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鰷魚功效和作用

【出處】《綱目》

【拼音名】TiáoYú

【別名】鮂、黑鰦(《爾雅》),白鰷(《毛詩箋》),參魚、肉條魚(《爾雅翼》),鲹魚(《綱目》),白漂子(《黑龍江流域魚類》),鲹鰷(《中國經濟動物誌·淡水魚類》)。

【來源】為鯉科動物鰷魚的肉。

【原形態】

體細長,側扁,背部幾成直線,腹部略凸。自胸鰭基部至肛門有明顯的腹棱。體長約15厘米左右,頭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傾斜。眼位於頭的前部。鰓耙15~18。下咽齒3行,圓錐形,末端尖而帶鉤形,側線鱗45~57,側線在胸鰭基部的後上方突然向下彎折,成一明顯的角度。背鰭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長約為頭長的2/3,背鰭起點在腹鰭起點的後上方。胸鰭不達腹鰭;腹鰭不達肛門。臀鰭Ⅲ11~14。尾鰭分叉深,下葉較上葉略長。體背部淡青灰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尾鰭邊緣灰黑色,其它鰭均為淺黃色。

生活於河流、湖泊中,從春至秋常喜群集於沿岸水面遊泳,行動迅速。食物主要為藻類、高等植物碎屑、甲殼動物及昆蟲等。產卵期約在5~7月間。冬季潛居於深水層。

【生境分布】分布很廣,我國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

【性味】《綱目》:"甘,溫,無毒。"

【歸經】《本草求真》:"入腸、胃、心。"

【功能主治】《綱目》:"暖胃,止冷瀉。"

【摘錄】《*辭典》

鰷魚《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綱目》:鰷魚生江湖中,小龜也,長僅數寸。形狹而扁,狀如柳葉。鱗細而整,潔白可愛,性好群遊。

【拼音名】TiáoYú

【英文名】fish

【別名】鮂、黑鰦、白鰷、餐魚、參魚、肉條魚、白漂子、鲹子、青鱗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鰷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miculterlcucisculus(Basilewsky.)

【原形態】鰷魚,體細長側扁,背部輪廓幾乎成一直線,腹部略彎凸。自胸鰭基部至肛門,腹棱完全。頭呈三角形略尖。口端位,斜裂。眼位於頭的前部。下咽齒3行,圓錐形,末端尖成鉤狀。鱗耙15-20。側線鱗45-57,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向下急劇彎折,成一角度,沿腹側行至臀鰭其部處復又向上彎折,然後沿著尾柄中線直達尾鰭基部。背鰭3,7,具有光滑的硬刺,其長約為頭長的2/3,起點在腹鰭起點的後上方。胸鰭不達腹鰭,腹鰭不達肛門。臀鰭3,11-14。尾鰭深叉。全身銀白色,體背淡青灰色,尾鰭邊緣灰黑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為中上層魚類。棲於河流、湖泊沿岸水體上層,是極常見的小型魚類。雜食性。從春至秋常集群於沿岸淺水區遊動覓食。

資源分布:除我國西部高原外,其作地區的諸河流、湖泊等天然水體中均有分布。

【性狀】四季均可捕撈,捕得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凈,鮮用。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溫中止瀉。主胃脘冷痛;腸寒泄瀉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

【各家論述】《綱目》:暖胃,止冷瀉。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鰷魚相關圖片

鰷魚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條葉垂頭菊  下一个:>>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