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豇豆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JiānɡDòu

【別名】姜豆、長豆

【來源】豆科豇豆Vignasinensis(L.)Sav.,以種子、葉、果皮、根入藥。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

健脾利濕,清熱解毒,止血。

血尿:種子研末,每服1錢,水或酒送服。

小便不通:葉4兩,水煎服。

小兒疳積:根1兩,研末蒸雞蛋吃。

疔瘡:根適量,搗爛敷或研末撒。

毒蛇咬傷:生豇豆適量,搗敷傷口。

盜汗:豇豆子2兩,冰糖1兩,水煎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豇豆《*辭典》

【出處】《救荒本草》

【拼音名】JiānɡDòu

【別名】羊角、豆角(《醫林纂要》),角豆、飯豆、腰豆、長豆、裙帶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漿豆(《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為豆科植物豇豆的種子。秋季果實成熟後采收。

【原形態】一年生纏繞性草本。莖無毛或近於無毛。托葉棱形,兩端漸狹急尖,基部著生莖上;3出復葉互生,頂生小葉菱卵形,兩側小葉斜卵形。花序較葉短,著生2~3朵花;小苞片匙形,早落;萼鐘狀,無毛,皺縮,萼齒5,披針形;花冠蝶形,淡紫色或帶黃白色,旗瓣、翼瓣有耳,龍骨瓣無耳;雄蕊10,2體;雌蕊1,子房無柄,花序頂部被髯毛。莢果長20~30厘米,下垂;種子腎形或球形。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化學成份】種子含大量澱粉、脂肪油、蛋白質、煙酸、維生素B1、B2。鮮嫩豇豆含抗壞血酸22毫克%。

【性味】

甘,平。

①《滇南本草》:"味平。"

②《綱目》:"甘鹹,平,無毒。"

③《本草從新》:"甘澀,平。"

【歸經】

入脾、腎經。

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陰經氣分。"

②《本草求真》:"入腎,兼入胃。"

【功能主治】

健脾補腎。治脾胃虛弱,瀉痢,吐逆,消渴,遺精,白帶,白濁,小便頻數。

①《滇南本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

②《綱目》:"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數,解鼠莽毒。"

③《本草從新》:"散血消腫,清熱解毒。"

④《醫林纂要》:"補心瀉腎,滲水,利小便,降濁升清。"

⑤《四川中藥誌》:"滋陰補腎,健脾胃,消食。治食積腹脹,白帶,白濁及腎虛遺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煮食。

【註意】《得配本草》:"氣滯便結者禁用。"

【附方】

①治食積腹脹,噯氣:生豇豆適量,細嚼咽下,或搗絨泡冷開水服。(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②治白帶,白濁:豇豆、藤藤菜。燉雞肉服。(《四川中藥誌》)

③治蛇咬傷:豇豆、山慈姑、櫻桃葉、黃豆葉。搗絨外敷。(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摘錄】《*辭典》

豇豆《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救荒本草》。《綱目》:昔盧廉夫教人補腎氣,每日空心煮豇豆,入少鹽食之。又《袖珍方》雲,中鼠莽毒者,以豇豆煮汁飲即解。

【拼音名】JiānɡDòu

【英文名】Cowpea

【別名】羊角、豆角、角豆、飯豆、腰豆、長豆、茳豆、裙帶豆、漿豆。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豇豆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gnaunguiculata(L.)Walp.[DolichosunguiculataL.;Vignasinensis(L.)Savi]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後采收,曬幹,打下種子。

【原形態】豇豆一年生纏繞草本。莖無毛或近無毛。三出復葉,互生;頂生小葉片菱狀卵形,長5-13cm,寬4-7cm,先端急尖,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兩面無毛,側生小葉稍小,斜卵形;托葉菱形,長約1cm,著生處下延成一短距。總狀花序腋生,花序較葉短,著生2-3朵花;小苞片匙形,早落;萼鐘狀,萼齒5,三角狀卵形,無毛;花冠蝶形,淡紫色或帶黃白色,旗瓣、翼瓣有耳,龍骨瓣無耳;雄蕊10,二體,(9)+l;子房無柄,被短柔毛,花柱頂部裏側有淡黃色髯毛。莢果條形,下垂,長20-30cm,寬在1cm以內,稍肉質而柔軟。種子多顆,腎形或球形,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全國均有栽培。

【化學成份】種子含多種氨基酸:胱氨酸(cystine),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蘇氨酸(threonine),絲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賴氨酸(lysine),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和色氨酸(tryptophane)。種子還含一種能抑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蛋白質。嫩豇豆和發芽種子含抗壞血酸(ascorbicacid)。

【性味】味甘;鹹;性平

【歸經】脾;腎經

【功能主治】健脾利濕;補腎澀精。主脾胃虛弱;泄瀉;痢疾;吐逆;消渴;腎虛腰痛;遺精;白帶;白濁;小便頻數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煮食;或研末,6-9g。外用:適量,搗敷。

【註意】《得配本草》:氣滯便結者禁用。

【附方】①治食積腹脹,噯氣:生豇豆適量。細嚼咽下,或搗絨泡冷開水服。(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②治白帶,白濁:豇豆、藤藤菜。燉雞肉服。(《四川中藥誌》)③治蛇咬傷;豇豆、山慈姑、櫻桃葉、黃豆葉。搗絨外敷。(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

2.《綱目》: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數。解鼠莽毒。

3.《本草從新》:散血消腫,清熱解毒。

4.《醫林纂要》:補心瀉腎,滲水,利小便,降濁升清。

5.《四川中藥誌》:滋陰補腎,健脾胃,消食。治食積腹賬,白帶,白濁及腎虛遺精。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豇豆相關圖片

豇豆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漿包藤  下一个:豇豆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