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YāJiǎoMùPí
【別名】西加皮(《陸川本草》),鴨腳皮(《嶺南草藥誌》)。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鵝掌柴的根皮及樹皮。
【原形態】
鵝掌柴,又名:鴨腳樹(《生草藥性備要》),鴨腳木(《嶺南采藥錄》),鴨母樹、鴨母爪、公母樹、傘托木、五指通、鴨掌柴。
喬木或灌木,高2~15米。掌狀復葉,小葉5~9,革質,橢圓形或長卵圓形,長7~17厘米,寬3~6厘米,幾禿凈,先端急尖,基部銳至鈍,全緣;葉柄長8~25厘米,小葉柄長約2~5厘米;托葉半圓形。花小,白色,芳香,傘形花序;萼有毛,或無毛,邊緣有5~6個細齒;花瓣5,肉質,長2~3毫米;雄蕊5;雌蕊1,子房5室,花拄短,長不達1毫米。核果球形,直徑3~4毫米。花期冬季。
本植物的根(鴨腳木根)、葉(鴨腳木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長綠闊葉林中或向陽山坡。分布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浙江、臺灣等地。產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幹燥樹皮呈長方形塊片狀,向內方微彎,長3~5.5厘米,闊2.5~3.5厘米,厚0.2~0.3厘米,外面灰暗色有不明顯的橫向皮孔,內面灰棕色而光滑。質地疏松,木栓易於脫落,有時可見內皮之塊片,橫切面強纖維性,能層層剝離。氣微香。
【化學成份】皮含酚類、氨基酸、有機酸。
【性味】
苦澀,涼。
①《生草藥性備要》:"根皮:味澀,性平。"
②《嶺南采藥錄》:"味苦。"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苦澀,涼。"
【功能主治】
發汗解表,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骨折。
①《生草藥性備要》:"根皮:治酒病,洗爛腳,敷跌打,十蒸九曬,浸酒祛風。"
②《嶺南采藥錄》:"治斑痧毒,以之煎水服。"
③《陸川本草》:"駁骨止血,消腫止痛。治風濕骨痛,跌打骨折,傷積腫痛,刀傷出血。"
④《嶺南草藥誌》:"除濕舒筋活絡,清胃腸酒濕積滯。"
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治流感發熱,咽喉腫痛,風濕骨痛,跌打瘀積腫痛。"
⑥《廣西中草藥》:"活血祛瘀,清熱。治風濕,跌打,燒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酒炒敷或熬水冼。
【附方】
①接骨方:生鴨腳木皮六兩,生犁片木葉四兩,生官榕木葉四兩,雄雞一只。共搗爛,雙酒炒熱敷患處,二十四小時去藥,再加酒炒熱熨患處。(《陸川本草》)
②治紅白痢疾:鴨腳木皮去外皮,洗凈,一蒸一曬,用四兩,水煎服。(《嶺南草藥誌》)
③治風濕骨痛:鴨腳木皮六兩,浸酒一斤。每日服兩次,每次五錢至一兩。(《廣西中草藥》)
【摘錄】《*辭典》
鴨腳木皮《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取鴨腳木的樹皮半斤,搗爛煎湯服後,再服生油一至二兩,可解木薯中毒,亦可解大茶藥中毒,解痧毒;洗漆瘡。
【拼音名】YāJiǎoMùPí
【英文名】BarkofIvyTree,BarkofCommonSchefflera,IvyTreeBark
【別名】西加皮、鴨腳皮、鴨腳木、鴨腳羅傘、九節牛、小葉鴨腳木、漢桃樹、七葉蓮、江木母、腳母樹、鴨麻瓜、鴨母有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鵝掌柴的根皮、莖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heffleraoctophylla(Lour.)Harms[AraliaoctophyllaLour.]
采收和儲藏:根、根皮全年可采。根洗凈,切片,曬幹;根皮洗凈,蒸透,切片,曬幹。
【原形態】常綠喬木或大灌木,高2-15m,胸徑可達30cm以。樹皮灰白色,枝條粗壯,平時有皺紋,幼時密生星狀短柔毛,不久毛漸脫落至稀。掌狀復葉互生,小葉6-9;葉柄細長,圓柱狀,長15-30cm,小葉柄長2-5cm;托葉半圓形。小葉革質或紙質,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9-17cm,寬3-5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稀圓形,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上面深綠,下面灰白色,幼時必被星狀短柔毛,後漸脫落;側脈7-10對,網脈不明顯。花序為傘形花序聚生成大型圓錐花序頂生,初密生星狀短柔毛,後漸脫落;萼疏被星狀短柔毛至無毛,邊緣有5-6個細齒;花瓣5,肉質,花後反曲,長2-3mm,白色,芳香;雄蕊5,長過花瓣;子房下位,5-7室,花柱合生成粗短的柱狀,長約0.5mm。漿果球形,直徑約5mm,熟時暗紫色。花期11-12月,果期翌年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常綠闊葉林中或向陽山坡。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及半陰環境,稍耐貧瘠,在陽坡亦能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
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播各在春季1-2月進行,發芽溫度為21-24℃,幼苗生長迅速,苗高5-7cm時,移植1次,次年即可定植。
田間管理一般管理夏季宜半陰,秋、冬需日曬,冬季越冬要求5℃以上溫度。
【性狀】性狀鑒別樹皮呈卷筒狀或不規則板塊狀,長30-50cm,厚2-8mm。外表面灰白色或暗灰色,粗糙,常有地衣斑,具類圓形或橫向長圓形皮孔。內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具細縱紋。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纖維性。氣微香,味苦、澀以皮薄、均勻、卷筒狀者為佳。
【化學成份】莖皮中含齊墩果酸(oleanolicacid),3α-羥基羽扇豆-20(29)-烯-23,28-二酸[3α-hydroxylup-20(29)-ene-23,28-dioicacid][1]。
【藥理作用】煎劑用平板紙片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味辛;苦;性涼
【功能主治】發汗解表;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燙傷;無名腫毒;風濕痹痛;跌打損打;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註意】《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虛寒者及孕婦忌服。”
【附方】①接骨方:生鴨腳木皮六兩,生犁片木葉四兩,生官榕木葉四兩,雄雞一只。共搗爛,雙酒炒熱敷患處,二十四小時去藥,再加酒炒熱熨患處。(《陸川本草》)②治紅白痢疾:鴨腳木皮去外皮,洗凈,一蒸一曬,用四兩,水煎服。(《嶺南草藥誌》)③治風濕骨痛:鴨腳木皮六兩,浸酒一斤。每日服兩次,每次五錢至一兩。(《廣西中草藥》)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根皮:治酒病,洗爛腳,敷跌打,十蒸九曬,浸酒祛風。
2.《嶺南采藥錄》:治斑痧毒,以之煎水服。
3.《陸川本草》:駁骨止血,消腫止痛。治風濕骨痛,跌打骨折,傷積腫痛,刀傷出血。
4.《嶺南草藥誌》:除濕舒筋活絡,清胃腸酒濕積滯。
5.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治流感發熱,咽喉腫痛,風濕骨痛,跌打瘀積腫痛。
6.《廣西中草藥》:活血祛瘀,清熱。治風濕,跌打,燒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