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王瓜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經》

【拼音名】WánɡGuā

【別名】鉤、藈姑(《爾稚,),土瓜(《本經》),雹瓜(《聖惠方》),老鴉瓜(《本草圖經》),野甜瓜、馬雹兒(《丹溪纂要》),馬剝兒(《醫學入門》),馬瓟瓜、公公須(《綱目》),杜瓜、鴿蛋瓜(《福建民間草藥》),吊瓜(《浙江中藥手冊》),山冬瓜、水瓜(《閩東本草》),苦瓜蓮、小苦兜(《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王瓜的果實。

【原形態】

多年生攀援性草本。根肥大,塊狀。莖細長,有卷須。葉互生;有柄;掌狀,長寬約6~10厘米,淺3裂或5裂,緣具齒牙,粗澀有毛茸,下部葉有時分裂較深。花腋生,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少數,聚成短總狀,長2~10厘米;苞片小,披針形,長2~3毫米;花萼長筒狀,上端5裂,萼齒披針形;花冠白色,5裂,裂片邊緣細裂呈絲狀;雄蕊3,花藥線形,結合;雌花單生於葉腋;花萼、花冠和雄花相似;子房下位,1室,花柱線形,胚珠多數。瓠果球形乃至長橢圓形,長5~10厘米,熟時帶紅色。種子多數,茶褐色,略扁,十字形,長約10毫米,寬6~8毫米,中央有一隆起的環帶,花期夏季。果熟期10月。

本植物的根(王瓜根)、種子(王瓜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分布江蘇、浙江、湖北、四川、臺灣等地。

【性味】

苦,寒.

①《日用本草》:"味苦,平涼,無毒。"

②《醫學入門》:"味酸。"

③《醫林纂要》:"苦,寒。"

【歸經】

①《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

【功能主治】

清熱,生津,消瘀,通乳。治消渴,黃疸,噎膈反胃,經閉,乳汁滯少,癰腫,慢性咽喉炎。

①《日用本草》:"止熱躁大渴,消腫毒,除黃疸,行乳汁,通經水。"

②《醫學入門》:"治噎膈。"

【用法用量】內服:燒存性研末入丸、散。外用:搗敷。

【註意】

①《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②《本草從新》:"稍稍挾虛,切勿妄投。"

【附方】

①治消渴飲水:雹瓜去皮,每食後嚼二、三兩,五、七度,瘥。(《聖惠方》)

②治反胃吐食:馬雹兒,燈上燒存性一錢,入好棗肉、平胃散末二錢,酒服。(《丹溪纂要》)

③治大腸下血:王瓜一兩(燒存性),地黃二兩,黃連半兩。為末,蜜丸梧子大。米飲下三十丸。(《指南方》)

④小兒發黃。用王瓜根生搗汁,每服三合。服三次即可見效。

⑤黃疸變黑。用王瓜根搗汁,清晨溫服一小升,午刻黃水從小便排出。如未排出,可再次服藥。

⑥小便不通。用王瓜根搗汁,稍加水,以竹筒海外僑胞藥入尿道。

⑦大便不通。用上方吹入肛門內。

⑧乳汁不下。用王瓜根為末,每服一錢,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⑨月經不利(小腹脹痛、帶下或一月兩次月經)。用王瓜根、芍藥、桂枝蟲各三兩,共研為末,每服一匙酒送。一天服三次。此方名"土瓜根散"。

⑩反胃吐食。用王瓜燒存性,取一錢加棗肉、平胃散二錢,酒送下。

⑾筋骨痛。用王瓜子炒開口,研為末。每服一錢,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⑿大腸下血。用王瓜一兩(燒存性)、地黃二兩、黃連半兩,黃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米湯沖服三十丸。

【摘錄】《*辭典》

王瓜《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唐本草》:此物(王瓜)蔓生,葉似栝樓,圓無叉缺,子如梔子,生青熟赤,但無棱爾。根似葛,細而多糝。北間者累累相連,大如棗,皮黃肉白,苗子相似,根狀不同。

2.《本草圖經》:王瓜,今處處有之。葉似栝樓,圓無叉缺,有刺如毛,五月開黃花,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房間人呼為老鴉瓜,亦曰菟瓜。

3.《本草衍義》:王瓜,體如栝樓,其殼徑寸,一種長二寸許,上微圓,下

【拼音名】WánɡGuā

【英文名】FruitofJapaneseSnakegourd

【別名】鉤、藈姑、土瓜、鉤蔞、郭璞、雹瓜、老鴉瓜、野甜瓜、馬雹兒、馬剝兒、馬瓟瓜、公公須、杜瓜、鴿蛋瓜、吊瓜、山科瓜、水瓜、苦瓜蓮、小苦兜。

【來源】

藥材基源:葫蘆科植物王瓜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chosanthescucumeroides(Ser.)Maxim.[BryoniacucumeroidesSer.]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熟後采收,鮮用或連柄摘下,防止破裂,用線將果柄串起,掛於口光下或通風處於燥。

【原形態】多年生草質藤本。塊根紡錘形,肥大。莖細弱,多發枝,具縱棱和槽,被短柔毛。卷須2歧,被短柔毛。葉互生;葉柄3-10cm,具縱條紋,密被短茸毛和疏短剛毛狀軟毛;葉片紙質,闊卵形或圓形,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深心形,邊緣具細齒或波狀齒,長5-13(-19)cm,寬5-12(-18)cm,常3-5淺裂至深裂,或有時不分離,裂片卵形或倒卵形,上面深綠色,被短絨毛和疏散短剛毛,下面淡綠色,必被短茸毛,基出掌狀脈5-7條,細脈,網狀。花雌雄異株;雄花總狀花序,或1單花與其並生,總花梗長5-10cm,具縱條紋,被短茸毛;花梗短,約5mm,被短茸毛;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3mm,全緣,被短茸毛,稀無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長6-7cm,基部徑約2mm,全緣,,被短茸毛,稀無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長6-7cm,基部徑約2mm,先端徑約7mm,被短茸毛,列片線狀披針形,長3-6mm,寬約1.5mm;花冠白以,裂片長圓狀卵形,長14-15(-20)mm,寬約6-7mm,具極長的絲狀流蘇;雄蕊3,花絲短,分離;退化雌蕊剛毛狀;雌花單生,花梗短,長0.5-1cm,子房長圓形,均密被短柔毛,花萼花冠與雄花同。審查實卵圓形,卵狀橢圓形或球形,長6-7cm,徑4-5.5cm,成熟時橙紅色,平滑,兩端鈍圓,具喙;果柄長約5-20mm,被短柔毛。種子橫長圓形,長7-12mm,寬7-14mm,被短柔毛。種子橫長圓形,長7-12mm,寬7-14mm,深褐色,兩側室大,近圓形,徑約4.5mm,表面具瘤狀突起。花期5-8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50-)600-1700m的山谷森林中或山坡疏林中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果實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約6cm,栽培品可達9cm,寬3-6cm。先央窄,留有長3-7mm的柱基,基部鈍圓。表時有10-12條蒼白色條紋,熟後橙紅色。果皮薄,光滑,稍有光澤。果梗長5-20mm。種子略呈十字形,似螳螂頭,長約12mm,寬14mm,中央室成一寬約5mm的環帶,兩側有扁圓形的較小空室,黃棕色,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細皺紋。具香甜氣,味甘微酸。

【化學成份】

果實含β-胡蘿蔔(β-carotene),西紅柿烴(ly-copene)[1],7-豆甾烯-3β-醇(stigmast-7-en-3β-ol),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即是7,22-豆甾二烯-3β-醇(stigmasta-7,22-dien-3β-ol)[2]。

瓜皮含有機酸:壬酸(pelargonicacid),癸酸(capricacid),月桂酸(lauricacid),肉豆蔻酸(myristicacid),十五酸(pentadecanoicacid),棕櫚酸(palmit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acid),亞油酸(linoleicacid),亞麻酸(linolenicacid)等[3]。

葉含黃酮類成分:山柰甙(kaempferitrin)[4,5-,山柰酚-3-葡萄糖-7-鼠李糖甙(kaempferol-3-glucoside-7-rhamnoside)[5]。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歸心;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性津;化瘀;通乳。主消渴;黃疸;噎膈反胃;經閉;乳汁滯少;癰腫;慢性咽喉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和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註意】

1.《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2.《本草從新》:稍稍挾虛,切勿妄投。

【附方】1.治消渴飲水:雹瓜去皮,每食後嚼二、三兩,五七度,瘥。(《聖惠方》)2.治反胃吐食:馬雹兒,燈上燒存性一錢,入好棗肉、平胃散末二錢,酒服。(《丹溪篡要》)3.治大腸下血:王瓜一兩(燒存性),地黃二兩,黃連半兩。為末,蜜丸梧子大。米飲下三十丸。(《指南方》)

【各家論述】

1.《日用本草》:止熱躁大渴,消腫毒,除黃疸,行乳汁,通經水。

2.《醫學入門》:治噎膈。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王瓜相關圖片

王瓜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王不留行  下一个:王瓜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