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林檎功效和作用

【出處】《千令·食物》

【拼音名】LínQín

【別名】來禽(《王右軍帖》),文林果、朱柰、五色林檎、聯珠果(《治聞記》),花紅果(《滇南本草》),花紅、沙果(《品匯精要》),林禽(寧原《食鑒本草》),蜜果(《群芳譜》),五色柰(《醫神纂要》)。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林檎的果實。

【原形態】小喬木。枝常上伸如灌木狀,小枝疏生有絨毛。單葉互生;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7~12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有細鋸齒,幼葉密生白毛,長成後下面(尤其脈上)仍留有短柔毛;葉柄線形,長1.5~5厘米。傘形總狀花序,花淡紅色,徑4~5厘米;花梗長2~3厘米;萼有細毛;子房下位,花柱5。梨果扁球形,徑2.5~4厘米,果頂凹而有豎起的殘存萼片,果底深陷,果面黃色,染濃紅色,散點黃色皮日。花期4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向陽處、平原沙地。我國長江流域及黃河一帶昔遍栽培。

【化學成份】果實含葉酸。

【性味】

酸甘,平。

①《千金·食治》:"酸苦澀,平,無毒。"

②《本草拾遺》:"味甘,無毒。"

③《開寶本草》:"味酸甘,溫。"

④《醫林纂要》:"甘酸鹹,溫。"

【歸經】

①《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

止渴,化滯,澀精。治消渴,瀉痢,遺精。

①《千金·食治》:"止渴。"

②《食療本草》:"止消渴。""主谷痢,泄精。"

③《本草拾遺》:"主水痢,去煩熱。"

④《日華子本草》:"下氣,治霍亂肚痛,消痰。"

⑤《滇南本草》:"治一切冷積痞塊,中氣不足,似瘧非瘧。化一切風痰氣滯。"

⑥《醫林纂要》:"止渴,除煩,解暑,去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生食、搗汁。外用:研末調敷。

【註意】

①《千金·食治》:"不可多食,令人百脈弱。"

②《開寶本草》:"不可多食,發熱澀氣,令人好睡,發冷痰,生瘡癤,脈閉不行。"

【附方】

①治水痢:林檎半熟者十枚。以水二開,煎取一升,和林檎空心食。(《食醫心鏡》)

②治小兒痢:林檎、構子。杵取汁服。(《子母秘錄》)

③治小兒閃癖,頭發豎黃,瘰癧羸瘦:杵林檎末,以和醋敷上。(《子母秘錄》)

【各家論述】《本經逢原》:"林檎,雖不傷脾,多食令人發熱,以其味澀性溫也。病人每好食此,多致復發,或生痰涎而為咳逆,壅閉氣道使然。其核食之煩心,助火可知。"

【摘錄】《*辭典》

林檎《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千金.食治》。

1.《食性本草》:林檎有三種:大長者為柰;圓者林檎,夏熟;小者味澀為QIN,秋熟。

2.《開寶本草》:林檎,其樹似柰樹,其形圓如柰,六月、七月熟,今在處有之。

3.《本草圖經》:林檎,木似柰,實比柰差圓,六、七月熟,亦有甘、酢二種,甘者早熟而味脆美,酢者差晚。須熟爛乃堪啖,病消渴者宜食之,亦不可多,反令人心中生冷痰。今俗間醫人亦幹之,入治傷寒藥,謂之林檎散。

【拼音名】LínQín

【英文名】FruitofChinesePearleafCrabapple,ChinesePearleafCrabapple

【別名】文林朗果、金林禽、紅林禽、水林禽、密林禽、黑林禽、來禽、頻婆果、文林果、朱柰、五色林檎、聯珠果、花紅果、花紅、沙果、蜜果、五色柰。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花紅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lusasiaticaNakai

采收和儲藏:8-9月果實將成熟時采摘,鮮用或切片曬幹。

【原形態】花紅小喬木,高4-6cm。小枝粗壯,幼時密生柔毛,老時暗紫褐色,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5-5cm,有短柔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5-11cm,寬4-5.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細銳鋸齒,上面有短柔毛,逐漸脫落,下面密被短柔毛。花兩性;傘房花序,具花4-7朵,集生於小枝頂端;花梗長1.5-2cm,密被柔毛;花直徑3-4cm;萼筒鐘狀,外面密被柔毛;萼片5,三角披針形,長4-5mm,先端漸尖,全緣,內外兩面密被柔毛,萼片比萼筒稍長;花瓣5,倒卵形或長圓倒卵形,長8-13mm,寬4-7mm,基部有短爪,淡粉紅色,雄蕊17-20,花絲長短不等,比花瓣短;花柱4(5),基部具長頸毛,比雄蕊稍長。梨果卵形或近球形,直徑4-5cm,黃色或紅色,宿存萼肥厚隆起。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2800m的山坡陽處、平原砂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北、西南及遼寧、陜西、甘肅、新疆、山東、河南、湖北等地。

【性狀】本品梨果扁球形,直徑2.5-4cm,表面黃色至深紅色,有點狀黃色皮孔。頂端凹而有豎起的殘存萼片,底部深陷。氣清香,味微甜、酸。

【化學成份】果實含葉酸(Folicacid)。

【性味】酸、甘;溫;無毒

【歸經】心;肝;肺經

【功能主治】下氣寬胸,生津止渴,和中止痛。主痰飲積食,胸膈痞塞,消渴,霍亂,吐瀉腹痛,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90g;或搗汁。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註意】

1.《千金·食治》:不可多食,令人百脈弱。

2.《開寶本草》:不可多食,發熱澀氣,令人好睡,發冷痰,生瘡癤,脈閉不行。

【各家論述】

1.《本經逢原》:林檎,雖不傷脾,多食令人發熱,以其味澀性溫也。病人每好食此,多致復發,或生痰涎而為咳逆,壅閉氣道使然。其核食之煩心,助火可知。

2.《千金·食治》:止渴。

3.《食療本草》:止消渴。主谷痢,泄精。

4.《本草拾遺》:主水痢,去煩熱。

5.《日華子本草》:下氣,治霍亂肚痛,消痰。

6.《滇南本草》:治一切冷積痞塊,中氣不足,似瘧非瘧。化一切風痰氣滯。

7.《醫林纂要》:止渴,除煩,解暑,去瘀。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林檎相關圖片

林檎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鬣羚角  下一个:林檎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