯,維持時間亦較長,為病房常規應用方法;肌肉註射雖作用較慢,但應用方便是其優點。

此外,丹參註射液治療胃、結腸多發性息肉1例,獲得較好效果。由於患者不能行外科手術治療,乃試用丹參註射液。開始每次給藥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靜脈推註;治療數次後無反應,乃改用每次20毫升加50%葡萄糖液40毫升靜脈推註。均每日1次,第一療程35次。治程中病人精神、食欲逐漸好轉,膿血便減輕,體力亦漸增強,心臟雜音明顯好轉,浮腫消退。休藥1月,行第二療程,註射18次後行X線造影復查,胃部息肉大部消失。

【備註】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植物的根,有些地區亦作丹參使用:

①甘肅丹參,根呈圓錐形。葉多基生或生於莖的下部,十片三角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基部心形或戟形。使用於甘肅,寧夏、青海、雲南、西藏。

②褐毛丹參,葉背面密生褐色柔毛。使用於甘肅、寧夏、青海、雲南。

③滇丹參,根肉質,肥厚,紡錘形,數個簇生。葉根生,單葉或羽狀復葉,單葉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基部微心形,兩面多皺紋及微柔毛,邊緣有圓齒;羽狀復葉有小葉3~5。輪傘花序有花4~6,於莖頂排成疏生的總狀花序;花冠青紫色。使用於雲南地區。

【摘錄】《*辭典》

丹參《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綱目》:丹參,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其根皮丹而肉紫。

2.《山東中草藥手冊》:本省有一種白花丹參,形態與丹參極相似,僅花為白色。白花丹參的根,可治痛經、月經不調、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拼音名】DānShēn

【英文名】DanshenRoot,RootofDan-shen

【別名】郤蟬草,赤參;木羊乳、逐馬、奔馬草、山參、紫丹參、紅根、山紅蘿蔔、活血根、靠山紅、紅參、精選酒壺根、野蘇子根、山蘇子根、大紅袍、蜜罐頭、血參根、朵朵花根、蜂糖罐、紅丹參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丹參和甘西鼠尾草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lauiamiltiorrhizaBunge2.SaliuaprzewalskiiMaxim.

采收和儲藏:春栽春播於當年采收;秋栽秋播於第2年10-11月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季萌發前將全株挖出,除去殘莖葉,攤曬,使極軟化,抖去泥砂(忌用水洗),運回曬至5-6成幹。把根扞拔,再曬8-9成幹,又扞一次,把須根全部扞斷曬幹。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密被淡黃色柔毛及腺毛。莖四棱形,具槽,上部分枝。葉對生,奇數羽狀香葉;葉柄長1-7cm;小葉通常5,稀3或7片,頂端小葉最大,側生小葉較小,小葉片卵圓形至寬寬卵圓形,長2-7cm,寬0.8-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斜圓形或寬楔形,邊具圓鋸齒,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輪傘花序組成頂生或腑生的總狀花序,每輪有花3-10朵,下部者疏離,上部者密集;苞片披針形,上面無毛,下面略被毛;花萼近鐘狀,紫色;花冠二唇形,藍紫色,長2-2.7cm,上唇直立,呈鐮刀狀,先端微裂,下唇較上唇短,先端3裂,中央裂片較兩側裂片長且大;發育雄蕊2,著生於下唇的中部,伸出花冠外,退化雄蕊2,線形,著生於上唇喉部的兩側,花藥退化成花瓣狀;花盤前方稍膨大;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細長,柱頭2裂,裂片不等。小堅果長圓形,熟時棕色或黑色,長約3.2cm,徑1.5mm,包於宿萼中。花期5-9月,果期8-10月。

多年生草本,高達60cm。根粗壯,直伸,圓住菜,據曲或成辮狀,外皮紅褐色,長15-40cm。莖直立,自基部分枝,密被短柔毛。單葉,基生或莖出,均具長柄;莖生葉對生,葉片三角狀或橢圓狀越形,先端銳尖,基部心形或截形,邊緣具三角狀或半圓狀牙齒,上面綠色,被微硬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輪傘花序2-4花組成總狀花序;苞片卵圓形或橢圓形;花萼鐘形,外面密被長腺毛,二唇形;花冠二唇形,紫紅色,外被疏柔毛,內面離基部3-5mm有斜向疏柔毛毛環;能育雄蕊2,生於冠筒喉部的前方,花絲扁平,比藥隔長,退化雄蕊2,生於冠喉產中的後方;子房溶4裂,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不等2淺裂。小堅果4,倒卵圓形,雄褐色。花期5-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20-1300m的山坡、林下草地或溝邊。

生於海拔2100-4050m的林緣、路旁、溝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分布於甘肅南部、四川醅、雲南西北部、西藏。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和濕潤氣候,耐寒,適應性強。以地勢向陽,土層深厚,中等肥力,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用種子、分根或扡插繁殖。種子繁殖:采收6月以後成熟的種子,陳種子不宜采用。可隨采隨播或秋季9月播種,北方多為春播,在3-4月條播或或點播,行株距(25-40)cm×(20-30)cm,每1hm2播種量約7.5kg。分根繁殖:南方各地多在2-3月,隨挖隨栽(華北在3-4月),種根應選中上段萌芽力強的部分,直徑0.7-1cm,健壯、無病蟲、皮紅的一年生根為好,不能用老根、細根作種,選好的根條掰成約5cm節段,按行株距各25-30cm開穴,深5-7cm,每穴放入根條1-2段,邊掰邊栽,覆土約3cm。每1hm2用種根375-600kg。

田間管理生長期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返青工出苗後,苗高6cm時進行,第2次在6月,第3次在7-8月,封壟後不再進行。追肥結合中耕除草進行2-3次,第1次以氮肥為主,以後配施磷鉀肥。遇幹旱天氣要灌水,雨季及時排水,以免爛根。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葉斑病,要及清除基部病葉,註意排水,冬季處理殘株。菌核病,可實行水旱輪作,疏溝排水,及時拔除病株,並用50%氯硝胺0.5kg加石灰10kg,撒在病株莖基及土面,防止蔓延。或用50%速克靈1000倍液澆灌。根腐病,可實行輪作,選用健壯無病種苗,發病初期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澆灌。還有根結線蟲害等為害。蟲害有粉紋夜蛾,可在幼齡期噴90%敵百蟲800倍液防治。棉鈴蟲可在蕾期噴50%鋅硫磷乳油1500倍防治。

【性狀】

性狀鑒別(1)丹參根莖粗大,頂端有時殘卵紅紫色或灰褐色莖基。根1至數條,磚紅色或紅棕色,長圓柱形,直或彎曲,有時有分枝和根須,長10-20cm,直徑0.2-1cm,表面具縱皺紋及須根痕;老根栓皮灰褐色或棕褐色,常呈鱗片狀脫落,露出紅棕構新栓皮,有時皮部裂開,顯出白色的木部。質堅硬,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角質樣或纖維性。形成層環明顯,木部黃白色,導管放射狀排列。氣微香,味淡,微苦澀。

(2)甘西鼠尾草根頭部粗短或叢生2至數個直立的細長莖基,根莖直徑0.5-1cm,長1-4cm,並有灰褐色殘留莖基及鱗葉,被灰白色絨毛。主根明顯,紅褐色,圓錐形,一般不分枝,偶見下部呈分叉或分枝,直徑0.3-5cm,長15-40cm,直或彎曲,根須稀少;較粗的根多由一至數股扭曲成索狀,具眾多縱溝紋,灰褐色老栓皮常鱗片狀或條狀脫落,露出紅褐色新栓皮,枯朽泡松。質硬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露出多個黃白色點狀導管群,維管束群外為枯朽木栓組織;細根質較堅硬,木栓層紅棕色,皮部灰白色或棕褐色,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灰褐色。

顯微鑒定根橫切面(1)丹參木栓層3-7列,木栓細胞長方形,切向延長,壁非木化或微木化;外側有時可見落皮層。皮層窄,纖維單個散在或2-6個成群,直徑7-32μm,壁厚4-13μm,孔溝放射狀,層紋細密。韌皮部較窄,由篩管群和薄壁細胞組成,形成層明顯成環。木質部寬廣,4-12束呈放射狀排列,有些相鄰的束在內側合並,導管類圓形或多角形,有的略徑向延長,直徑15-65μm,單個散在或2-12個成群,徑向排列或切向排列;木纖維發達,多成群分布於大導管周圍;有的木質部束內1-2群木化薄壁細胞;中心可見四原型初生木質部;木射線寬廣,射線細胞多木化增厚。

(2)甘西鼠尾草木栓細胞3-5列,細胞長方形,外有落皮層。皮層較寬,薄壁細朐較小,類圓形或長方形。韌皮部較窄,細胞少,排列緊密。形成層較明顯,呈彎曲環狀。木質部6-8束事放射狀排列;導管多角形,直徑5-90μm,單位個散在或2-7個成群,切向排列或微向排列;木纖維位於木質部內側,成群分布於導管周圍。

粗根中可見多個木栓組織環將中柱分割為數束。

【化學成份】

1.脂溶性成分中,屬醌、酮型結構的有:丹參酮(tanshinone)Ⅰ、ⅡA、ⅡB[1,2]、Ⅴ、Ⅵ[2],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1],異丹參酮(isotanshinone)Ⅰ、Ⅱ[3]、ⅡB[4],異隱丹參酮(isocryptotanshi-none)[3],羥基丹參酮(hydroxytanshinone)ⅡA,丹參酸甲酸(methyltanshinonate)[1],丹參新醌(dan-shexinkum)A、B、C[1]、D[6],二氫異丹參酮(dihydroi-sotanshinone)Ⅰ[7],新隱丹參酮(neocryptotanshinone)[4],去羥新隱丹參酮(deoxyneocryptotanshinone)[8],代號為Ro-090680的2-異丙基-8-甲基菲-3,4-二酮(2-isopropyl-8-methylphenanthrene-3,4-dione)[9],去甲丹參酮(nortanshinone),丹參二醇(tanshindiol)A、B、C[10],丹參新酮(miltirone)[11],1-氫丹參新酮(1-dehy-dromiltirone),1-氫丹參酮(1-dehydrotanshinone)ⅡA[12],1-氫代異隱丹參酮(1-detoisocryptotanshinone)[13],3α-羥基丹參酮(3α-hy-droxytanshinone)ⅡA[10],1,2-二氫丹參醌(1,2-dihydrotan-shinqiunone)[14],醛基丹參酮(formyltanshinenone),亞甲二氫丹參酮(methylenedihydrotanshinone),7β-羥基-8,13-松香二烯-11,12-二酮(7β-hydroxy-8-13-abietadiene-11,12-dione),1,2,5,6-四氫丹參酮(1,2,5,6-teTCMLIBahydrotanshinone)Ⅰ,4-亞甲丹參新酮(4-methylenemiltirone)[15],丹參內酯(tanshinlactone)[17],二氫丹參內酯(dihydrotanshinlactone)[18],丹參螺縮酮內酯(danshen-spiroketallactone),表丹參螺縮酮內酯(epidanshenspiroketallac-tone)[19],丹參螺縮酮內酯Ⅱ[18],就是丹參隱螺內酯(cryptoac-etalide)[20],鼠尾草酮(miltiodiol)[22]。丹參環庚三烯酚酮(miltipolone)[23]等;屬其他類型結構的有:降鼠尾草氧化物(nor-salvioxide)[22],彌羅松酚(ferruginol)[12],鼠尾草酚(salviol)[14],柳杉酚(sugiol)[15]等。水溶性的酚性酸化合物有:丹參酸(sal-vianicacid)A、B、C,丹參酸A又稱丹參素,其結構為D(+)-β-(3,4-二羥基苯基)乳酸[D(+)-β-(3,4-dihydroxyphenyl)lacticacid],丹參酸B是由3分子的丹參素和1分子的咖啡酸(caffeicacid)縮合形成的,就是丹參酚酸B;丹參酸C是2分子丹參素的縮合物[24,25];丹參酚酸(salvianolicacid)A、B、C、D、E、G[26-29];迷叠香酸(rosmarinicacid),迷叠香酸甲酯(methylrosmarinate)[27],紫草酸單甲酯(monomethyllithospermater),紫草酸二甲酯(dimethyllithospermate),紫草酸乙酯(ethylithospermate)[30],紫草酸(lithospermicacid)B[31],原兒茶醛(protocaterchualdehyde),咖啡酸[27],異阿魏酸(isoferulicacid)[30]等。還含黃苓甙(baicalin)[32],異歐前胡內酯(isomperatorin)[13],熊果酸(ursolicacid),β-谷甾醇(β-stiost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35],5-(3-羥丙基)-7-甲氧基-2-(3-甲氧基-4-羥苯基)-3-苯並呋喃甲醛[5(3-hydroxypropyl)-7-methoxy-2-(3-methoxy-4-hydroxyphe-nyl)-3-benzofurancarbaldehyde][33],替靠皂甙元(tigo-genin)[1],豆甾醇(stigmasterol)[7]等。

根莖中分得丹參酮ⅠⅡA,ⅡB,隱丹參酮,丹參新醌B,二氫丹參酮Ⅰ,亞甲基丹參醌[34]。

從丹參註射液中得丹參酮Ⅰ,隱丹參酮,異阿魏酸,原兒茶酸,琥珀酸(succinicacid),迷叠香酸,丹參酚酸A[35]。

2.甘西鼠尾草根含丹參酮Ⅰ、ⅡA[36],ⅡB[37],隱丹參酮,羥基丹參酮,丹參酸甲酯[36],紫丹參酯(prgewaqiunone)A、B,亞甲基丹參醌,1,2-二氫丹參酯[38],齊墩果酸(oleanolicacid),紫丹參萜酸(przewanoicacid)A、B[39],丹參新酯B,丹參內酯,去甲丹參酮,二氫丹參酮Ⅰ[40],紫丹參萜醚(przewalskin)[37],紫丹參呋然酸(przewalskenicacid)A[41],紫丹參蒽醌(przewalskinone),1,5-羥基-3-甲基蒽醌(ziganien)[42],β-谷甾醇[36]。

此外,同屬植物①白花丹參根含有:丹參酮Ⅰ、ⅡA,二氫丹參酮Ⅰ,二氫異丹參酮Ⅰ,陷丹參酮,羥基丹參酮ⅡA,亞甲基丹參醌,丹參酸甲酯,丹參醌B,丹參新酮,去甲丹參酮,Ro-099680,1,2,15,16-四氫丹參醌(1,2,15,16-teTCMLIBahydrotanshi-quinone),丹參醛(tanshinaldehyde)[43]。②擬丹參根含二萜化合物:擬丹參醛(tanshinaldehyde)[44],三萜化合物:2α。3β,24-三羥基烏蘇-12-烯-28-羧酸(2α,3β,24-terhydroxyurs-12-en-oicacid),2α,3α,24-三羥基烏蘇-12-烯-28-羧酸(2α,3α,24-TCMLIBihydroxyurs-12-en-28-oicacid),2α,3α-二羥基烏蘇烯-28-羧酸(2α,3α-dihydroxyurs-12-en-28-oicacid),2α,3β-二羥基烏蘇-12-烯-28-羥酸(2α,3β-dihydroxyurs-12-en-28-oicacid),2α,3α,19-三羥基烏蘇類羥酸(2α,3α,19-TCMLIBihydroxyurs-12-en-28-oicacid),2α,3β,19-三閎基烏蘇-12-烯-28-羧酸(2α-3β,19-TCMLIBihydroxyurs-12-en-28-oicacid),3-O-乙酰基齊墩果酸(3-O-acetyloleanolicacid)[45].

【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1.1.實驗用狗7只,體重13.5-18kg,戊巴比妥鈉30mg/kg靜脈麻醉。按Fick原理從每l分鐘氧耗量及動靜脈血氧含量差計算心輸出量,並計算各項值。股動脈記錄平均血壓,描記心電圖第Ⅱ導聯。給藥前作對照測定1次,然後由靜脈註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劑量為20mg/kg,藥液濃度為每lml含10mg,往速為每分鐘2ml,給藥後1/2和l小時各作1次測定。7只狗各項結果的平均值見表9。靜脈註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後30分鐘,股動脈平均壓稍有升高、心臟指數和左心室作功量較給藥前均有增加(P<0.05)。心率和外用血管阻力改變不顯著。

以上結果說明在麻醉狗1次靜脈推註,有輕度血壓升高的心輸出量及左心室作功量稍有增加。另有實驗證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結紮前降支犬股動脈血壓變化不明顯。但在註射2mg/kg後30分鐘內,左心室壓逐漸出現顯著的變化,左室峰壓雖由對照組的下降值逆轉為增高,但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對照組左室舒末壓上升,而本組則稍下降,與對照組比,P<0.01。

1.2.丹參素對豬離體冠脈的作用:采用改良的OglaTCMLIBee等的離體冠狀動脈恒速灌流制備。與前者不同處是將豬離體冠狀動脈段兩端均結紮在灌流制備套管上。實驗分為:1.2.1.丹參素對嗎啡收縮冠脈的影響:同一標本連續給予3個遞增劑量的鹽酸嗎啡,記錄每次給藥後△P最大值。用krebs-Henselait液沖洗灌註系統3次,待基線恢復正常,給予丹參素(使灌註系統中藥物濃度成1x10(-6)g/ml)作用明顯後,重復給予同上3個劑量的鹽酸嗎啡。

1.2.2.丹參素對心得安收縮冠脈的影響:給藥程序同1,用上述劑量的丹參素後重復給4個遞增劑量的鹽酸心得安。

1.2.3.給丹參素後重復給予3個遞增劑量的KCl。

1.2.4.3個遞增劑量的利血平。每條標本於實驗最後給予KCl,不收縮者予以剔除。

丹參素其用標本31條,實驗40次,△P-2.54±0.48mmHg(P<0.001),正常灌註壓力82.34±1.08mmHg,顯示明顯擴張冠狀動脈。丹參素拮抗嗎啡、心得安的收縮冠脈作用。

丹參素能對抗心得安引起的離體冠脈收縮,但不能對抗高K+的去極化作用引起的冠脈效應,提示急性心肌梗時如用嗎啡鎮痛同時給予丹參素以拮抗其潛在收縮冠脈效應可能是會有益的。

另外,實驗還證明,丹參的其他成分如丹參酮Ⅱ-A磺酸鈉(DS-201)、丹參二萜酸混合物(DS-781)和原兒茶醛反而能使豬冠狀動脈顯著收縮。

1.3.丹參對犬冠狀動脈狹窄時左心室舒張功能的影響:實驗動物體重14-20kg的犬,雌雄不拘。戊巴比妥鈉靜脈麻醉(30mg/kg),氣管切開行正壓人工呼吸。於胸骨左緣切斷1-肋暴露心臟。分離冠狀動脈前降支,安放MF-27型電磁流量計探頭測每分鐘平均血流量(DBF),探頭外周端放一可調微米狹窄器以造成前降支臨界狹窄。臨界狹窄以阻斷冠脈血流15秒後放松冠脈,反應性充血剛好消失為準,使冠脈橫截面積減少87%,由股動脈插管列l主動脈測平均動脈壓(Pa)。在心尖部少血管區插入導管,用StathamP50壓力換能器測量室內壓。於造成冠脈狹窄15分鐘後於左心房給丹參註射液或葡萄糖溶液,觀察記錄給藥後即刻,15、30、45及60分鐘時左室壓、左室壓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及-dp/dtmax時左室肌收縮成分延長速度(-Vce)(用gogvaf-4),並將室內壓和-dp/dtmax輸入計算機計算左心室等容舒張期壓力下降的時間常數(7),以-dp/dtmax、-Vcc、T值作為左室舒張功能的指標,同時監測心率。

動物分為3組,每組8只。I組:對照組,造成冠脈狹窄後不作其他實驗性處理;Ⅱ組:丹參組,於冠脈狹窄15分鐘後,左心房插管推註丹參註射液0.15g/kg(丹參註射液由上海第一制藥廠生產,每安瓿2ml,內含丹參生藥3g);Ⅲ組;葡萄糖組,冠脈狹窄15分鐘後由左房註入與丹參註射液等量的5%葡萄糖液,分別觀察給藥後左心室舒張功能的變化。實驗結果表明用丹參後,-dp/dtmax、-VceT值均得到改善,說明丹參可使室內壓下降速率提高,心室主動充盈及心室順應性提高,使得心室在同樣充盈壓時可受納較多的血液,改善了心臟舒張功能,通過Starling定律,從而提高心臟收縮功能。值得註意的是丹參註射液可明顯增大冠脈狹窄時的冠脈流量,且CBF在左房給藥即刻顯著升高,註藥30分鐘時達最高值,而舒張指標如:-dp/atmax、Vce、T值明顯改善值卻均在CBF改變之後發生,且整個實驗過程中,HR與Pa均無明顯變化,故提示丹參對舒張功能的改善作用是通過提高CBF實現的。

1.4.丹參對心肌缺血和再灌註時的保護作用:先進行20分鐘的對照灌註,然後在給或不給丹參的條件下,造成離體心臟缺血30分鐘,此後再進行重復灌註30分鐘。結果表明,在灌註液中加入丹參後,左室舒張壓突然上升,然後逐漸下降到接近處理前對照值的3.5%。心肌缺血後進行重新灌註期間,經丹參處理過的心臟左室舒張壓的恢復明顯優於未處理過的心臟(P<0.01),以左室舒張終末壓的增加表明的心肌收縮程度也明顯低於未處理過的心臟(P<0.01)。重復灌註開始時,一般均出現室性心律不齊,以後出現次數逐漸減少。同時,心肌收縮變得更加穩定。丹參可減弱心肌收縮力(未經丹參處理過的心臟左室舒張壓為108.3±9.4cmH2O,而經丹參處理過的心臟為39.1±7.9cmH2O)並伴有冠狀動脈血流量的增加(從12.4±1.2ml/分鐘上l為18.3±3.4ml/分鐘)和左室舒張終末壓力的(從6.0±3.1cmH2O上l為12.3±4.0cmH2O)。盡管重新灌註後,經丹參處理組冠狀動脈血流率更高,但與未處理組相比,兩組間無顯著差異。

另外一組實驗觀察了丹參的洗凈率,以確定重新灌註的結果是否受殘余丹參的影響。為此,將心臟先用不含丹參的灌流液灌流15分鐘然後用丹參灌5分鐘。最後用灌流液再灌20分鐘20分鐘,結果證明,用丹參灌註5分鐘後,大鼠左室舒張壓迅速恢復到灌註前的水平。而在無丹參灌註的20分鐘內,冠狀動脈血流率的恢復要慢得多。與對照灌註的頭15分鐘相比,僅在丹參灌註的前5分鐘內,左室舒張壓明顯降低,而在此期間,冠狀動脈血流量明顯增高。最後用無丹參的液體灌往的前5分鐘內,冠狀動脈血流量也明顯增高。此結果表明,丹參對心肌缺血和重新灌流的心臟具有保護作用。

1.5.丹參水溶性成分對犬急性心肌梗塞的作用:雜種狗57只,體重12-26kg,雄性,制成急性心梗模型,經戊巴比妥鈉麻醉後左側開胸,結紮左冠狀動脈前降支(LAD)中點及最大斜角支動脈根部(簡稱阻斷LAD)。造成左心室較恒定的心臟缺血區。記錄的指標:經心尖插管記錄LVPSP和LVEDD;在缺血區的固定部位接3個微型電報記錄心外膜心電,統計ST段擡高均值△STmV;記錄股動脈均壓(簡稱均壓,mBP)。以上指標在阻斷:LAD的前及後,每5分鐘記錄1次,直至阻斷LAD30分鐘以後,縫合胸壁。於24小時後用硝基四氮唑藍(N-BT)染色方法定量測定心肌梗塞範圍(MIS)。恒定的實驗條件為:在阻斷LAD前靜脈註射利多卡因(8mg/kg)。

實驗隨機分6組:1、對照組,14狗,阻斷LAD後,不給治療藥物;2、丹參素DS-182組,11狗,阻斷LAD後靜脈註射DS-1828mg/kg;3、丹參二萜酸混合物(DS-781)組,11狗,阻斷LAD後,靜脈註射DS-7818mg/kg;4、原兒茶醛PCAD組,5狗,阻斷LAD後,緩慢靜脈註射PCAD8mg/kg;5、潘生丁組,12狗,阻斷LAD後,緩慢靜脈註射潘生丁1mg/kg;6、多巴胺組,4狗,阻斷LAD後,靜脈滴註多已胺0.4mg/kg。實驗結果表明,阻斷左冠狀動脈前降支血流,引起心率顯著加快,平均血壓輕度下降,左心室內收縮壓顯著下降和舒張期終末壓顯著上升。丹參素(DS-182)、丹參-萜酸混合物(DS-781)及原兒茶醌(PCAD)3藥對阻斷LAD後的心率和mBP變化的作用輕微,和對照組間無顯著差別,但在本組內作阻斷LAD前後比較,除了DS一182組在15及30分鐘心率比心梗前顯著加快(P均<0.05)外,余皆增減不顯著。DS-182並能使LVPSP平均值有所增加。LVEDP的上l翻轉為下降,提示DS-182能改善左室功能。而DS-781組和PCAD組,LVPSP均為負性,LVPSP下降值以PCAD組為大;對LVEDP,DS-781使之顯著下降,而PCAD則顯著增加,說明此兩個丹參成分對左室收縮功能不利。各組狗的心肌缺血區重量和Mis測定表明,DS-182和潘生丁組相近,DS-781組療效約為DS-182的62.7%,而PCAD縮小Mis的作用弱。DS-182抗心肌缺血的機理可能與舒張冠脈和抗血小極聚集有關。

1.6.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心肌梗塞犬心梗範圍的影響:將狗隨機地分為3組:1、心梗對照組,10條狗,在結紮前降支後不能予任何藥物治療;2、丹參酮ⅡA磺酸鈉治療組,10條狗,從結紮前降支時即開始靜脈註射註射丹參酮IA磺酸鈉(上海藥物研究所半合成)2mg/kg,以後每4小時註射1次,共註射4次。3、心得安治療組,3條狗,也從結紮前降支開始,每4小時註射心得安0.5mg/kg,共4次,結果發現,靜脈註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8mg/kg(分4次),心梗後ST段恢復較快,30分鐘△ST衰變率為一44.6%。(與對照組比P<0.05,對心率,血壓及心肌耗氧指數的作用不明顯。另外,心梗對照組的缺血區重15.20±5.20g,心梗範圍占左心室的20.8±1.44%,丹參酮ⅡA磺酸鈉治療組缺血區重量為3.00±0.70g,心梗範圍縮小為5.00±1.30%,這兩個指標與對照組相比皆非常顯著(P<0.001);心得安的療效更明顯,缺血區僅重0.40±0.20g,心梗範圍為0.63±0.31%(P<0.001)。胡國鈞等亦證實了這一結果,但與1v可降低S-T段的擡高有所不同。

1.7.丹參對家兔肺動脈壓的影響:用家兔10只,雌雄各半,體重2.3-3.0kg,從耳緣靜脈註射25%,烏拉坦1.2g/kg麻醉,股動脈註入肝素1000u/kg拉凝,從胸骨左緣2-4肋汗胸,暴露肺動脈、剪開心包、在縱隔直接插針頭入肺動脈主幹以記錄肺動脈血壓。實驗過程中從耳緣靜脈滴註生理鹽水1-2滴/分鐘,以維持體液量的相對恒定。用丹參註射液(lml含丹參1.5g)3g/kg,從輸液管在2分鐘內恒速緩緩註入。註射丹參前先註入等量等pH牛理鹽水作用自身對照。當觀察各項指標均穩定後,開始正式實驗。每隔5分鐘同步記錄各項指標1次、取4次的均值作為實驗前對照。註射生理鹽水觀察20分鐘,再註入丹參觀察40分鐘。在註入生理鹽水及註入丹參的前20分鐘期間均於1、2、3、4、7、9、11、15及20分鐘記錄PAP等各項指標一次。實驗結果采用方差分析法檢驗。

結果表明,麻醉免靜脈註射丹參。可使股動脈血壓短暫下降,對肺動脈的收縮和舒張壓有明顯降低,以註射後3分鐘下降幅度最大,至40分鐘已接近對照值,上述作用可能與丹參對肺小動脈平滑肌有選擇性舒張作用有關,也可能是開放肺毛細血管網,加速微血管的流速。

齊幼齡等報道,丹參對麻醉犬的正常肺動脈壓和股動脈壓無顯著影響,對用去甲腎上腺素誘致的肺動脈及股動脈高壓似有一定的降壓作用,但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但對肺動脈高壓維持時間統計學結果表明,丹參能明顯縮短去甲腎上腺素誘發的肺動脈高壓的維持時間,其作用可能是通過影響a-受體機制所致。

1.8.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豚鼠心肌鈣反常的保護作用:健康豚鼠,體重250-280g,實驗前禁食一夜,稱重,肝素5mg腹腔內註射,20分鐘後戊巴比妥鈉30mg/kg腹腔內註射。麻醉後開胸,迅速取出心臟,浸於用冰冷卻的K-液中,主動脈插管後將心臟放入恒溫恒壓離體心臟灌流裝置,於37℃,80cmH2O壓力條件下,以Langenclorff法灌流心臟。並按文獻53要求造成鈣反常模型,然後進行實驗。

結果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心肌鈣反常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抑制鈣內流,減輕鈣反常過程中心組織鈣沈積和心肌損傷所致的蛋白(酶)釋放(P<0.01)。該作用在一定範圍內具有劑量依賴關系。30mg/L、40mg/L分別能降低心肌組織蛋白釋放量52.8%、66.2%,降低鈣攝取量25.8%、36.9%。作用效果優於異博定。由於鈣反常中鈣的大量內流是在無鈣灌流引起膜通透性增強的基礎上由氧自由基引起的脂質過氧化反應所啟動,推測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能通過膜穩定作用和氧自由基清除劑作用抑制鈣離於內流。

1.9.丹參酮ⅡA磺酸鈉豚鼠心室肌單細胞慢反應動作電位的作用£o耐鈣的成年豚鼠心室肌細胞分離方法如報道並略作修改。將分離的成年豚鼠心室肌單細胞在高鉀(25mmol/L)溶液中部分除極化使鈉通道失活,用細胞內刺激誘發慢反應動作電位。20mmol/L的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這種慢反應動作電位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在20mmol/L濃度範圍內,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0.28mmol/L的異內腎上腺素強化的慢反應動作電位有濃度依賴性抑制作用。而且,隨異丙腎上腺素濃度的增加(69mmol/L-55mmol/L)抑制作用更加明顯。以上結果提示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能是一種鈣拮抗劑。

另外,50-100mmol/L的丹參酮ⅡA磺酸鈉使分離的成年豚鼠心室肌單細胞快反應動作電位的幅度降低,達峰值的時間延長。提示高濃度的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鈉通道也有一定的阻斷作用。

1.10.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動物心肌電和機械活動的影響:豚鼠及免,擊頭致昏後取心臟,置於35±1℃生理溶液中,排盡瘀血後制備心房或心室肌條,或竇房結部位的標本。豬,電擊致昏取心臟,置於35±1℃生理溶液中數分鐘,排出瘀血後存放於4-8℃生理溶液中,在室溫下摘取右心室肉柱,1小時內完成。所有實驗動物雌雄不拘。豚鼠、兔和豬離體心肌實驗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抑制心肌收縮力;縮短動作電位時程,而對O相上l速率影響較小;降低慢反應電位除極速率;減慢竇房結細胞的自律性。提示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能影響ca2+向細胞的內流。另外,實驗結果還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肌張力產生明顯抑制的濃度(4ug/ml)小於對動作電位產生明顯影響的濃度(40ug/ml)。

文允錳等采用年齡35月,體重300-500g的大鼠VsmCa2+內流均有抑制作用。體內實驗亦證明能明顯激活正常動物VsmC2+,而抑制高血壓大鼠的VsmCa2+內流,具有雙向調節作用。以上結果提示,在細胞水平,ca2+在遺傳或繼發性高血壓大鼠的發病中均具有重要作用,而丹參可以糾正VsmCa2+內流的異常。

丹參酮ⅡA磺酸鈉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擴張微血管,減慢心率及負性肌力等作用,具有鈣拮抗劑的共同作用特點、實驗支持丹參酮ⅡA磺酸鈉屬鈣拮抗劑。但從另外一些實驗結果來看,丹參酮ⅡA磺酸鈉的心血管作用與Ca2+通道拮抗劑似有所差別,是否具有Ca2+通道拮抗劑的藥理特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2.對心肌缺血缺氧的保護作用:2.1.耐缺氧作用:2.1.1.丹參素(B-3,4二羥基苯基乳酸,DS-182)及另二種水溶性成分對小鼠耐缺氧時間的影響:鼠70只,體重18-22g,用密閉的廣口瓶進行常壓耐氧試驗,按照文獻方法腹腔註射給藥20分鐘後給藥。隨機分成10組,對照組,10鼠,每鼠註射生理鹽水0.2ml;DS-182A組,15鼠,劑量為300mg/kg;DS-182B組,15鼠,劑量為450mg/kg;PCAD(原兒茶醛)組,10鼠,劑量為300mg/kg;D5-201組,10鼠,劑量為300mg/kg;氯丙嗪組,10鼠,註射氯丙嗪1mg/kg。

實驗結果表明,兩種劑量的丹參素(DS-182)都能顯著延長小鼠耐缺氧時間,對照組生存18.4±0.96分鐘,DS-182兩組分別為28.93±2.26及33.14±2.40分鐘(P<O.01)。丹參酮ⅡA磺酸鈉(DS-201)也延長為23.7±1.49(P<0.O5)。原兒茶醛(PCAD)抗缺氧無效。

2.1.2.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小鼠常壓缺氧的影響:實驗分對照和給藥組,每組各用小鼠12只,由腹腔註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給藥後1/2或l小時,將小鼠放入磨口玻璃瓶內,瓶容量為150ml,內放少許鈉石灰,吸收CO2及水氣。每瓶1鼠,放入後密封蓋緊,開始記錄其存活時間,以時間測驗比較組間均數差異的顯著性。結果劑量為100mg/kg,給藥後1/2或小時,存活時間無顯著延長。劑量為200mg/kg,共試驗四批,其平均存活時間比對照組顯著延長(P<O.05-0.01)。

2.1.3.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小鼠常壓耐氧條件下組織中乳酸含量的影響:雄性小鼠36只,實驗分3組,缺氧組:小鼠放入測氧耗瓶內,觀察瓶內氧含量達到6%時(嚴重缺氧),立即放入於冰保溫瓶內,取出後摘出心臟和大腦,稱重,然後磨成勻漿,10%三氯醋酸沈澱蛋白,按比色法測定乳酸。丹參酮ⅡA磺酸鈉加缺氧組:腹腔註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劑量為200mg/kg,過1/2小時進行缺氧試驗。每次實驗中均有正常小鼠為對照測定組織內乳酸。結果表明,缺氧組的心臟和大腦,乳酸含量均較正常組顯著增加,而給丹參酮ⅡA磺酸鈉再進行缺氧試驗,組織內乳酸含量不增加,與正常組的乳酸含量近似。結果指出,小鼠逐漸加深缺氧的程度,心臟和大腦組織內乳酸含量均有明顯的增加,而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改善缺氧引起心肌代謝的紊亂。提示丹參酮ⅡA磺酸鈉提高小鼠缺氧的耐受力與改善缺氧後的心肌代謝紊亂有關。

2.2.對心肌的保護作用:2.2.1.實驗用雄性小白鼠10只,體重為19-26g。分為2組。在5只小白鼠的尾部靜脈註射O.6ml丹參(相當於生藥0.9g);另5只小白鼠則註射生理鹽水作對照組。兩組中分別選取體重相近者配成5對,於註射後約30分鐘將配對的2組動物置於密閉容器的水中遊泳31-36分鐘,然後從容器中取出後處死摘死心臟,進行超微結構觀察。

以上結果表明,缺氧對照組的變化特征符合急性缺氧的心肌超微結構變化,而丹參能減輕缺氧引起的心肌損傷,與以上實驗結果是相吻合。

2.2.2.丹參對免急性缺血心肌間盤損傷的作用:驗動物為家兔,用戊巴妥鈉麻醉,在消毒條件下自左胸第四、五或第五、六肋間切開胸腔,暴露心臟,同時用人工呼吸器維持動物呼吸。以左冠狀靜脈前降支為指標進行結紮。在離靜脈根部約5mm處,圍繞血管及其周圍的一些組織用縫線結紮兩道。結紮前後記錄肢導聯心電圖。在結紮後的肢導聯記錄中,可以出現T波下降或ST段擡高。這些變化往往只見於一、二個肢導聯,而且通常在結紮後24分鐘內就已恢復、手術後所有兔都肌肉註射青黴素K或青黴素G20萬單位。一部分兔靜脈註射用鹽水作為對照。註射時間分別為結紮後:、4、12、20、28、36和44分鐘。第一次註射丹參量約為0.5ml/kg(每lml相當於生藥2g)體重,以後每次註射約1.5ml/kg體重。結紮血管後48分鐘,動物再在戊巴比妥鈉麻醉下開胸,自心臟結紮處沿血管而下,在距結紮點1、5、9和13mm處各取一小塊心肌,切片後作電子顯微鏡觀察,結果丹參組與對照組的心肌線粒體損傷程度無明顯差別,可是在丹參組的心肌切片中常見到成堆的線粒體,而對照組中較少見,在缺血心肌組織中的線粒體明顯受損的情況下,對照組的間盤受損嚴重,有的呈糊泊狀;而丹參組的間盤受損較輕,呈小河狀,還有相當多的間盤基本正常,已證實間盤中有一些特殊的區域如粘連膜(fasciaadthereus)。橋粒(desmosome)和連絡膜(nexus),分別和心肌細胞收縮張力的外傳、細胞輪廓的維持和細胞間興奮的傳遞有關,丹參能減輕間盤受損,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可能是其發揮療效的一個作用機制。

2.2.3.丹參對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時脂質過氧化的影響:康雄性家兔21只,體重2.0-2.5kg。動物於實驗前禁食12小時,2%戊巴比妥鈉2ml/kg腹腔註射麻醉後開胸結紮家兔左室支造成在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以硫代巴比妥酸熒光法測定心肌組織脂質過氧化物含量,探討心肌脂質過氧化情況及其與心電圖ST段改變的關系,並以丹參註射為心肌保護因素,觀察脂質過氧化物。心電圖ST段的變化,探討丹參對心肌的保護作用。實驗結果表明:結紮冠脈左室支40分鐘時,缺血區心肌脂質過氧化物含量與心電圖ST段擡高程度呈正相關(r=0.822,P<0.02),並使冠脈左室支結紮後2至5分鐘的心電圖ST段擡高程度降低44.8-47.O%(P<0.05)。認為丹參在體缺血模型發揮的抗氧化作用,使膜的損傷減輕,鈣內流受阻,是保護心肌、減輕異常電活動的重要機制。

2.2.4.丹參酮ⅡA碘酸鈉對豚鼠及大鼠心臟收縮幅度的影響:豚鼠體重250-400g,按朗根多夫氏法制備離體心臟,臺氏液灌流。心臟收縮幅度經換能器記錄,穩定20分鐘後開始試藥。灌流液中藥物濃度分別為0.5,1,10和20ug/ml,每一濃度灌流20分鐘,記錄用藥前後的收縮幅度。丹參酮ⅡA磺酸鈉(0.5-20ug/ml)逐步加重抑制心肌收縮力。灌流10分鐘,4種濃度收縮幅度分別減小10%、17%、16%和30%,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非常顯著。灌流20分鐘,濃度0.5和1ug/ml,收縮幅度分別減小18和43%,與對照組相比,P<0.01。另取體重200-300g的大白鼠,第1組12只,腹腔註射戊巴比妥鈉40mg/kg麻醉;第2組9只,用乙醚麻醉後,靜脈註射筒箭毒堿4或5mg/kg麻痹,氣管插管後,在人工呼吸下剪開胸腔,用不銹鋼小鉤鈞住心尖,接到杠桿,記錄心臟收縮,並用有機玻璃片將心臟和肺隔開,以減少呼吸的機械幹擾。俟心臟的心率和收縮力都穩定後,先靜脈註射生理鹽水作對照,觀察15分鐘,心率和收縮幅度都無變化,再註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0mg/kg2-3分鐘後,心率改變不明顯,收縮幅度從給藥前14±8mm(平均±標準差,下同)增大到17±8mm(個別比較P<0.01),幅度增大可維持至少10分鐘。

2.2.5.丹參酮ⅡA碘酸鈉對兔心室乳頭肌在缺氧條件下收縮的影響:取體重約2kg的兔,重擊頭部使昏迷,取出心臟,在臺氏液中剪下左心室乳頭肌,一端固定在肌槽中,另一端接到換能器記錄等張收縮。浸泡肌肉的臺氏液用O2飽和,溫度32℃。平衡30分鐘後,通過一對用針炙針制作的電極,施加矩形脈沖刺激(持續時間約5毫秒,頻率12次/分鐘),刺激強度比閾值高約10%。待肌肉收縮幅度穩定後,依次用藥濃度為1、4、10、20、40、100和200ug/ml,每種濃度各作用5分鐘。結果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兔心室乳頭肌在缺氧條件下收縮幅度減小速度有明顯影響。對照組7條乳頭肌先在通O2臺氏液中平衡60分鐘,然後移入不通O2的臺氏液中。在電刺激下,收縮幅度減小一半的時間是4.6±1.9分鐘,給藥組7條乳頭肌先在通O2臺氏液中平衡30分鐘。再在含藥物100ug/ml的通O2臺氏液中平衡30分鐘,然後再移入不通O2但仍含有同樣濃度藥物的臺氏液中,在同樣電刺激條件下,收縮幅度減小一半的時間為6.8±1.8分鐘,比對照組明顯延長(P<0.05)。

2.2.6.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心梗狗冠狀動脈側支循環的作用:共用雜種狗22條,體重11-16kg,靜脈註射戊巴比妥鈉25mg/kg麻醉,從左側開胸,暴露左冠狀動脈前降支(LAD)及其全部分支,結紮阻斷LAD,采用冠狀動脈血管樹鑄型法觀察心肌梗塞後側支循環的變化,實驗結果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組心外膜S一T段擡高較對照組顯著為少,5小時的冠脈血管樹,乏血管區消失或明顯縮小。在缺血區和非缺血區動脈間都見有橋式側支吻合血管開放。提示丹參酮ⅡA磺酸鈉抗心肌缺血的機理主要與其開放冠脈間橋式側支吻合支,增加缺血區血液灌註有關。

2.2.7.丹參水提液對異丙腎上腺素引起的大白鼠心室纖顫的防治作用:大白鼠(Sprague-Dawlay)、雄性。實驗性心室纖顫動物模型所用的致顫藥物為異丙腎上腺素(簡稱ISO)。

實驗分預防和治療兩部分,預防實驗分A和B兩組:A組又分體重525±21g組(A1組)及體重387±11g組(A2組),A1組動物用戊巴比妥鈉(30mg/kg)腹腔註射後分如下3小組:(1)丹參組:動物腹腔註射丹參水提液(SM-H);(2)心得安組:動物腹腔註射心得安水溶液;(3)對照組:動物腹腔註射生理鹽水(A2組動物只分丹參組及對照組)。各組動物於註射不同溶液後30分鐘皮下註射ISO,並於不同時間測錄ECG。

B組動物先用乙醚輕度麻醉後四肢連接心電圖導線,待動物清醒後30分鐘進行實驗:(1)丹參組腹腔註射SM-H;(2)對照組腹腔註射生理鹽水。實驗方法和過程同A組。治療實驗的動物(520±19g)於腹腔註射生理鹽水30分鐘後皮下註射ISO(1mg/kg),當出現心室纖顫(VF)後立即由股靜脈緩慢地註入SM-H。皮下註射ISO的致纖顫劑量,A1組為lmg/kg;A2組為5mg/kg。SM-H劑量為5g生藥/kg心得安劑量為10mg/kg。實驗結果表明,對照組動物於註射ISO之後全部發生VF,其中96%死亡,4%恢復正常。麻醉的或不麻醉的動物腹腔註射丹參水提物(SM-H)5g生藥/kg預防30分鐘能夠明顯地縮小J-點的位移,防止或減少VF的發生及由於VF引起的死亡數,顯著地提高大白鼠的存活率(P<0.05)。發生VF的大白鼠,立即靜脈註射SM-H(5g生藥/kg),其中71%能短暫地恢復竇性心律,說明SM-H對VF有一定的預防及治療作用,並能顯著地延長VF有一定的預防及治療作用,並能顯著地延長VF動物的存活時間。(P<0.05)。

2.2.8.丹參註射液對實驗動物同種移植心臟存活期的影響:2.2.8.1.丹參對大鼠移植心臟存活期的影響:雄性SD大鼠,體重300-400g為受體,Wistan為供體,雌體不分,體重200-300g,大鼠腹腔心臟移植術,參考Ono氏和陳忠華介紹的方法進行手術。即將供心的腔靜脈與肺靜脈結紮,而主動脈與受體的腹主脈行端側吻合,肺動脈與受體的下腔靜脈行端側吻合。實驗分為三組,空白對照組;共15只,不給藥;丹參1組,共11只,從移植當日起給丹參註射液每日12g/kg,肌肉註射;丹參2組,共12只,從移植當日起給丹參註射液每日24g/kg,肌肉註射。結果表明,兩組劑量的丹參註射液均可使大鼠移植心臟的存活明顯延長。而兩種劑量之間比較,移植心臟的存活期並無明顯差異。家兔同種異體心臟移植後,聯合使用強的松龍與丹參註射液,其移植心存活時間較兩者單獨使用時均有明顯延長(P<0.05)。

2.2.8.2.丹參對家兔心臟移植排斥作用的影響:動物均為雜交家兔,受體體重1.8-3.2kg,供體體重0.4-0.9kg,供受體性別相同,家兔頸部心臟移植術,采用文獻方法,將供心的腔靜脈與肺靜脈結紮,而主動脈與受體頸動脈行端側吻合,肺動脈與受體頸外靜脈行端側吻合。術後每日觸診移植心搏情況,並記錄移植心心電圖,以移植心心電活動消失作為移植排斥終點。家兔分為4組進行實驗即空白對照組,共18只,不給藥;丹參組;共6只,丹參註射液每日6b/kg,肌肉註射,當觸診移植心搏明顯減弱時改為每日12g/kg劑量靜脈註射;西藥組,共10只,術後當日、2、4、6、8、11、14、17、20日時肌肉註射強的松龍5mg/kg;丹參與西藥合用組;共8只,丹參註射液按丹參組給藥,強的松龍按西藥組方法給藥。

實驗結果表明,丹參註射液可使家兔移植心臟的存活期有所延長,但統計學意義不顯著。而與強的松龍配伍應用,其心臟移植佯活時間較兩藥單獨應用時均有明顯延長(P<0.05提示丹參註射液確可增強皮質激素的抗移植排斥作用。

3.對微循環障礙的作用:3.1.丹參註射液對犬腸系膜微循環的作用:實驗用6-8kg體重犬,在硫苯妥鈉麻醉下,用心電圖機及動脈插管監測血壓及心電圖變化,同時打開腹腔,暴露腸系膜,在差分型激光多普勒散射系統及激光多普勒顯微鏡光學系統下固定腸系膜。找一管徑約14-20u血管,用10%葡萄糖溶液以每分鐘l5滴保持靜脈通暢,然後按每千克體重0.5ml丹參註射液經皮管快速註入,每隔5分鐘觀察血流速度、血壓及心電圖變化。於血流速度恢復至原來水平2小時後、再以每千克體重0.5ml銀黃註射液註入,觀察血流速度。血壓及心電圖變化。在11只狗中曾先註射銀黃註射液2小時後,觀察丹參註射液對微循環的影響。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固定觀察同一微循環血管。結果表明。在19條狗中,註射丹參前、後5'、10'、15'及20',測定相應速度為0.426±0.02;0.492±0.025;0.553±0.025;0.526±0.04及0.508±0.04mm/s、(5',10'P<0.001;15'P<0.005;20'P<0.05;在11條狗中,無顯著差異(P>0.05)。丹參及銀黃註射液有短期增快微循環血流作用。

3.2.丹參素[B-(3,4-二羥基苯基)乳酸]對微循環障礙家兔微血管的影響:用靜脈註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方法復制成微循環障礙的家兔模型,觀察中藥丹參的水溶性成分丹參素對其微血管及血漿乳酸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靜脈註射不同劑量的丹參註射液及丹參素註射液(不含吐溫),均能增加微循環障礙家兔眼球結膜和腸系膜微血管的交點計數(生理鹽水對照組則無此作用。此變化有利於增加局部組織微循環的血液灌流,並有利於側枝循環的建立。用藥30分鐘後丹參註射液及丹參素註射液組家兔血漿乳酸含量下降的例次均比鹽水對照組明顯增多;用藥2小時後各組間無顯著差異。血漿乳酸含量的變化與微循環障礙程度有關,也是反映細胞代謝障礙的指標之一。此結果進一步表明,丹參及丹參素具有改善微循環障礙,從而改善細胞缺血缺氧所致的代謝障礙的作用。

3.3.丹參對金黃地鼠頰囊微循環的作用:實驗用敘利亞金黃地鼠,雌雄不拘,體重90-130g,共17只。地鼠頰囊標本制備方法同前。用0.7%戊巴比妥鈉麻醉,室溫控制22-25℃,以37℃生理鹽水保持頰囊濕潤,選擇影象清晰處,用顯微鏡連同顯微錄相裝置(放大283.5倍)及微血管血流速度自動測量儀。對血流活躍的伴行微動、靜脈(口徑分別選定為30um及40um左右)及毛細血管的口徑、流速進行測量、攝影和紀錄,並對其流態及屏幕上出現的毛細血管數觀察和紀錄。實驗時先於頰囊局部滴註去甲腎上腺素(NA)50ul(5ug/100ul),使血管收縮,血流減慢,於滴NA前及滴後1、3、5、10分鐘分別作上述測定。之後,按不同分組於同一部位分別滴註丹參(含生藥5g/ml),於滴後1、3、5、10、20、30分鐘分別作上述測定。丹參對局部淌註去甲腎上腺素後的微循環無論在微動脈的口徑。微循環的流速,流量和毛細血管方面均有改善。其次微靜脈的情況類似。提示丹參不僅可解除微血管痙攣,還可能通過其他因素改善微循環,其抑制NA引起的微血管收縮是否有阻斷受體的作用值得進一步探討。

程彰畢等報道,用體重24g左右的小鼠,局部滴註去甲腎上腺素(NA)造成小鼠腸系膜微循環障礙,應用丹參素後能擴張收縮狀態的腸系膜微動脈,快血流流速,因而消除腸系膜的血液瘀滯。

3.4.丹參對實驗性肝臟微循環障礙的作用:昆明種健康雄性小鼠,體重20±2g,用10%烏拉坦品腹腔麻醉後剖腹,選擇微循環活躍部位,於表面滴入腎上腺素10ug阻斷肝臟微循環,然後滴入丹參註射液,結果顯示對肝臟微循環障礙有良好的糾正作用(P<O.01)。

4.對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的影響:4.1.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血栓形成,血小板及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丹參相關圖片

丹參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戴星草  下一个:單鞭>>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