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阿爾泰紫菀功效和作用

【出處】《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āěrTàiZǐWǎn

【來源】為菊科植物阿爾泰狗娃花的花或全草。夏、秋開花時采收,陰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體被短毛。葉互生,排列稠密,線狀倒披針形或線形,全緣;無柄。頭狀花序單生於枝頂,直徑2.5厘米,邊緣舌狀花淡紫色,中央管狀花黃色。瘦果扁平,倒卵形。

【生境分布】生山坡、路旁。分布新疆、內蒙古等地。

【化學成份】葉含去甲基川陳皮素。

【性味】味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降火,排膿。治傳染性熱病,肝膽火旺,皰疹瘡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

【備註】本植物的根,在新疆地區作"紫菀"入藥。參見"紫菀"條.

【摘錄】《*辭典》

阿爾泰紫菀《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āěrTàiZǐWǎn

【英文名】HerbofAltaiHeteropappus

【別名】燥原蒿、鐵桿蒿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阿爾泰狗娃花的根、花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teropappusaltaicus(Willd.)Novopokr.[AsteraltaicusWilld]

采收和儲藏:根:春、秋季采挖,去地上部分,洗凈曬幹,切段;花及全草:夏、秋開花時采收,陰幹或鮮用。

【原形態】阿爾泰狗娃花多年生草本。有橫走或垂直的根。莖直立,高20-60cm,稀達100cm,有分枝,被腺點和毛。葉互生;下部葉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近匙形,長2.5-6cm,稀達10cm,寬0.7-1.5cm,全緣或有疏淺齒,兩面或下面被粗毛或細毛,常有腺點,上部葉漸小,條形。頭狀花主鄧直徑2-3.5cm,稀4cm,生於枝端排成傘房狀;總苞半球形,徑0.8-1.8cm,總苞片2-3層,近等長或外層稍短,長圓狀披針形或條形,草質,被毛,常有腺,邊緣膜質;舌狀花約20個,舌片淺藍紫以,長圓狀條形,長10-15mm,寬1.5-2.5mm;管狀花長5-6mm,裂片5,其中1裂片較長,被疏毛。瘦果扁,倒卵狀長圓形,長2-2.8mm,寬0.7-1.4mm,灰綠色或褐色,被絹毛,上總有腺點;冠毛汙汙白以或紅褐色,長4-6mm,有不等長的微糙毛。花、果期5-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草原、荒漠地、沙地及幹旱山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內蒙古、陜西、甘肅、青海、新疆、湖北和四川等地。

【化學成份】地上部分含大牻牛兒烯(germacrene)D,丁香烯環氧化物(caryophyllen1β,10α-epoide),金合歡醉(farnesol),金合歡醇(farnesol),5-O-去甲基川陳皮素(5-O-desmethylnobiletin),左旋哈氏豆屬酸(hardwickiicacid),車桑子酸(hautriwaicacid),12α-(2-甲基丁酰氧基)哈氏豆屬酸甲酯[12α(2-methylbutyryloxy)-hardwickiicacidmethylester],12α-二羥基車桑子酸-19-內酯(7α,12α-dihydroxyhautriwaicacid-19-lactone),12α(2-甲基丁酰氧基)頸直假蓮酸甲酯[12α-(2-methylbutyryloxy)-stricticacidmethylester],1-乙酰氧基-11-甲酯基3,7,15-三甲基十六碳-2E、6E、10E、14-四烯(1-acetoxy-11-carbomethoxy-3,7,15-trime-thyl-hexa-deca-2E、6E、10E、-14tetraene)[4],異鼠李素-3-O-蕓香糖甙(isorhamnetin-3-O-rutinoside),蕓香甙(rutin),煙花甙(nicoti-florin)[2],狗娃花皂甙(heteropappussaponin)5、7、8[3]。

【性味】味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降火;排膿止咳。主熱病;肝膽火旺;肺膿瘍;咳吐膿血;膀胱炎;皰疹瘡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阿爾泰紫菀相關圖片

阿爾泰紫菀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阿爾泰瑞香  下一个:阿膠>>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