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XuěYào
【別名】毛花點草
【來源】蕁麻科花點草屬植物毛花點草NanocnidepilosaMigo,以全草入藥。春夏采集,洗凈泥土,鮮用或曬幹。
【性味】酸,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於燒燙傷,瘡癤,痱子。
【用法用量】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雪藥《中華本草》
【拼音名】XuěYào
【別名】波絲草、小九龍盤、毛葉冷水花、紅細草、遍地紅、透骨消、連錢草苧麻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毛花點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anocnidelobataWedd.N.pilosaMigo]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集,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0-30cm。莖叢生,多分枝,有向下彎曲的白色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托葉側生,分離;葉片扇形或三角狀卵形,長寬近相等,長1-2cm,先端鈍圓,基部寬楔形或淺心形,邊緣有粗鈍鋸齒,兩面被白色長毛,有點狀或條狀鐘乳體;基出脈3條,側出脈再作2分枝。花淡黃綠或白色,雄花成小形聚傘花序,生於枝梢葉腋,有細刺狀硬毛,花被片5,雄蕊5;雌花序聚傘狀,生於葉腋或莖梢,生於葉腋的具有短花梗,生於莖梢的無花梗,花被片4,外面突起,被細刺硬毛。瘦果卵形,光滑,有細點突起,由宿存花被片所包。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200m左右的山坡路旁、房舍附近及園圃潮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性狀】性狀鑒別幹燥全草皺縮成團。根細長,棕黃色。莖纖細,多扭曲,直徑約1mm,枯綠色或灰白色,被有白色柔毛。葉皺縮卷褶,多脫落,完整的葉三角狀卵形或扇形,枯綠色。有的可見圓球狀淡棕綠色花序。氣微,味淡。
【性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止血。主肺熱咳嗽;瘰癧;咯血;燒燙傷;癰腫;跌打損傷;蛇咬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浸菜油、麻油外搽。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