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LánXīShāJú
【別名】苦參[雲南紅河州]
【來源】菊科錫莎菊屬植物藍錫莎菊Cicerbitacyanea(D.Don)Beauv.,以根入藥。秋冬采收,洗凈切片曬幹。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健胃止痛。用於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3~5分。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藍錫莎菊《*辭典》
【出處】《雲南中草藥》
【拼音名】LánXīShāJú
【別名】苦參(《雲南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藍錫莎菊的根。秋冬采集,切片,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約45厘米。主根圓錐形,分叉並生子根,其上著生細須根。莖直立。葉互生,葉形變化較大,卵狀較形,長4~8厘米,寬2.5~6厘米,有時羽裂或全裂,裂片1~-4枚或更多,葉緣有不規則鋸齒:葉柄有凹槽,基部擴大。圓錐花序呈傘房花序式排列,總苞常較寬,平滑或有小粗毛:花冠藍色。瘦果狹窄,逐漸收縮成1短喙。
【生境分布】生於山野疏林草叢中或栽培。分布雲南、貴州等地。
【性味】
①《貴州草藥》:"辛微苦,平。"
②《雲南中草藥》:"苦,平。"
【功能主治】
清熱消炎,健脾和胃,上痛。治胃痛,腸胃炎。菌痢,食積飽脹,水腫,濕疹。
①《貴州草藥》:"消食積飽脹。"
②《雲南中草藥》:"健脾和胃,止痛。治食欲不佳,胃痛。"
③《紅河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炎利尿。治胃痛,腸胃炎,菌痢,水腫,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研末為散,3~5分。
【附方】治食積飽脹:藍錫莎菊五錢。兌淘米水服。(《貴州草藥》)
【臨床應用】用於胃、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炎等引起的胃痛,有止痛效果。多在15~30分鐘內見效,有效時間能持續4小時左右。用法:苦參洗凈曬幹,研細末,裝入膠囊,每粒0.31克。日服3~4次,每次3~4粒。
【摘錄】《*辭典》
藍錫莎菊《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雲南中草藥》;雲南中草藥:據說本品可治糖尿病。
【拼音名】LánXīShāJú
【英文名】Sowthisle
【別名】蘭錫莎菊、苦參、錫砂菊、藍花巖參、犁頭尖、犁頭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藍錫莎菊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cerbitacyanea(D.Dib)Beauv.
采收和儲藏:秋後采收,切片,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藍錫莎菊多年生草本,高約50cm。主根圓錐形,分叉,並生子根,其上著生細須根。莖直立。單葉互生;葉柄有凹槽,基部擴大;葉形變化較大;卵狀戟形或三角形,長4-8cm,寬2.5-6cm,有時羽裂或全裂,裂片1-4枚或更多,葉緣有不規則鋸齒。圓錐花序呈傘房花序式排列;總苞常較寬。半滑或有小粗毛;花冠藍色。瘦果狹窄,逐漸收縮呈一短喙。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疏林下、草叢中或為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於貴州、雲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主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研末,每次1-1.5g。
【附方】治食積飽脹:藍錫莎菊五錢。兌淘米水服。(《貴外潭藥》)
【各家論述】
1.《貴州草藥》:消食積飽脹。
2.《雲南中草藥》:健脾和胃,止痛。治食欲不佳,胃痛。
3.《紅河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炎利尿。治胃病,腸胃炎,菌痢,水腫,濕疹。
【臨床應用】用於胃、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炎等引起的胃病,有止痛效果。多在15-30分鐘內見效,有效時間能持續4小時左右。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