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五香血藤功效和作用

【出處】《貴州草藥》

【拼音名】WǔXiānɡXuèTénɡ

【別名】大活血(《天目山藥植誌》),紫金藤、鉆骨風(《貴州草藥》),血藤(《中草藥資料》)。

【來源】為木蘭植物長梗五味子的莖藤。全年可采。取莖藤,修除細枝殘葉,截成小段,曬幹。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紅木香"條。

【生境分布】產貴州、浙江等地。

【性狀】幹燥莖藤呈圓柱形,條狀垂直或微彎曲,長約10~15厘米。表面淡褐色或淡紫褐色,有少數縱皺,稍光滑,有時剝裂,並附帶纖細的氣根。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外層皮部薄,褐色,內層木質部灰白色,中央髓部紫褐色。

【性味】《貴州草藥》:"性溫,味甘。"

【功能主治】

活血祛風,消腫鎮痛。治風濕疼痛,骨折,胃痛,月經不調。

①《天目山藥植誌》:"解毒消腫,破瘀活血。"

②《貴州草藥》:"舒筋活血,驅風除濕,鎮痛,生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兩;研末服0.3~1錢,或泡酒。

【附方】

①治風濕疼痛:五香血藤五錢,鐵筷子四錢,黑骨藤四錢,骨碎補四錢,見血飛三錢,排風藤三錢。泡酒一斤,每次服酒五錢至一兩。(《中草藥資料》)

②治骨折.五香血藤七錢,臭草八錢,百蕊草、珍珠菜、楤木根皮各三錢,加糖及酒適量,煎湯內服,每日一劑。首劑另加廣三七一錢,土鱉蟲三只,研粉沖服。傷處另用上藥加酒適量共搗絨,按常規處理後外敷,小夾板固定,隔日換藥一次。(《中草藥資料》)

【備註】貴州地區作五香血藤入藥的,除本品外,尚有華中五味子、飯團藤及合蕊五味子等多種北五味子屬和南五味子屬植物的莖藤。

【摘錄】《*辭典》

五香血藤《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拼音名】WǔXiānɡXuèTénɡ

【別名】大血藤、紫金藤、鉆骨風、小血藤、巖枇杷、內風消、野五味子藤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味子科植物華五味子的藤莖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hisandrarubriflora(Franch.)Rehd.etWils.[S.chinensisvar.rubrifloraFranch.]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切片,曬幹。

【原形態】落葉木質藤本。幼枝紫色或褐色,有棱,老枝灰褐色,近圓柱形。葉柄長1-3cm;葉片倒卵形或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4-)6-15cm,寬(2-)3-7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明顯的腺狀鋸齒或有時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或蒼白色,網脈明顯在下面凸起。花單性,雌雄異株;花單生或2-3朵簇生,深紅色,直徑2-3cm,花被5-8,排成2-3輪;雄蕊40-60,著生於長橢圓形花托上,排成4-7列;雌蕊心皮60-100。聚合果果序軸粗壯,直徑6mm,長9-18cm,小漿果成熟時球形,紅色。種子2,腎形,種皮光滑。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2500-3400m的山地雜木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湖北、四川、雲南、西藏。

【性味】酸;性溫

【歸經】肝、肺、胃經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理氣止痛;健脾消食;斂肺生津。主跌打損傷;骨折;勞傷;風濕腰痛;關節酸痛;食積停滯;胃痛;腹脹;久咳氣短;津少口渴;月經不調;小兒遺尿;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

【各家論述】

1.《天目山藥植誌》:解毒消腫,破瘀活血。

2.《貴州草藥》:舒筋活血,驅風除濕,鎮痛,生新。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五香血藤相關圖片

五香血藤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五香草  下一个:五星蒿>>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