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豆豉草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DòuChǐCǎo

【別名】通經草、蛇頭細辛、疳積藥

【來源】敗醬科纈草屬植物巖邊香ValerianahardwickiiWall.,以根或全草入藥。夏秋采,洗凈曬幹。

【性味】辛、甘,溫。

【功能主治】活血調經,散瘀止痛,健脾消積。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跌打腫痛,腰痛,風濕骨痛,小兒疳積,神經衰弱;外用治身癢。

【用法用量】3~5錢,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適量,煎水外洗。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豆豉草《*辭典》

【出處】《貴陽民間藥草》

【拼音名】DòuChǐCǎo

【別名】溪蓀(《植物學大辭典》),下搜山(《貴陽民間藥草》)。

【來源】為鳶尾科植物豆豉草的根莖及根。全年可采。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約30~60厘米。根莖細長,匍匐。莖扁圓形,粗壯有節,綠色。葉互生,2列,葉片劍形或長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白色膜質,抱莖,全緣,平行脈。花單生於莖頂,或2朵集生;花被6,2輪,外輪3片較大,外反,淡紫色,有黃色斑紋,中央有雞冠狀突起;內輪3片較小,白色;雄蕊3,著生於花被基部;雌蕊1,子房下位,3室,柱頭3分枝,頂端呈雞冠狀細裂。蒴果長圓形,具三棱,種子多數。

【生境分布】野生於山坡及山溝。分布貴州等地。

【化學成份】新鮮花中分離出豆豉草黃酮甙、當歸素和日本當歸素。

【性味】辛,平,無毒。

【功能主治】消積行水。治胃痛,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鮮者0.5~1兩);或研末。

【附方】

①治少腹食積、蓄水疼痛、大便不通:豆豉草五錢,石葛蒲三錢,五谷子根三錢。水煎服:

②治疝氣:豆豉草根三錢,蓑荷根三錢,茴香根三錢。水煎服。

③治小腹痛:豆豉草根幹粉末,每次五分,燒酒吞服。

④治胃痛:鮮豆豉草一兩。炒黃,再加紅糖炒焦,水煎服。(性味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摘錄】《*辭典》

豆豉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草》。

【拼音名】DòuChǐCǎo

【英文名】RootandRhizomeofBloodredIris

【別名】通經草、巖參、蛇頭細辛、疳積藥、小蜘蛛香

【來源】

藥材基源:為敗醬科植物長序纈草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alerianaflaccidissimaMaxim.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幹

【原形態】長序纈草大草本,高達1.5m。根狀莖塊柱狀,上部斜升;莖較粗壯,中空。基生葉3-7羽狀全裂或淺裂;葉柄長約6cm;中裂片較大,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7cm,寬1.5-3cm;先端長漸尖,基部近圓形,邊緣具齒或全緣,兩側裂片依次稍小,疏離;軸粗壯有窄翅;莖生地與基生吉相似,上部葉漸小,柄漸短;全部葉多少被短毛。極大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苞片線狀鉆形;小苞片三角狀卵形,全緣或具鈍齒;花小,白色;花冠長1.5-2.5mm,漏鬥狀擴張,裂蕊3,稍伸出;子房下位,卵形,多少具白毛。在成都市熟的植析上,果序長50-70cm。瘦果卵形,長2-3mm,先端常有羽狀冠毛,長達5mm。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0-3500m的高山溪流附近,山坡林下及密林邊緣。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性味】味辛;甘;性平

【功能主治】活血調經;祛風利濕;健脾消積。主月經不調;痛經閉;風濕痹痛;小便不利;小兒疳積;跌打傷痛;脈管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湯洗。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豆豉草相關圖片

豆豉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豆包菌  下一个:豆豉姜>>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