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青葙子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QīnɡXiānɡZǐ

【英文名】SEMENCELOSIAE

【別名】野雞冠花、狗尾花、狗尾莧

【來源】本品為莧科植物青葙CelosiaargenteaL.的幹燥成熟種子。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或摘取果穗,曬幹,收集種子,除去雜質。

【性狀】本品呈扁圓形,少數呈圓腎形,直徑1~1.5mm。表面黑色或紅黑色,光亮,中間微隆起,側邊微凹處有種臍。種皮薄而脆。無臭,無味。

【性味】苦,微寒。

【歸經】歸肝經。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退翳。用於肝熱目赤,眼生翳膜,視物昏花,肝火眩暈。

【用法用量】9~15g。

【貯藏】置幹燥處。

【備註】

(1)青葙子一藥,在上海地區別名“草決明”。在廣東等地區將決明子稱為“草決明”。為了避免混淆,建議處方使用原植物名稱,勿用“草決明”別名。

(2)青葙子常於清肝降火,又有擴散瞳孔的作用,故對肝腎不足所致的目疾及瞳孔散大者,不宜應用。

【摘錄】《中國藥典》

青葙子《*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QīnɡXiānɡZǐ

【別名】草決明(《本經》),牛尾花子(《中藥材手冊》),狗尾巴子(《四川中藥誌》)。

【來源】為莧科植物青葙的種子。8~10月間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或花穗,曬幹;搓出種子,除去雜質,曬幹。

【性狀】幹燥種子扁圓形,中心較邊緣稍厚,直徑1~1.5毫米,厚約0.5毫米。表面平滑,黑色,有光澤,側面有一微凹的臍點。種皮薄而脆,易破碎,內面白色,微臭。商品中常有殘留的黃白色果殼包被於種子上端,果殼如帽狀,頂端有一細絲狀的花柱,長約4~5毫米。以色黑光亮、飽滿者佳。全國各地均有生產。莧科植物雞冠花的種子(雞冠子)不少地區習慣作青葙子使用,並已有較長的歷史。二者外形相似,區別點在於:雞冠果殼上殘留的花柱,長約0.2~0.3厘米,約比青葙短1/3左右;如以擴大鏡觀察,雞冠子表面有細小的凹點,而青葙子則不甚顯著。參見"雞冠子"條。

【化學成份】含脂肪油和豐富的硝酸鉀,尚含煙酸。

【性味】

苦,涼。

①《藥性論》:"味苦,平,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③《品匯精要》:"味苦,性微寒,無毒。"

【歸經】

①《滇南本草》:"入肝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肝二經。"

【功能主治】

祛風熱,清肝火。治目赤腫痛,障翳,高血壓,鼻衄,皮膚風熱瘙癢,疥癩。

①《本經》:"療唇口青。"

②《藥性論》:"治肝臟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腫。主惡瘡疥瘙,治下部蟲露瘡。"

③《日華子本草》:"治五臟邪氣,益腦髓,明耳目,鎮肝,堅筋骨,去風寒濕痹。"

④《滇南本草》:"明目。治淚澀難開,白翳遮睛。"

⑤《本草原始》:"除心經火邪。"

⑥《會約醫鏡》:"去風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

【註意】《本草備要》:"瞳子散大者忌服。"

【附方】

①治風熱淚眼:青葙子五錢,雞肝燉服。(《泉州本草》)

②治夜盲,目翳:青葙子五錢,烏棗一兩。開水沖燉,飯前服。(《閩東本草》)

③治鼻衄出血不止:青葙子汁灌鼻中。(《廣利方》)

④治頭風痛:青葙子五錢至一兩。煎水服。(《福建中草藥》)

【各家論述】《綱目》:"青葙子治眼,與決明子、莧實同功,《本經》雖不言治眼,而雲一名草決明,主唇口青,則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竅,唇口青者,足厥陰經之證;古方除熱亦多用之,青葙子之為厥陰藥,又可知矣,況用之治目,往往有驗,尤可征。"

【臨床應用】治療高血壓病:取青葙子1兩,水煎2次,濾液混合,每日3次分服,臨床試治5例,血壓均在160~230/100~135毫米汞柱之間,經用藥1周後,血壓降至125~145/78~90毫米汞柱。

【摘錄】《*辭典》

青葙子《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QīnɡXiānɡZǐ

【別名】草決明、野雞冠花子、狗尾巴子、牛尾巴花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青葙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losiaargenteaL.

采收和儲藏:7~9月種子成熟,割取地上部分或摘取果穗曬幹,搓出種子,過篩或簸凈果殼等雜質即可。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30-90cm。全株無毛。莖直立,通常上部分枝,綠色或紅紫色,具條紋。單葉互生;葉柄長2-15mm,或無柄;葉片紙質,披針形或長圓狀披外形,長5-9cm,寬1-3cm,先端尖或長尖,基部漸狹且稍下延,全緣。花著生甚密,初為淡紅色,後變為銀白色,穗狀花序單生於莖項或分枝頂,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3-10cm,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子膜質,白色光亮;花被片5,白色或粉紅色,披針形;雄蕊5,下部合生成杯狀,花藥紫色。胞果卵狀橢圓形,蓋裂,上部作帽狀脫落,頂端有宿存花柱,包在宿存花被片內。種子扁圓形,黑色,光亮。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坡地、路邊、平原較幹燥的向陽處。

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野生或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忌積水,低窪地不宜種植。

栽培技術用種於繁殖。應選穗長、分枝多、產量高的植株采種子作種用。青葙與雞冠花易雜交,顯著影響產量,故留種應註意與雞冠花隔離種植,以保證純種。種子發芽率70%~80%,發芽適溫為25℃,在20~30℃內發芽良好。春播3~4月,開1.3m的畦,條播,按行距30cm開淺溝,把種子均勻撒在溝內,覆土0.5cm,稍加鎮壓,澆水。每1hm2用種量4.5~6.0kg。穴播,按行株距各約25cm開穴,深5~6cm,做到穴淺底平,施人畜糞水後,拌少量火灰,作成種子灰,勻撒穴裏,再蓋火灰一層。每1hm2用種量3.75kg。

田間管理出苗後,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苗高4~7cm時,松土除草;第2次在苗高17cm左右時,淺薅除草,並進行勻苗、補苗,每穴苗3~4株;第3次在初現花時進行,結合培土,防止倒伏。在每次中耕除草後,結合追肥,施人糞尿、硫酸按、過磷酸鈣。

病蟲害防治蟲害有蚜蟲等。

【性狀】

性狀鑒別種子扁圓形,中央微隆起,直徑1-1.8mm。表面黑色或紅黑色,光亮,於擴大鏡下觀察,可見網狀紋理,側邊微凹處為種臍。

種子易粘手,種皮薄而脆,胚乳類白色。氣無,味淡。(圖2)以粒飽滿、色黑、光亮者為佳。

顯微鑒別粉末特征:黑灰色。①種皮表皮細胞暗棕紅色。斷面現類方形,徑向27-56μm,切向約至35μm,外壁色深,極厚,具垂直或稍斜向的條狀增厚,徑向壁稍厚,彎曲;表面觀細胞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15-37μm,具致密網狀增厚紋理。②種皮內表皮細胞多角形,具細密平行的角質紋理。另有色素層細胞、胚乳細胞及草酸鈣方晶。(圖3)

【化學成份】青葙子含脂肪油約15%、澱粉30.8%、煙酸約14μg/g及豐富的硝酸鉀[1-4]。所含脂肪油稱為青葙子油脂(celosiaoil)[5]。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品煎劑對綠膿桿菌有較強抑制作用,感染傷口經用10%煎劑,綠膿桿菌不再生長,對傷口無明顯刺激。

2.幹粉能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

3.有降眼壓作用青葙子水煎液(每1ml相當於1g生藥)對正常家兔瞳無明顯影響,連續用藥6天後,眼壓有輕度下降,和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但不能阻止水負荷後的眼壓升高。

【性味】苦;性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祛民熱;清肝火;明目退翳。主目赤腫痛;眼生翳膜;視物昏花;高血壓病;鼻衄;皮膚風熱瘙癢;瘡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搗汁灌鼻。

【註意】《本草備要》:瞳子散大者忌服。

【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青葙子治眼,與決明子、莧實同功,《本經》雖不言治眼,而雲一名草決明,主唇口青,則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竅,唇口青者,足厥陰經之證,古方除熱亦多用之,青葙子之為厥陰藥,又可知矣,況用之治目,往往有驗,尤可征。

2.《本經逢原》:青葙子,治風熱目疾,與決明子功同。其治風瘙身癢,皮膚中熱,以能散厥陰經中血脈之風熱也。

3.《本草正義》:青葙,即雞冠花之同類。其子苦寒滑利,善滌郁熱,故目科風熱肝火諸癥統以治之。

4.《神農本草經》:療唇口青。

5.《藥性論》:治肝臟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腫。主惡瘡疥瘙,治下部蟲?瘡。

6.《日華子本草》:治五臟邪氣,益腦髓,明耳目,鎮肝,堅筋骨,去風寒濕痹。

7.《滇南本草》:明目。治淚澀難開,白翳遮睛。

8.《本草原始》:除心經火邪。

9.《會約醫鏡》:去風熱。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青葙子相關圖片

青葙子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青葙花  下一个:青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