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ZhèShùGuǒShí
【別名】佳子(《綱目》)。
【來源】桑科植物柘樹的果實,9~10月采。
【原形態】詳"柘木"條。
【性味】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舒筋活絡。
【附方】治跌打損傷:將柘樹成熟果實,切片曬幹研粉。每次一調羹,用黃酒吞服,每日二次,連用五至六天。(性味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摘錄】《*辭典》
柘樹果實《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ZhèShùGuǒShí
【別名】佳子、山荔枝、水荔枝、野荔枝、野梅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柘樹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cluratricuspidataCarr.[Cudraniatri-cuspidata(Carr.)Bur.]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將成熟時采收,切片,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m。小枝暗綠褐色,具堅硬棘刺,刺長5-35mm。單葉互生;葉柄長0.5-2cm;托葉側生,分離;葉片近革質,卵圓形或倒卵形,長5-13cm,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3裂,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兩面均有毛,成長後下面主脈略有毛,余均光滑無毛;基出脈3條,側脈4-5對。花單性,雌雄異株;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具短梗,單個或成對著生於葉腋;雄花花被片4,長圓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絲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線狀。聚花果球形,肉質,直徑約2.5cm,橘紅色或橙黃色,表面呈微皺縮,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裏。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甘肅等地。
資源分布:生於海拔200-1500m的陽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綠和溪旁。
【性狀】性狀鑒別完整果實近球形,直徑約2.5cm,鮮品肉質,橙黃色。幹品多為對開節片,呈皺縮的半球形,全體橘黃色或棕紅色,果皮內層著生多數瘦果,瘦果被幹縮的肉質花被包裹,長約0.5cm,內含種子1枚,棕黑色。氣微,味微甘。
【性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舒筋活絡。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