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毛薯功效和作用

【出處】《南寧市藥物誌》

【拼音名】MáoShǔ

【別名】參薯、黎洞薯、大薯、薯子(《廣州植物誌》),腳板薯、雞窩薯(《南寧市藥物誌》),紅毛薯(《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薯蕷科植物參薯的塊莖。冬初挖掘,洗去泥土備用。

【原形態】多年生纏繞草本。塊莖肉質,長達60厘米,形狀和顏色多種。莖銳四方形或有4狹翅,平滑無毛。葉對生;葉腋內常有零余子;葉片心狀卵形至心狀長圓形,裂片近圓形,長8~16厘米。寬5~8厘米,先端銳漸尖,基部心形,有脈7~9條。雄花序腋生,狹圓錐形,長20~30厘米;花淡綠色,互生於"Z"字形、叢生而為總狀花序式的短穗狀花序上,長1~1.5毫米;雌花序為簡單的穗狀花序。蒴果革質,橢圓形,有3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南寧市藥物誌》:"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①《南寧市藥物誌》:"塊莖能促進潰瘍的肉芽生長。並有收水生肌,使瘡面結疤作用。研末治湯火傷及面部爛瘡。配豬腱肉服,治眼珠突出,俗稱螃蟹眼。"

②《廣西藥植名錄》:"補脾肺,澀精氣,消腫,止痛。"

【摘錄】《*辭典》

毛薯《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南寧市藥物誌》

【拼音名】MáoShǔ

【英文名】RhizomeofWingedYam

【別名】黎洞薯、大薯、薯子、腳板薯、雞窩薯、去餅山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薯蕷科植物參薯的塊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coreaalataL.[D.alataL.var.purpurea(Roxb.)M.Pouch.]

采收和儲藏:冬初挖掘塊莖,洗去泥土;或放在缸內,蓋沙貯藏。

【原形態】參薯,多年生纏繞草質藤本。野生者塊莖多為長圓柱形;栽培者塊莖變異較大,呈長圓柱形、圓錐形、球形、扁圓形而重疊,或有分支。莖右旋,無毛,通常有四條狹翅,基部有時有刺。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葉柄綠色或帶紫紅色,長4-15cm;葉片綠色或帶紫紅色,紙質,卵形至卵圓形,長6-20cm,寬4-13cm,先端短漸尖、尾尖或凸尖,基部心形、深心形至箭形,有時為戟形,兩耳鈍,兩面無毛;葉腋內有大小不等的珠芽,珠芽多為球形、卵形或倒卵形。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穗狀花序,長1.5-4cm,通常2至數個簇生或單生於花序軸上排列成圓錐花序,花序軸明顯地呈“之”字狀曲折,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內輪倒卵形,雄蕊6;雌花序為穗狀花序,1-3個著生於葉腋,雌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內輪為倒卵狀長圓形,較小而厚,退化雄蕊6,子房下位,花柱3,分離。蒴果三棱狀扁圓形,長1.5-2.5cm,寬2.5-4.5cm。種子四周有膜質翅。花期11月至翌年1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生境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常有栽培。

【性狀】性狀鑒別呈不規則圓柱形,長7-14cm,直徑2-4cm,表面淺棕黃色至棕黃色,有縱皺紋,常有未除盡的栓皮痕跡,質堅實,斷面淡黃色,散有少量淡棕色小點。無臭,味甜微酸,有粘性。顯微鑒別塊莖橫切面:外皮已除去,薄壁組織中散有含草酸鈣針晶束的粘液細胞,以皮層為多,粘液細胞長徑86-120μm,草酸鈣針晶長約100μm,中柱鞘有石細胞組成的環層,石細胞直徑13-34μm,內含草酸鈣方晶。後生木質部導管直徑約35μm。薄壁細胞內充滿澱粉粒,澱粉粒類圓形、卵圓形、不規則形,大粒層紋明顯。

【化學成份】塊莖含花色甙(anthocyanin),已分離出矢車菊素-3-O-葡萄糖甙(cyanidin-3-O-glucoside),矢車菊素3,5-O-二葡萄糖甙(cyanidin-3,5-O-diglucoside),矢車菊素-3-O-龍膽二糖甙(cyanidin-3-O-gentiobioside),矢車菊素-3-O-(4″-O-芥子酰)-龍膽二糖甙[cyanidin-3-O-(4″-O-sinapoyl)-gentiobioside],芍藥花素-3-O-(4″-O-芥子酰)-龍膽二糖甙[peonidin-3-O-(4″-O-sinapoyl)-gentiobioside],參薯素(alatanin)A、B、C,原矢車菊素(procyanidin)B1、B3等。又含粘液質(mucilage)0.9%,其中碳水化合物部分有甘露糖(mannose),木糖(xylose)和少量的鼠李糖(rhamnose);蛋白質部分含有的主要氨基酸為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丙氨酸(alanine),絲氨酸(serine),甘氨酸(glycine),精氨酸(arginine);礦物質有鐵、鋅、銅、鈷、鉻。還含脂肪,其中主要脂肪酸是油酸(oleicacid),棕櫚酸(palmiticacid)以及花生酸(arachidicacid)亞麻酸(linolenicacid),反式巴豆油酸(crotonicacid);酚性成分兒茶精(catechin)及DL-多巴(DL-dopa);植物甾醇(phytosterol)成分有膽甾醇(chol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巖藻甾醇(fucosterol)。另含硫胺素(thiamine),核黃素(riboflavin),煙酸(nicotinicacid)。

【藥理作用】新鮮塊莖據雲有毒,可致麻醉;煮或炒熟後即無毒,可供食用。

【性味】甘;微澀;平

【歸經】脾;肺;腎經

【功能主治】健脾止瀉;益肺滋腎;解毒斂瘡。主脾虛泄瀉;腎虛遺精;帶下;小便頻數;虛勞咳嗽;消渴;瘡瘍潰爛;湯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敷。

【各家論述】

1.《南寧市藥物誌》:塊莖能促進潰瘍的肉芽生長。並有收水生肌,使瘡面結疤作用。研末治湯火傷及面部爛瘡。配豬腱肉服,治眼珠突出,俗稱螃蟹眼。

2.《廣西藥植名錄》:補脾肺,澀精氣,消腫,止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毛薯相關圖片

毛薯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毛麝香  下一个:毛筍>>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