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榆耳功效和作用

【出處】1.《新修本草》雲:“楮耳,人常食;槐耳,用療痔;榆、柳、桑耳;上為五耳。”2.《綱目》曰:“榆耳,八月采之。”3.又引《淮南萬畢術》雲:“八月榆檽,以美酒漬曝。”所述榆耳、榆檽即指本種。

【拼音名】Yúěr

【別名】榆檽、榆磨、射脈菌

【來源】

藥材基源:為革菌科真菌粘韌革菌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oeostereumincarnatumS.Ito.etImai

【原形態】子實體初時平伏或呈球形,展開後呈腎形、耳狀或扇形。無柄,常疊生在一起,新鮮時膠質,幹後硬而脆,徑可達15(30)cm,厚3cm。邊緣內卷,有時波狀;菌蓋表面被覆一層濃密的絨毛,厚約1mm,汙白色、乳白色、杏黃色至橘紅色,邊緣絨毛短而稀,顏色淺,幹後表面呈灰白色至淺黃色。下面(子實層面)乳白色至淺橘紅色,有小疣;小疣呈放射狀排列,徑(1-3)mm×1mm。菌肉厚,淺橘紅色,膠質。囊狀體圓柱狀或中部腹鼓狀,(100-130)μm×(5-7-10)μm。孢子橢圓形至臘腸形,光滑,無色,(2.5-3)μm×(6-6.5)μm。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榆及春榆的枯死樹幹或伐樁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子實體無柄。菌蓋腎形、耳狀或扇形,直徑可達15cm,厚約3cm,表面被覆松軟而厚的絨毛層,灰白色中淺黃色,有的有環紋,邊緣花瓣狀,常反卷,下表面的子實層近淺赤褐色或琥珀褐色,具輻射狀棱脈,其上有多數小疣。質堅硬。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子實體中含幹朽菌酸(merulinicacid)A、B、C,α-甜沒藥萜醇(α-bisabolol)。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止痢。主紅白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或煎湯;或用此湯合面烙餅;亦可研末。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榆耳相關圖片

榆耳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榆白皮  下一个:榆花>>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