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東北藥植誌》
【拼音名】XiānɡChūnZǐ
【別名】椿樹子(《生生編》),椿芽樹花(《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椿花(《四川中藥誌》),春尖花(《重慶草藥》),香椿鈴(《陜西中藥誌》)。
【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的果實。秋季采收,曬幹。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椿白皮"條。
【生境分布】主產四川。
【性狀】幹燥果實,長2.5~3.5厘米。果皮開裂為5瓣,深裂至全長2/3左右,裂片披針形,先端尖,外表黑褐色,有細紋理,內表黃棕色,光滑,厚約2.5毫米,質脆。果軸呈圓錐形,頂端鈍尖,黃棕色,有5條棕褐色棱線。斷面內心松泡色黃白。種子著生於果軸及果瓣之間,5列,種子有極薄的種翅,黃白色,半透明,基部斜口狀,種仁細小不明顯。氣微弱。以完整、幹燥者為佳。
【性味】《四川中藥誌》:"性溫,味辛苦,無毒。"
【歸經】《四川中藥誌》:"入肝、肺等經。"
【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止痛。治風寒外感,心胃氣痛,風濕關節疼痛,疝氣。
①《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發汗,治心胃氣痛。"
②《四川中藥誌》:"除風寒,治冷骨風及風濕關節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研末。
【附方】
①治風寒外感:香椿子、鹿銜草。煎水服。(《四川中藥誌》)
②治胸痛:香椿子、龍骨。研末沖開水服。(《湖南藥物誌》)
③治風濕關節痛:香椿子燉豬肉或羊肉服。(《四川中藥誌》)
④治疝氣痛:香椿子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⑤治痔漏:香椿子、飴糖。蒸服。(《貴州中醫驗方》)
【摘錄】《*辭典》
香椿子《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東北藥植誌》
【拼音名】XiānɡChūnZǐ
【英文名】FruitofChineseToona
【別名】椿樹子、香椿鈴、香鈴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香椿Toonasinensis(A.Juss.)Roem.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oonasinensis(A.Juss.)Roem.[CedrelasinensisA.Juss.]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曬幹。
【原形態】香椿葉喬木,高達16m。樹皮暗褐色,成片狀剝落,小枝有時具柔毛。偶數羽狀復葉互生,長25-50cm,有特殊氣味;葉柄紅色,基部肥大;小葉8-10對,小葉柄長5-10mm;葉片長圓形至披針狀長圓形,長8-15cm,寬2-4cm,先端尖,基部偏斜,圓或闊楔形,全緣或有疏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色淡,葉脈或脈間有長束毛,花小,兩性,圓錐花序頂生;花芳香;花萼短小,5裂;花瓣5,白色,卵狀橢圓形;退化雄蕊5,與5枚發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花盤遠較子房為短。蒴果橢圓形或卵圓形,長約2.5cm,先端開裂為5瓣。種子橢圓形,一端有翅。花期5-6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常栽培於海拔2700m以下的房前屋後、村邊、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臺灣、西藏等地。
【性狀】幹燥果實,長2.5-3.5cm。果皮開裂為5瓣,深裂至全長2/3左右,裂片披針形,先端尖,外表黑褐色,有細紋理,內表黃棕色,光滑,厚約2.5mm,質脆。果軸呈圓錐形,頂端鈍尖,黃棕色,有5條棕褐色棱線。斷面內心松泡色黃白。種子著生於果軸及果瓣之間,5列,種子有極薄的種翅,黃白色,半透明,基部斜口狀,種仁細小不明顯。氣微弱。以完整、幹燥者為佳。
【性味】辛;苦;溫
【歸經】肝;肺經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止痛。主外感風寒;風濕痹痛;胃痛;疝氣痛;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研未。
【附方】①治風寒外感:香椿子、鹿銜草。煎水服。(《四川中藥誌》)②治胸痛:香椿子、龍骨。研末沖開水服。(《湖南藥物誌》)③治風濕關節痛:香椿子燉豬肉或羊肉服。(《四川中藥誌》)④治疝氣痛:香椿子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誌》)⑤治痔漏:香椿子、飴糖。蒸服。(《貴州中醫驗方》)
【各家論述】
1.《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發汗,治心胃氣痛。
2.《四川中藥誌》:除風寒,治冷骨風及風濕關節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