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東風菜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DōnɡFēnɡCài

【別名】盤龍草、山蛤蘆、土蒼術、白雲草

【來源】為菊科東風菜屬植物東風菜Doellingeriascaber(Thunb.)Nees[AsterscaberThunb.],以全草和根入藥。夏季采割全草,秋季采根,洗凈曬幹。

【性味】辛、甘,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用於毒蛇咬傷,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感冒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外用治瘡癤,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東風菜《*辭典》

【出處】《中國藥植誌》

【拼音名】DōnɡFēnɡCài

【別名】仙白草、山蛤蘆(《中國藥植誌》),盤龍草、白雲草(《湖南藥物誌》),尖葉山苦蕒、山白菜、小葉青(《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東風菜的全草。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1.5米。莖直立,圓形,基部光滑,上部漸有毛,嫩枝頂端毛較密,有時莖的中部略帶紅色。葉互生;基部葉心臟形,長9~24厘米,寬6~18厘米:先端尖,邊緣具鋸齒或復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兩面有短毛;葉柄長6~16厘米,具窄翼,花後雕落;莖上部葉卵狀三角形,先端尖銳,基部心形或截形,柄較短。頭狀花序集成疏松的傘房狀;總苞半圓形,苞片數列,長橢圓形,先端鈍,背面綠色,邊緣膜質;邊緣為舌狀花,白色,雌性,舌片長10~13毫米,寬2~3毫米,管長約3毫米;中央管狀花,黃色,兩性,花冠長約5.5毫米。瘦果長橢圓形,長3~3.5毫米;冠毛棕黃色,長短不等。花期秋季。

【生境分布】生於幹燥向陽山坡或曠地。分布我國北部、東部及南部各地。

【性味】江西《草藥手冊》:"甘,寒,無毒。"

【功能主治】治跌打損傷,蛇傷。

【附方】

①治跌打損傷:東風菜搗敷。(《湖南藥物誌》)

②治蛇傷:東風菜全草,搗爛敷。(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東風菜《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中國藥植誌》。

【拼音名】DōnɡFēnɡCài

【英文名】ScabrousDoellingeriaRhizomeandRoot

【別名】仙白草、仙蛤蘆、盤龍草、白雲草、尖葉山苦蕒、山白菜、小葉青、菊花暗消、胃藥、山蛤蘆、雌雄劍、冷水丹、焮菜、野芋頭、鉆山狗、疙瘩藥、草三七、土白前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東風菜和短冠東風菜的根莖及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Doellingeriascaber(Thunb.)Nees[AsetrscaberThubn.]2.Doellingeriamarchandii(Levl.)Ling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根莖,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凈,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

1.東風菜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莖粗短,橫臥,棕褐色,旁生多數須根。莖直立,中部有時略帶紅色,有糙毛。葉互生;葉柄長5-15cm,具翅;葉片心形,長9-15cm,寬6-15cm,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兩面有糙毛,邊緣有具小尖頭的齒,基部急狹成窄翼長10-15cm的柄,花後雕落;中部以上的葉片卵狀三角形,先端急尖,兩面有毛。頭狀1.8-2.4cm,排列成圓錐傘房狀;總苞片約3層,不等長,邊緣膜質;外圍1層雌花約10個,舌狀,舌片白色,條狀長圓形;中央有多數黃色兩性花,花冠筒狀,上部5齒裂,齒片條狀披針形。瘦果倒卵圓形或橢圓形,有5條厚肋,無毛;冠毛汙黃色,與筒狀花冠等長。花期6-10月,果期8-10月。

2.短冠東風菜本種與東風菜的區別在於:葉片心形,長寬均7-10cm,葉柄長達17cm以上,中部葉柄不具翅。頭狀花序直徑2.5-4cm;總苞片3層近等長,僅內層總苞片的邊緣膜質。瘦果被粗伏毛;冠毛褐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山地林緣及溪谷旁草叢中。

2.生於山谷、水邊、田間、路旁。

資源分布:1.分布於我國北部、東部、中部至南部各地區。

2.分布於浙江、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

【性味】味辛;甘;性微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明目;利咽。主風熱感冒;頭痛目眩;目赤腫痛;咽喉紅腫;急性腎火;肺病吐血;跌打損傷;癰腫疔瘡;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全草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東風菜相關圖片

東風菜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東方烏毛蕨葉  下一个:東風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