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ShuǐMátiao
【別名】藏氏蓼、凹葉蓼、水犁壁草、火燙草、拉拉草、紅降龍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戟葉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thunbergiiSieb.etZucc.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30-70cm。莖直立或上升,下部有時平臥,有匍匐枝,四棱形,沿棱有倒構刺。葉互生;葉柄有狹翅和刺毛;托葉鞘膜質,圓筒狀,通常邊緣草質,綠色,向外反卷;葉片戟形,長4-9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略呈心形,邊緣有短睫毛,上面疏生伏毛,下面沿葉脈生伏毛。聚傘花序項生或腋生;苞片卵形,綠色,生短毛;花梗密生腺毛和短毛;花白色或淡紅色;花被5深裂;雄蕊8;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卵形,有三棱,黃褐色,平滑,無光澤。花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谷草地、濕水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
【化學成份】戟葉蓼全草中含水蓼素(persicarin)[1],槲皮甙(quercitrin)[2]。其芽葉中含矢車菊甙(chrysanthemin),卡寧(canin),花青素鼠李葡萄糖甙(keracyanin),石蒜花青甙(lycori-cyanin),芍藥花甙(paeonin),矢車菊素(cyanidin)飛燕草素(del-Phinidin),芍藥花素(peonidin),錦葵花素(malvidin)[3],和2,6-二甲氧基苯配(2,6-dimethoxybenzoquinone)[4]。
【藥理作用】本品所含槲皮甙有抗病毒作用,對鼠體組織和雞胚中的流感病毒A有消除作用,也有抗水皰性口炎病毒作用[1]。本品所含2,6-二甲氧基苯醌對苯並咪唑類抗真菌藥有解毒作用[2]。
【性味】苦;辛;性寒
【歸經】胃經
【功能主治】祛風清熱;活血止痛。主風熱頭痛;咳嗽;癌疹;痢疾;跌打傷痛;幹血癆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9。外用:適量,研求調敷。
【各家論述】《植物名實圖考》:搗漿,以新汲水沖服,療痧癥。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