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紅楓荷功效和作用

【別名】紅山梅、半楓荷、紅半楓荷、脫皮半楓荷、白乳半楓荷、紅根木、胭脂木

【來源】桑科紅楓荷ArtocarpusstyracifoliusPierre,以根入藥。

【生境分布】廣東、廣西。

【性味】甘,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舒筋活血。主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慢性腰腿痛,半身不遂,跌打損傷,扭挫傷。

【用法用量】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紅楓荷《中華本草》

【拼音名】HónɡFēnɡHé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二色波羅蜜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ocarpusstyracifoliusPierre[A.bicolorMerr.etChun]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曬幹。

【原形態】喬木,高達20m。單葉,革質,2列互生;葉柄長3-14mm;托葉小;葉片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3.5-12.5cm,寬1.5-3.5cm,先端漸尖,長達2cm,基部楔形略下延,全緣,嫩葉邊緣常為羽狀淺裂,背面有蒼白色粉末狀的毛,幹時腹面淺灰綠色,背面淺灰白色,葉背主脈初時有緊貼的微柔毛;側脈3-8對,斜上升,在葉背明顯。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圓錐形、倒卵形或圓柱形,長4-20mm,寬4-7mm,單生於葉腋。雄花序球形,單生於葉腋。聚合果球形,直徑約4cm,黃色,幹時紅褐色,有柔毛,表面有很多彎曲、圓柱形的突出體;萼片結果時6片;瘦果球形,直徑約1m,果序柄長達2.5cm,被絨毛。花期6-8月,果期8-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中海拔的山谷及山坡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根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0.8-3cm。表面灰棕色至黃棕色,栓皮易成層剝落,剝落處顯暗紅色,有細密縱皺紋。質硬,斷面皮部暗棕色,木部灰棕色。氣微,味淡。

【性味】甘;性溫

【功能主治】祛風化濕;活血通絡。主風濕痹痛;腰痛;半身不遂;跌打瘀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紅楓荷相關圖片

紅楓荷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紅粉  下一个:紅麩楊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