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野漆樹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YěQīShù

【來源】漆樹科漆樹屬植物野漆樹RhussuccedaneaL.以根、葉、樹皮及果入藥。根、樹皮全年采,葉夏季采,果秋冬采。

【性味】苦、澀,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平喘,解毒,散瘀消腫,止痛止血。用於哮喘,急、慢性肝炎,胃痛,跌打損傷;外用治骨折,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2~3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註意】漆樹過敏者宜慎用。

【備註】

(1)有人接觸漆樹後會引起皮膚紅腫,癢痛,故對漆樹過敏者宜慎用。如引起過敏可用韭菜烤熱擦患處,或用肥皂水或碳酸氫鈉溶液洗滌,同時內服安其敏片或非那根片。誤食過量引起強烈刺激,嘔吐,疲倦,瞳孔散大,可大量飲水後服蛋清、面糊、活性炭,也可服苯海拉明及註射鈣劑,酌情給予解痙劑等對癥治療,用時宜慎。

(2)同屬植物木蠟樹RhussylvestrisSicb,etZucc.亦作野漆樹應用,功效相似。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野漆樹《中華本草》

【出處】野漆樹始載於《植物名實圖考》,雲:“野漆樹,山中多有之。枝幹俱如漆,霜後葉紅如烏桕葉,俗亦謂之染山紅。結黑實,亦如漆子。”並附圖1幀。據所述及圖示,其原植物與今野漆一致。

【拼音名】YěQīShù

【別名】染山紅、臭毛漆樹、山漆、山賊仔、漆樹、癢漆樹、擦子樹、漆木。

【來源】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野漆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oxicodendronsuccedaneum(L.)O.Kuntze[RhussucCedaneaL.]

采收和儲藏:春季采收嫩葉,鮮用或曬幹備用。

【原形態】野漆落葉喬木或小喬木,高達10m。小枝粗壯,無毛;頂芽大,紫褐色,外面近無毛。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常集生於小枝頂端,無毛,長25-35cm,有小葉9-15,葉軸和葉柄圓柱形;葉柄長6-9cm;小葉對生或近對生,小葉柄長2-5mm,葉片長圓狀橢圓形、闊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0cm,寬2-5.5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多少偏斜,圓形或闊楔形,全緣;兩面無毛,葉背常具白粉;側脈15-22對,弧形上升,兩面略突。圓錐花序長7-15cm,為葉長之半,多分枝,無毛;花小,單性異株,黃綠色,徑約2mm;花梗長約2mm;花萼裂片闊卵形,先端鈍,長約1mm;花瓣5,長圓形,先端鈍,長約2mm,中部具不明顯的羽狀脈;雄蕊5,伸出,花絲線形,長約2mm,花藥卵形,長約1mm;花盤5裂;子房球形,徑約0.8mm,無毛,花柱1,短,柱頭3裂,褐色。核果大,偏斜,徑7-10mm,壓扁,先端偏離中心,外果皮薄,淡黃色,無毛,中果皮厚,蠟質,白色;果核堅硬,壓扁;幹時有皺紋。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50-2500m的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臺灣等地。

【化學成份】心材含非瑟素(fisetin),黃顏木素(fustin),沒食子酸(gallicacid),硫黃菊素(sulfuretin),紫鉚花素(butein)和2-苯基-2,6,3',4'-四羥基香豆-3-酮(2-benzyl-2,6,3',4'-tetrahy-droxycoumaran-3-one)樹蠟中含5種脂肪酸:棕櫚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油酸(oleicacid),亞油酸(linoleicacid),花生酸(arachidicacid)。還含黃酮類成分:新野漆樹雙黃烷酮(neorhusflavanone)。葉含野漆樹甙(rhoifolin),沒食子酸和並沒食子酸(ellagicacid),鞣雲實精(corilagin)。果核與種子含並沒食子酸和脂肪酸(fattyacid),還含黃酮類成分:扁柏雙黃酮(hinokiflavone),貝殼杉雙黃酮(amento-flavone),南方貝殼杉雙黃酮(robustaflavone),穗花杉雙黃酮(agathisflavone),野漆樹雙黃酮(rhusflavone),野漆樹雙黃烷酮(rhusflavanone),木蠟樹雙黃烷酮(succedanaflava-none)和新野漆樹雙黃烷酮。

【藥理作用】非瑟素有解痙作用,在小鼠小腸標本上,它對抗乙酰膽堿的致痙作用為罌粟堿的166%。

【性味】苦;澀;平;有毒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解毒。主咳血;吐血;外傷出血;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爛敷。

【註意】對漆過敏者慎用。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野漆樹相關圖片

野漆樹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野葡萄根  下一个:野漆樹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