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重慶草藥》
【拼音名】QīnɡFūYánɡGēn
【來源】為漆樹科植物青麩楊的樹根。9~10月采收。
【原形態】
青麩楊,又名:波氏鹽膚木,鐵倍樹。
落葉喬木,高5~8米。樹皮粗糙,灰色,有裂縫,小枝通常平滑無毛。單數羽狀復葉,互生,具小葉7~9枚,每葉有極短而明顯的柄,小葉卵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5~10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斜楔形或圓形,全緣,背面沿葉脈處微有細毛或近於無毛;葉軸圓柱形,有時在上部的小葉片間有狹翅。圓錐花序頂生,長10~20厘米,有微毛;花小;萼片5,宿存;花瓣5,白色;雄蕊5,花藥黃色;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3裂。果序下垂,核果近球形,直徑3~4毫米,血紅色,密被絨毛,內含一粒種子。花期5~6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喜生於向陽山坡、山谷的疏林或灌木草叢中。分布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四川、貴州、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性味】味辛,性熱,無毒。
【功能主治】去風解毒。治小兒縮陰癥,九子爛癢。
【附方】
①治小兒縮陰癥:青麩楊根一兩,去粗皮,煎水煮撈糟服。
②治九子爛癢:青麩楊根二兩,一味藥二兩,何首烏二兩,肉連環二兩。燉殺口肉吃。(性味以下出《重慶草藥》)
【備註】本品在四川民間,與鹽膚木的根同等使用。參見"鹽麩子根"條。
【摘錄】《*辭典》
青麩楊根《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重慶草藥》。
【拼音名】QīnɡFūYánɡGēn
【英文名】RootofPotaninSumac
【別名】青麩楊、波氏鹽膚木、鐵倍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青麩楊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uspotaniniiMaxim.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除去表皮,留取韌皮部,曬幹。
【原形態】青麩楊落葉喬木,高5-8m。樹皮灰褐色,小枝無毛。奇數羽狀復葉互生,葉軸圓筒形,有時在上部的小葉間有狹翅;小葉7-11,具短柄;小葉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0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多少偏斜,近圓形,全緣,兩面沿中脈被微柔毛或近無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0-20cm,被微柔毛;苞片鉆形,長約1mm,被微柔毛;花白色,徑2.5-3mm;花梗長約1mm、被微柔毛;花萼外面被微柔毛,裂片卵形,長約1mm,兩面被微柔毛,邊緣具細睫毛,開花時先端外卷;花絲線形,長約2mm,在雌花中較短,花藥卵形;花盤厚,無毛;子房球形,徑約0.7mm,密被白色柔毛。果序下垂;核果近球形,直徑3-4mm,密被具節柔毛和腺毛,成熟時紅色;內含種子1顆。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900-2500m的山坡疏林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山西、陜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本品在四川民間,與鹽膚木BhuschinensisMill.的根同等使用。參見鹽麩子根條。
【性味】辛;熱
【歸經】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解毒。主小兒縮陰癥;瘰癧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