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文山中草藥》
【拼音名】ChuīFēnɡSàn
【別名】水燈盞、細風藤(《廣西藥植名錄》),紅大風藤,紅十八癥、大鉆(《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木蘭科植物冷飯藤的藤或根。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
冷飯藤,又名:飯團藤。
常綠木質藤本。根的表皮灰褐色,內紅色、有香氣。莖有松而厚的軟木塞樣栓皮,除去外皮呈紅色。根與莖切斷吹之均可通氣。葉互生,革質,光滑肥厚,綠色,長圓狀披針形至長橢圓形,長6~10厘米,寬3~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闊急尖,全緣;嫩葉揉之微粘手。花紅色或黃色,單生於葉腋內。雄花花被12~13片,雄蕊約25,雄蕊柱圓球狀;雌花花被與雄花相似,雌蕊群由35~50心皮組成。聚合果近球形或橢圓形,直徑1.2~2厘米,熟時紅色。種子腎形。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疏林中、溝邊濕潤處。分布於雲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文山中草藥》:"甘,溫。"
【功能主治】
祛風濕,和腸胃,行氣上痛。治感冒,風濕痹痛,腹瀉,嘔吐,跌打損傷。
①《廣西藥植名錄》:"根、莖:治風濕,跌打,刀傷,蛇傷。"
②《文山中草藥》:"藤:行氣止痛,祛風除濕。治腸胃炎,感冒,跌打損傷,風濕疼痛,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附方】
①治腸炎,感冒:吹風散三至五錢。水煎服,日服二次。
②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吹風散幹藤粉末適量,調醋外敷患處;亦可內服、煎湯或泡酒。
③治骨折(復位後,小夾板固定):吹風散鮮葉適量,搗爛包敷患處。(選方出《文山中草藥》)
【摘錄】《*辭典》
吹風散《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文山中草藥》。
【拼音名】ChuīFēnɡSàn
【別名】入地射香、水燈盞、細風藤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味子科植物冷飯藤的藤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dsuraoblongifoliaMerr.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剪下莖藤或挖取根部,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幹用。
【原形態】常綠木質藤本。根皮灰褐色,內面紅色,有香氣。莖有松而厚軟的木栓層,去皮後呈紅色。根與莖切斷吹之可通氣。葉柄長5-12mm;葉片紙質,長圓狀披外形,窄長圓形或窄橢圓形,長6-10mm,寬1.5-4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寬楔形,全緣或具不明顯的疏齒,側脈4-8對,網脈明顯。花單生葉腋,雌雄異株,花梗長1-1.5cm;花被黃色或紅色,12-13片,近膜質,外面和裏面的較小,中間的最大,長5-8mm;雄蕊群球形,雄蕊約25,排列成4-5輪,無花絲,先端無附屬物;雌蕊心皮35-50,4-5輪排列,子房倒卵形。聚合果球形或橢圓形,直徑1.2-2cm,熟時紅色。小漿果橢圓形或倒卵形,長約5mm,外果皮薄革質,平時顯出種子。種子腎形或橢圓形。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50-1000m的山坡疏林中、溝邊潮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等地。
【性味】甘;性溫
【歸經】肺;胃;脾;腸;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行氣止痛。主感冒;風濕痹痛;心胃氣痛;痛經;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根、莖:治風濕,跌打,刀傷,蛇傷。
2.《文山中草藥》:藤:行氣止痛,祛風除濕。治腸胃炎,感冒,跌打損傷,風濕疼痛,骨折。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