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別錄》
【拼音名】GěYè
【來源】為豆科植物葛的葉片。
【原形態】形態詳"葛根"條。
【化學成份】葉含洋槐甙0.17~0.35%。
【功能主治】
①《別錄》:"主金瘡止血。"
②《本草圖經》:"主金刃瘡,山行傷刺血出,卒不可得藥,但挼葉敷之。"
【摘錄】《*辭典》
葛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名醫別錄》
【拼音名】GěYè
【英文名】leafofLobedkudzuvine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lobata(Willd.)Ohwi甘葛藤PuerariathomsoniiBenth.的藤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uerarialobata(Willd.)Ohwi[P.thunbergiana(Sieb.etZucc.)Benth.;P.hirsuta(Thunb.)Scheneid.;P.pseudohirsutaTangetWang]2.PuerariathomsoniiBenth.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
1.野葛多年生落葉藤本,長達10m。全株被黃褐色粗毛。塊根圓柱狀,肥厚,外皮灰黃色,內部粉質,纖維性很強。莖基部粗壯,上部多分枝。三出復葉;頂生小葉柄較長;葉片菱狀圓形,長5.5-19cm,寬4.5-18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有時淺裂,側生小葉較小,斜卵形,兩邊不等,背面蒼白色,有粉霜,兩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托葉盾狀著生,卵狀長橢圓形,小托葉針狀。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冠藍紫色或紫色;苞片狹線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針形;萼鐘狀,長0.8-1cm,萼齒5,披針形,上面2齒合生,下面1齒較長;旗瓣近圓形或卵圓形,先端微凹,基部有兩短耳,翼辯狹橢圓形,較旗瓣短,常一邊的基部有耳,龍骨瓣較翼瓣稍長;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花柱彎曲。莢果線形,長6-9cm,寬7-10mm,密被黃褐色長硬毛。種子卵圓形,赤褐色,有光澤。花期4-8月,果期8-10月。
2.甘葛藤藤本。根肥大。莖枝被黃褐色短毛或雜有長硬毛。三出復葉,具長柄;托葉披針狀長橢圓形,有毛;小葉片菱狀卵形至寬卵形,有時3裂,長9-21cm,寬8-18cm,先端短漸尖,基部圖形。總狀花序腋生;小苞片卵形;花萼鐘狀,長1.2-1.5cm,萼齒5,披針形,較萼筒長,被黃色長硬毛;花冠紫色,長1.3-1.8cm。莢果長橢圓形,扁平;長10-12cm,寬1-1。2cm,密被黃褐色長硬毛。種子腎形或圓形。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山坡、路邊草叢中及較陰濕的地方。
2.栽培或野生於山野灌叢和疏林中。
資源分布:1.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2.分布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葉含洋槐甙(Robinin)0.17-0.35%。
【性味】味甘;微澀;性涼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止血。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爛敷。
【各家論述】
1.《別錄》:主金瘡止血。
2.《本草圖經》:主金刃瘡,山行傷刺血出,卒不可得藥,葉敷之。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