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楊梅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YánɡMéi

【別名】樹梅、珠紅

【來源】為楊梅科楊梅屬植物楊梅Myricarubra(Lour.)Sieb.etZucc.,以根、樹皮及果實入藥。根及莖皮全年可采,去粗皮切片曬幹備用。果夏季成熟時采,鮮用,幹用或鹽漬備用。

【性味】

根、樹皮:苦,溫。

果:酸、甘,平。

【功能主治】

根、樹皮:散瘀止血,止痛。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痢疾,胃、十二指腸潰瘍,牙痛;外用治創傷出血,燒燙傷。

果:生津止渴。用於口幹,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根、樹皮、果0.5~1兩;根皮外用適量,研粉撒敷或食油調敷患處。

【備註】(1)下列兩種同屬植物,在雲南也同作楊梅入藥。大樹楊梅(毛楊梅)MyricaesculentaBuch.-Ham.;滇楊梅MyricananaCheval.。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楊梅《*辭典》

【出處】《食療本草》

【拼音名】YánɡMéi

【別名】朹子(《北戶錄》),聖生梅、白蒂梅(《品匯精要》),朱紅、樹梅(《中國樹木分類學》)。

【來源】為楊梅科植物楊梅的果實。初夏果實成熟時采收。

【原形態】

常綠喬木,高可達12米,樹冠球形。單葉互生;長橢圓或倒披針形,革質,長8-13匣米,上部狹窄,先端稍鈍,基部狹楔形,全緣,或先端有少數飩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色稍談,平滑無毛,有金黃色腺體。花雌雄異株;雄花序常數條叢生於葉腋,圓柱形,長約3厘米,黃紅色;雄花具1苞,卵形,先端尖銳,小苞2~4片,卵形,雄蕊5~6枚;雌花序為卵狀長橢圓形,長約1.5厘米,常單生於葉腋;雌花基部有苞及小苞,子房卵形,花柱極短。核果球形,徑約1.8厘米,外果皮暗紅色,由多數囊狀體密生而成,內果皮堅硬,徑約9毫米,內含無胚乳的種子1枚。花期4月。果期初夏。

本植物的根(楊梅根)、樹皮(楊梅樹皮)、種仁(楊梅核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分布我國東南各省。

【化學成份】果實含葡萄糖、果糖、檸檬酸、蘋果酸、草酸、乳酸和蠟質等;又含花色素的單葡萄糖甙和少量雙葡萄糖甙。葉含揮發油和鞣質;又含蒲公英賽醇、α-香樹脂醇、β-香樹脂醇、蛇麻脂醇、內消旋肌醇和楊梅樹皮甙。心材含樹膠。

【性味】

甘酸,溫。

①《食療本草》:"溫。"

②《日華子本草》:"熱,微毒。"

③《開寶本草》:"酸,溫,無毒。"

④《日用本草》:"昧酸甘,溫,無毒。"

【歸經】

入肺、胃經。

①《本經逢原》:"入肝、脾、心胞。"

②《玉楸藥解》:"入手太陰肺經。"

③《本草再新》:"入脾、胃二經。"

【功能主治】

生津解渴,和胃消食。治煩渴,吐瀉,痢疾,腹痛,滌腸胃,解酒。

果實治心胃氣痛,痢疾,吐瀉;樹皮能止血治痢,外用治刀傷出血,跌打傷,筋骨痛。

①孟詵:"和五藏,能滌腸胃,除煩憒惡氣,亦能治痢。"

②《本草拾遺》:"止渴。"

③《日華子本草》:"療嘔逆吐酒。"

④《開寶本草》:"主去痰,止嘔噦,消食下酒。"

⑤《玉楸藥解》:"酸澀降斂,治心肺煩郁,療痢疾損傷,止血衄。"

⑥《現代實用中藥》:"治口腔咽喉炎癥。"

⑦《中國藥植圖鑒》:"對心胃氣痛及霍亂有效。"

【用法用量】內服:生啖、浸酒、腌食或燒存性研末。外用:搗敷、燒存性研末搐鼻或調敷。

【註意】

①孟詵:"切不可多食,甚能損齒及筋。"

②《日華子本草》:"忌生蔥。"

③《開寶本草》:"多食令人發熱。"

④《本經逢原》:"血熱火旺人,不宜多食。"

⑤《本草從新》:"多食發瘡致痰。"

【附方】

①治痢:楊梅燒服之。(《普濟方》楊梅方)

②治痢疾及預防中暑:楊梅浸燒酒服。或用五錢煎服。(江西《中草藥學》)

③治胃腸脹滿:楊梅腌食鹽備用,越久越佳,用時取數顆泡開水服。(《泉州本草》)

④治頭痛不止:楊梅為末,以少許搐鼻取嚏。(《綱目》)

⑤治一切損傷,止血生肌,無瘢痕:楊梅和鹽核杵之如泥,成挺子,竹筒中收,遇破即填,小可即敷之。(《經驗後方》)

⑥治湯火傷:楊梅蟯灰為末,調茶油敷。(《泉州本草》)

⑦治鼻息肉或一般肉芽:楊梅(連核)合冷飯粒搗極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⑧楊梅用陳酒浸(酒越陳越好),每日食一兩枚,一日兩次,治痢疾。

⑨楊梅用高粱酒浸,每次食一兩枚,一日兩次,治腹瀉,痧氣腹痛。

⑩楊梅樹皮6克,水煎服,治腹瀉及牙床潰瘍。

⑾楊梅樹皮研末,每次3克,開水沖服,治急性胃腸炎;若每服10克,早晚各一次,用開水或燒酒送服,治腰骨挫傷疼痛。

⑿楊梅樹皮15克至30克,水煎服,治瘰癧。

⒀下痢不止。用楊梅燒過,研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⒁惡瘡疥癬。用楊梅樹皮及根煎湯洗。

⒂牙痛。用楊梅樹皮及根煎水含漱。

【摘錄】《*辭典》

楊梅《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食療本草》。

《本草綱目》:楊梅有紅、白、紫三種,紅勝於白,紫勝於紅,顆大而核細,鹽藏、蜜漬、糖收皆佳。

【拼音名】YánɡMéi

【別名】機子、聖生梅、白蒂梅、椴梅、山楊梅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楊梅科植物楊梅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yricarubra(Lour.)Sieb.etZucc.[MosellarubraLour.]

采收和儲藏:栽培8-10年結果,6月待果實成熟後,分批采摘,鮮用或烘幹。

【原形態】常綠喬木,高可達12m,樹冠球形。單葉互生;葉片長橢圓或倒披針形,革質,長8-13cm,上部狹窄,先端稍鈍,基部狹楔形,全緣,或先端有少數鈍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色稍淡,平滑無毛,有金黃色腺體。花雌雄異株;雄花序常數條叢生於葉腋,圓柱形,長約3cm,黃紅色;雄花具1苞,卵形,先端尖銳,小苞2-4片,卵形,雄蕊5-6枚;雌花序為卵狀長橢圓形,長約1.5cm,常單生於葉腋;雌花基部有苞及小苞,子房卵形,花柱極短。有2枚細長柱頭。核果球形,徑約1.8cm,外果皮暗紅色,由多數囊狀體密生而成,內果皮堅硬,徑約9mm,內含無胚乳的種子1枚。花期4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低山丘陵向陽山坡或山谷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栽培】

1.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多雲霧氣候。不耐強光,不耐寒。以山地北向或東向,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黃壤栽種為宜。

2.栽培技術栽培品種繁多,按果實色澤可分為白種、紅種、粉紅種、烏種。繁殖方法用種子、分株、嫁接繁殖。種子繁殖:選成熟果實,剝去果肉,陰幹,用濕沙層積貯藏法。春播,出苗後至第2年可作實生苗用。分株繁殖;挖取老株蔸部二年生的分檗栽種。嫁接繁殖:選二年生的實生苗作砧木,清明前後皮接或切接,再培育2年移栽,按行株距5m×5m開穴,每穴1株,覆土壓實,澆水。1hm約栽450株,適當栽種少量雄株,以供授粉用。

田間管理6月、12月各松土、除草1次。夏季施糞肥、腐熟餅肥,冬季追施廄肥、堆肥,可用開溝環施法。

病蟲害防治蟲害有楊梅毛蟲、蚜蟲、天牛等。

【化學成份】種子含類脂,包括中性類脂、糖脂和鱗脂,其中脂肪酸主要為棕櫚酸(palmiticacid),油酸(oleicacidt)和亞油酸(linoleicacid)。

【性味】酸;甘;性溫

【歸經】脾;胃;肝經

【功能主治】生津解煩;和中消食;解酒;澀腸;止血。主煩渴;嘔吐;呃逆;胃痛;食欲不振;食積腹痛;飲酒過度;腹瀉;痢疾;衄血;頭痛;跌打損傷;骨折;燙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燒灰;或鹽藏。外用:適量,燒灰塗敷。

【註意】

1.孟詵:切不可多食,甚能損齒及筋。

2.《日華子本草》:忌生蔥。

3.《開寶本草》:多食令人發熱。

4.《本經逢原》:血熱火旺人,不宜多食。

5.《本草從新》:多食發瘡致痰。

【各家論述】

1.孟詵:和五藏,能滌腸胃,除煩憤惡氣,亦能治痢。

2.《本草拾遺》:止渴。

3.《日華子本草》:療嘔逆吐酒。

4.《開寶本草》:主去痰,止嘔噦,消食下酒。

5.《玉楸藥解》:酸澀降斂,治心肺煩郁,療痢疾損傷,止血衄。

6.《現代實用中藥》:治口腔咽喉炎癥。

7.《中國藥植圖鑒》:對心胃氣痛及霍亂有效。

8.《本經逢原》:楊梅,能止渴除煩,燒灰則斷痢,鹽藏則止嘔喙消酒。但血熱火旺人不宜多食,恐動經絡之血而致衄也。其性雖熱,而能從治熱郁,解毒。

9.《本草求真》:楊梅,能治心煩口渴,消熱解毒。若或多食,則有損傷動血致衄之虞。緣人陰虛熱浮,氣血不歸,清之固屬不能,表之更屬不得,惟借此為酸收,則於浮熱可除,煩渴可解,並或因其過食,而致見有損傷動血之變矣。設使熱從實致,則食此味必不能效。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楊梅相關圖片

楊梅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楊櫨耳  下一个:楊梅核仁>>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