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螳螂跌打功效和作用

【出處】《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拼音名】TánɡLánɡDiēDǎ

【別名】硬骨散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石柑子的莖、葉。全年可采。切碎曬幹。

【原形態】常綠附生藤本,節上生氣根。莖多分枝,有節。葉矩圓形或披針形,呈二節狀復葉。花兩性,為一球狀或圓柱狀的肉穗花序,綠色。漿果紅色,有種子1~3顆。

【生境分布】附生於石上或樹上。分布雲南、廣西等地。

【性味】苦辛,溫。

【功能主治】舒筋活絡,接骨續筋,散瘀消腫,祛風濕。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濕骨痛,腰腿痛。

【用法用量】內服:泡酒,0.5~1兩。外用:搗敷。

【註意】孕婦慎服。

【摘錄】《*辭典》

螳螂跌打《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拼音名】TánɡLánɡDiēDǎ

【英文名】StemofClimbingPothos

【別名】石柑子、硬骨散、硬骨頭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螳螂跌打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thosscandens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切段曬幹。

【原形態】螳螂跌打,附生藤本,長4-6m以上。莖圓柱形,直徑1.5-2mm,具細條紋,節間長2-2.5cm。老枝節上常有氣生根,花枝多披散。葉柄楔形,先端截平或微下凹,長4-9cm,寬1-2.3cm,多少具耳,脈多,平行;葉片紙紙質,表面綠色,北面淡綠色,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鈍圓,長4-8cm,寬1-3cm,有時在小枝下部退化為一長僅1-2mm的小尖頭;基出脈3對,纖細,國脈傾斜,網結。花序小,單生葉腑;花序柄長5-8mm;基部苞片6-8枚,綠色,覆瓦狀排列,卵形,銳尖,上部的長約4mm;佛焰苞極小,紫色,舟狀;肉穗花序淡綠色,淡黃色至黃色,近圓球形或橢圓形,長5-6mm,4-5mm,蕾時直立,花時下垂或扭向一側。漿果綠,成熟時紅色或黃色,長圓狀卵形,長不及1cm,粗5-6mm。花、果期全年。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000m的山坡、平壩或河漫灘雨林及季雨林中多附生於樹幹或石崖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南部至東南部。

【化學成份】葉含蛋白質(proteins),脂類(lipids),澱粉(starch),鞣質(tannin),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過氧化物酶(peroxidase)及酸性磷酸酶(acidphosphatase)等。

【炮制】切碎曬幹。

【性味】味苦;辛;性溫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接骨;祛風濕。主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痹痛;腰腿痛

【用法用量】內服:浸酒,15-30g。外用:適量,搗敷。

【註意】孕婦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螳螂跌打相關圖片

螳螂跌打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螳螂  下一个:桃兒七>>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