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白飯樹根功效和作用

【出處】《南寧市藥物誌》

【拼音名】BáiFànShùGēn

【別名】薏米蘊(《嶺南采藥錄》),魚眼報(《南寧市藥物誌》)。

【來源】為大戟料植物白飯樹的根,隨時可采,洗凈,切片,曬幹。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白飯樹葉"條。

【化學成份】樹皮含鞣質,生物堿。

【藥理作用】有抗菌作用。

【性味】《南寧市藥物誌》:"苦微澀。"

【功能主治】《南寧市藥物誌》:"清熱止痛,殺蟲拔膿,治咳嗽,黃膿白泡瘡,蛇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辭典》

白飯樹根《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南寧市藥物誌》。

【拼音名】BáiFànShùGēn

【英文名】RootofPoisonousFlueggea,RootofStinkingFlueggea

【別名】薏米蔃、魚眼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白飯樹Securinegavirosa(Roxb.exWilld.)Baill.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curinegavirosa(Roxb.exWilld.)Baill.[PhyllanthusvirosusRoxb.exWilld.;Fluggeavirosa(Roxb.exWilld.)Bail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白飯樹落葉灌木,高1-4m。全株無毛。莖嫩時綠色,老時紅褐色;小枝具縱棱。單葉互生;葉柄長2-5mm;托葉2,近三角形,長約2mm;葉長圓狀倒卵形至橢圓形,長1-7cm,寬1-3.5cm,先端鈍而有小尖頭,基部寬楔形,上面綠色,下面帶蒼白色;側脈5-7對,稍明顯。花單性異株,極少同株;雄花多數,直徑2-2.5mm,淡黃色,組成稠密、腋生的花簇,花梗纖細,長2-4mm,萼5片,近卵形,基部連合,長2-3mm,無花瓣,雄蕊5,與花盤腺體互生,伸出於花萼之上,花絲淡黃色,花藥圓形,退化雌蕊3,線形,基部連合,先端彎曲或2-3裂,分離部分長約1mm;雌花單生或少數簇生於葉腋,花梗長2-4mm;花萼5,形似雄花花萼,宿存;花盤杯狀,邊緣具齒缺;子房卵形,3室,著生於花盤上,花柱3,稍扁,反曲,先端各2裂,基部合生,宿存。蒴果漿果狀,近球形,頂梢壓扁,未熟時果皮甚薄,綠色,全熟時果皮的分果爿,果梗長約3mm。種子3-6顆,具三棱和細小網紋,腹側凹陷,胚彎曲,紅褐色。花期3-8月,果期7-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1200m的疏林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根含去一葉萩堿(norsecurinine),大麥芽堿(hordenine),白飯樹堿(virosine)等生物堿。根皮也含白飯樹堿。根莖含毒一葉萩堿(virosecurinine),去甲一葉萩堿、白飯樹堿醚(fluggeaineether),白飯樹醇堿(fluggeainol)以及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算盤子酮醇(glochidonol)。

【藥理作用】有抗菌作用。

【性味】苦;涼

【歸經】肺;心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清濕熱;化瘀止痛。主濕痹痛;濕熱帶下;濕疹瘙癢;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入酒劑。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南寧市藥物誌》:清熱止痛,殺蟲拔膿。治咳嗽,黃膿白泡瘡,蛇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白飯樹根相關圖片

白飯樹根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白礬  下一个:白粉蝶>>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