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HERBAMOSLAE
【別名】香茹、香草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chinensisMaxim.的幹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果實成熟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幹。
【性狀】本品長30~50cm,基部紫紅色,上部黃綠色或淡黃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莖方柱形;直徑1~2mm,節明顯,節間長4~7cm;質脆,易折斷。葉對生,多皺縮或脫落,葉片展平後呈長卵形或披針形,暗綠色或黃綠色,邊緣有疏鋸齒。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苞片寬卵形,脫落或殘存;花萼宿存,鐘狀,淡紫紅色或灰綠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堅果4,近圓球形,具網紋,網間隙下凹呈淺凹狀。氣清香而濃,味微辛而涼。
【鑒別】本品葉的表面觀:上、下表皮均有毛茸;氣孔直軸式;葉肉細胞黃綠色,有的含黃色油滴,並可見細小草酸鈣方晶。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2~8細胞,常有一個細胞縊縮,或下部細胞較大,頂端細胞驟細似針刺狀,壁有疣狀突起或細條狀紋理;另一種為單細胞,較短。腺鱗頭部6、8或10細胞,柄單細胞,極短;偶有頭部1~2細胞、柄1(~2)細胞的小腺毛。
【炮制】除去殘根及雜質,切段。
【性味】辛,微溫。
【歸經】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發汗解表,和中利濕。用於暑濕感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腹痛吐瀉,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3~9g。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
【備註】
(1)香薷發散風寒,有發汗解表作用,但多用於夏季貪涼,感冒風寒所引起的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癥,往往與藿香、佩蘭等配合應用。香薷有祛除暑濕的作用,故適用於暑季恣食生冷、濕阻脾胃所引起的嘔吐、泄瀉,可配合扁豆、黃連、厚樸等同用。香薷利小便、消水腫,可單獨應用,也可配白朮同用以健脾利水。
(2)香薷既能發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濕,故在暑天因乘涼飲所引起的怕冷發熱無汗及嘔吐腹瀉等癥,是一味常用的藥品。本品雖能祛暑,但性溫辛散,多適用於陰暑病癥,前人說:「夏用之用香薷,猶冬月之用麻黃。」故在臨床用於祛暑解表時必須具備怕冷及無汗的癥候。如屬暑濕兼有熱象的,可配黃連同用。至於暑熱引起的大汗、大熱、煩渴等癥,就不是本品的適應範圍了。
【摘錄】《中國藥典》
香薷《*辭典》
【出處】《別錄》
【拼音名】XiānɡRú
【別名】香菜(《本草經集註》),香菜(《千金方》),香戎(《食療本草》),香茸(《本草圖經》),紫花香菜(《履巉巖本草》),蜜蜂草(《綱目》)。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帶花全草。夏、秋季采收,當果實成熟時割取地上部分,曬幹或陰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莖直立,通常呈棕紅色,二歧分枝或單一,均四棱形,密被灰白色卷曲柔毛。葉對生,廣披針形至披針形,長2.3~3.5厘米,寬3~5毫米,先端銳尖或鈍尖,基部廣楔形,邊緣具疏鋸齒,偶近全緣,上面深綠色,密被白色長柔毛,下面淡綠色,密布腺點,沿主脈疏被柔毛。輪傘花序密聚成穗狀,頂生和腋生;苞片闊倒卵形,綠色,先端驟尖,基部漸狹,全緣,兩面均具長柔毛及腺點,邊緣具長緣毛,具5條明顯的縱脈;花萼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具長柔毛及腺點,每裂片具1條中脈;花冠唇形,淡紅紫色,上唇2裂,下唇3裂,中裂片矩形,兩側裂片略呈三角形;雄蕊4,花藥黃色,花絲著生於花冠筒中部以上;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線狀,柱頭2歧。小堅果4,近卵圓形,棕色,藏於宿存萼內。花期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於山野。分布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陜西、甘肅等地。
【性狀】
幹燥全草,全體被有白色茸毛。莖挺立或稍呈波狀彎曲,長約30~50厘米,直徑約1~3毫米;近根部為圓柱形,上部方形,節明顯,淡紫色或黃綠色;質脆,易折斷。葉對生,皺縮破碎或巳脫落;潤濕展平後,完整的葉片呈披針形或長卵形,長2.5~3.5厘米,寬3~5毫米,邊緣有疏鋸齒,暗綠色或灰綠色。莖頂帶有穗狀花序,呈淡黃色或淡紫色,宿存的花萼鐘狀,苞片脫落或殘存。有濃烈香氣,味辛,微麻舌。以質嫩、莖淡紫色、葉綠色、花穗多、香氣濃烈者為佳。
主產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以江西產量大,品質佳,商品習稱"江香薷"。
【化學成份】海州香薷含揮發油,密花香薷含有揮發油0.3%,其中主成分為香薷二醇。還含甾醇、酚性物質和黃酮甙等。
【炮制】
揀去雜質,用水噴潤後,除去殘根,切段,曬幹即得。
《雷公炮炙論》:"凡采得(香薷),去根留葉,細銼,暴幹,勿令犯火。"
【性味】
辛,微溫。
①《別錄》:"味辛,微溫。"
②孟詵:"溫。"
③《滇南本草》:"性溫,味苦辛。"
④《本草匯言》:"味辛甘,性溫,無毒。"
【歸經】
入肺、胃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胃二經。"
②《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太陰,手少陰經。"
③《本草經解》:"入足少陽膽經,手太陰肺經,手陽陰大腸經。"
【功能主治】
發汗解暑,行水散濕,溫胃調中。治夏月感寒飲冷,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胸痞腹痛,嘔吐腹瀉,水腫,腳氣。
①《別錄》:"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②孟詵:"去熱風,卒轉筋,可煮汁頓服。又幹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③《日華子本草》:"下氣,除煩熱,療嘔逆冷氣。"
④《履巉巖本草》:"截四時傷寒."
⑤《本草衍義補遺》:"治傷暑,利小便。"
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頭疼,暑瀉肚腸疼痛,暑熱咳嗽,發汗,溫胃,和中。"
⑦汪穎《食物本草》:"夏月煮飲代茶,可無熱病,調中溫胃;含汁漱口,去臭氣。"
⑧《綱目》:"主腳氣寒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研末。
【註意】
表虛者忌服。
①《本草從新》:"無表邪者戒之。
②《得配本草》:"火盛氣虛,陰虛有熱者禁用。"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
【附方】
①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滯,內感風冷,外受寒邪,憎寒壯熱,身體疼痛,肢節倦怠,霍亂嘔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時傷寒頭痛:香薷(去土)二兩,甘草(炙)半兩,白扁豆(炒)、厚樸(去皮,姜汁炒)、茯神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入鹽點服。(《局方》香薷湯)
②治霍亂吐利,四肢煩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兩,蓼子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聖濟總錄》香薷湯)
③治霍亂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樸六兩(炙),生姜十兩。上四味切,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須溫。(《救急方》香薷湯)
④治暴水風水氣,水腫,或瘡中水,通身皆腫:幹香薷一斤,白術七兩。上二味搗術下篩;濃煮香薷取汁,和術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極良。夏取花、葉合用亦佳。忌青魚、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僧深集方》香薷術丸)
⑤治舌上忽出血如鉆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肘後方》)
⑥傷暑(暑天臥濕當風,或生冷不節,頭痛發熱,轉筋,幹嘔,四肢發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樸(姜汁炙過)、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銼散。每服五錢,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後服下。連進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飲"。方中的扁豆,可用黃連(姜汁炒)代替。
⑦水腫:香薷五十斤,銼入鍋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濃煎,濃到可以捏丸時,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藥量可以逐日加一點以小便能暢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葉一斤,水一鬥,熬爛,去渣,再熬成膏,加白術末七兩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湯送下。此方名"深師薷術丸"。
⑧心煩脅痛。用香薷搗搗汁一、二升服。
⑨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沖服一錢。
【各家論述】
①《本草衍義補遺》:"香薷有徹上徹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則清化行而熱自下。又大葉香薷治傷暑,利小便。濃煎汁成膏,為丸服之,以治水脹病效。《本草》言治霍亂不可缺也。"
②《綱目》:"世醫治暑病,以香蒲飲為首藥,然暑有乘涼飲冷,致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藥,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若飲食不節,勞役作喪之人傷暑,大熱大渴,汗泄如雨,煩躁喘促,或瀉或吐者,乃勞倦內傷之證,必用東垣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之類,以瀉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藥,是重虛其表而又濟之以熱矣。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傷元氣,不拘有病無病,概用代茶,謂能辟暑,真癡人說夢也。且其性溫,不可熱飲,反致吐逆,飲者惟宜冷服,則無拒格之患。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③《本草經疏》:"香薷,辛散溫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氣,霍亂腹痛,吐下轉筋,多由暑月過食生冷,外邪與內傷相並而作,辛溫通氣,則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散水腫者,除濕利水之功也。"
④《本草匯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藥。傷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亂用之,即定煩躁;水腫用之,即行小便。其辛溫利水,有徹上徹下之效;甘溫和脾,有拔濁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則清氣化行而蘊熱自下;脾得之則濁氣不幹而水道流行也。"
⑤《本經逢源》:"香薷,先升後降,故熱服能發散暑邪,冷飲則解熱利小便,治水甚捷。"
⑥《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溫發散,能泄宿水,夏熱氣閉無汗,渴飲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氣。又曰,香薷辛溫氣升,熱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黃連、黃芩則不吐。"
⑦《本草正義》:"香薷氣味清冽,質又輕揚,上之能開泄腠理,宣肺氣,達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達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導在裏之水。《別錄》主霍亂腹痛吐下者,是夏月形寒飲冷傷其中陽,以致大氣繚亂,上吐下泄,腹痛如絞。香薷能通陽氣,所以可治,然此特寒霍亂之輕者耳,如果肢厥脈伏,目陷面青,唇舌淡自如紙,則是真寒直中之陰癥,非大劑姜、附、連、萸,不能挽救於什一者,亦非香薷輕清所能勝任。散水腫者,水溢於膚表,本宜發表以開鬼門,且肺氣開泄,清肅之令順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暢,水腫自消。香薷達表通陽,又能利水,故治腫甚捷,此與麻黃解表亦能消腫之理無二。《別錄》用一散字,則所以退腫之由,重在散表,不重在利導,其旨更顯。昔人每謂此物為治暑要藥者,亦指暑月受涼,外寒閉其內熱,有發熱惡寒頭痛等證,則香薷通陽解表,是其專職,而又能導水利濕,更與暑月濕熱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非謂暑天百病,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
【備註】各地民間所用的香稿尚有以下幾種:①四川、陜西、山東等地以同屬植物香薷的幹燥全草,作香薷使用。藥材形狀與上述品種相似,惟完整的葉較大,呈卵狀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長3.5~10厘米,寬1.5~3厘米;穗狀花序,花明顯地偏向一側。在四川稱此為"德昌香薷"或"土香薷"。《本草衍義》所述香薷,即為本種,但目前在藥材商品中很少使用。參見"半邊蘇"條。②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以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作香薷使用。參見"石香葇"條。③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有以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作香薷使用者。參見"土香薷"條。④新疆地區使用的香薷,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的全草。參見"萼果香薷"條。⑤西藏地區尚有以密花香蒲及其變種的全草入藥,又稱"密香薷"。
【摘錄】《*辭典》
香薷《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
1.《四聲本草》:香薷,今新定、新安有石上者,彼人名石香ROU,細而辛,更絕佳。
2.《本草衍義》:香薷生山野,荊、湖南北三川皆有,兩京作圃種,暑月亦作蔬菜,治霍亂不可闕也,用之無不效。葉如茵陳,花茸紫,在一邊成穗。凡四、五十房為一穗,如荊芥穗,別是一種香,余如《經》。
3.《綱目》:香薷有野生,有家蒔,中州人三月種之,呼為香菜,以充蔬品。丹溪朱氏,惟取大葉者
【拼音名】XiānɡRú
【英文名】ChineseMoslaHerb,HerbofHaichowElsholtzia
【別名】香菜;香茅;香絨;石香茅;石香薷;香茸;紫花香茅、蜜蜂草、香薷、細葉香薷、小香薷、小葉香薷、香草、滿山香、青香薷、香茹草、土香薷、土香草、石艾、七星劍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江香薷或華薺苧的帶根全草或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oslachinensisMaxim.cv.Jiangxi-angr2.MoslachinensisMaxim.[Orrthodonchinensis(Maxim.)Kudo]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莖葉茂盛、花初開時采割,陰幹或曬幹,捆成小把。
【原形態】
直立草本,莖高55-65cm。基部分枝較長,向上分枝漸短。莖四棱形,基部類圓形,中上部莖具細淺縱槽數條,四棱上疏生長柔毛,柄內為鄭曲柔毛。葉對生;葉柄長0.7-1cm,被小纖毛;葉片披針形,長3-6cm,寬0.6-1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邊緣具5-9個銳淺鋸齒,側脈明顯,上面黃綠色,被短柔毛,間有長綿毛,下面較淡,主脈上為長柔毛,余為短柔毛,兩面均具凹陷腺點。總狀花序密集成穗狀,長2-3.5cm,苞片覆瓦狀排列,倒卵圓形或圓卵形,長5-6mm,寬4-4.5mm,先端短尾尖,全緣,上面上半部被疏柔毛,下部近無毛;下面密被白色長柔毛,半部密生凹陷腺點,邊緣具長睫毛,脈7-9條,自基部掌狀生出。花梗長1-1.5mm,被短柔毛。化萼鐘形,長4mm,寬2-2.5mm,外被白色柔毛及凹陷腺點,內面在喉部以上被白色綿毛,下部無毛,萼齒5,鉆形或披針形,近相等,約為全長的2/3,果時基部膨大;花冠淡紫色,或少有白色,長0.6-0.8cm,伸出苞片,外被微柔毛,內面在下唇之下方冠筒上簇生長柔毛,冠筒基部具一圈長毛環,余部脈上具疏短毛茸,下唇中裂片邊緣具不規則圓或尖鋸齒,先端凹入;雄蕊、雌蕊內蒙,退化雄蕊2,發育,二藥室近相等,花絲極短,無毛,著生於花冠筒內;柱頭2裂,反卷;花盤前方指狀膨大。小堅果扁圓球形,直徑0.9-1.4mm,表面具疏網紋,網眼內平坦,具疣狀突起。花期6月,果期7月。
與江香薷極相似,但葉呈線狀披針形,長1.8-2.6cm,寬0.3-0.4cm,邊緣具疏鋸齒3-4個,苞片多為5條脈,冠筒內基,部具2-3行乳突狀或短棒狀毛茸,退化雄蕊多不發育,2藥室,一大一小。小堅果具深穴狀或針眼狀雕紋,穴窩內具腺點。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野生於草坡或林下,海拔至1400m。
資源分布:栽培於江西分宜、新余等地。
分布於華東、中南、臺灣、貴州。
【栽培】
生物學特性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一般土地都可以栽培,粘土生長較差,堿土不宜栽培,怕旱,不宜重茬。
栽培技術種子繁殖。谷雨前在壟上條播,開溝深約3cm,均勻播腫,覆土1.5cm,輕行鎮壓,每1hm2播種量17.5-22.5kg,2星期左右出苗。苗高3-6cm,按株距3-6cm留苗。6月可追肥1次,用稀釋的糞尿或化肥,施後澆水。
【性狀】
懷狀鑒別全體長14-30cm,宇航局被白以短茸毛。莖多分枝,四方柱形,近基部圓形,直徑0.5-5mm;表面黃棕以,近基部常呈棕紅色,節明顯,節間長2-5cm;質脆,易折斷,斷面淡黃色,葉對生,多脫落,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狹長披針形,長0.7-2.5cm,寬約4mm,邊緣有疏鋸齒,黃綠色或暗綠以;質脆,易碎。花輪密集成頭狀;苞片被白色柔毛;花萼鐘狀,先端5裂;花冠皺縮或脫落。小是對果4,包於宿萼內,香氣濃,味辛涼。
栽培品全體長35-60cm,疏被較長的茸毛;莖較粗,節間長4-7cm。
以枝嫩、穗多、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華藹苧粉末特征:淡棕綠色。①非腺毛1-6細胞,平直,彎曲或頂端彎成鉤狀,直徑11-34μm,長約至512μm,有的基部細胞膨大至70μm,壁稍厚,表面有細密疣狀突起。②腺鱗頭部8細胞,直徑59-86μm,柄單細胞,極短。③小腺毛頭部圓形或長圓形,1-2(-4)細胞,直徑16-33μm;柄1-2細胞,甚短。④葉表皮細胞垂周壁稍彎曲,連珠狀增厚,表達式面有細條紋;氣孔直軸式。⑤葉肉細胞含細小草酸下方晶,直徑1.5-6μm。此外有萼片表皮細胞、花粉粒、莖表皮、柱鞘纖維及導管等。
【化學成份】
1.江香薷全草含揮發油0.10%,內含香荊芥酚(carvactol)10.15%,(α-trans-bergamotene)10.90%,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10。93%,百裏香酚(thymol)9.82%,葎草烯(humulene)11.83%,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12.64%,4-松油烯醇(terpinene-4-ol)7.19%,γ-松油烯(γ-ter-pinene)4.35%,對聚傘花素(p-cymene)4.06%,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3.59%,β-蒎烯(β-pinene)3.09%,樟烯(camphene)2.62%,α-蒎烯(α-pinene)2.29%[1,2]。
2.石香薷全草含揮發油2%,內含香荊芥酚71.64%,對聚傘花素10.10%,對異丙基苯p-isopropylbenzylalcohol)5.28%,α-松油烯(α-terpinene)1.23%百裏香酚1.40%,葎草烯1.36%,β-金合歡烯(β-farnesene)0.25%,檸檬烯(limonene)0.15%[1]。
3.香薷同屬植物香薷全草含揮發油0.2%-1%,鮮莖葉含揮發油0.26%-0.59%,幹莖葉含0.8%-2%,油中主含香薷酮(elsholtzione)約85%,苯乙酮(acetophenone)約1%[3。4]。還含6-甲基三十三烷(6-methyl-tritriacontane),13-環已基二十六烷(13-cyclohexylhexacosa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3-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3-β-D-glucoside),棕櫚酸(palmiticacid),亞油酸(linoleicacid),亞麻酸(linolenicacid),熊果酸(urso-licacid)),5-羥基-6,7-二甲氧基黃酮(5-hydroxy-6,7-dimetho-xyflavone),5-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5-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5,7-二羥基-4-甲氧基雙氫黃酮(5-hydroxy-7,4-dimethoxyflavanone),5-羥基-6-甲氧基雙氫黃酮-7-O-α-D-吡喃半乳糖甙(5-hydroxy-6-methoxyflavanone-7-α-D-galactopyranosi-de),刺槐素-7-O-β-D-葡萄糖(acacetin-7-O-β-D-glucoside)[5]。
【藥理作用】
揮發油具有廣譜抗菌和殺菌作用,並有直接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
1.抗病毒作用:海州香薷水煎劑1:20濃度時對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
2.抑菌作用:本品揮發油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用平板打孔法測定時,濃度在1:200-1:1000的抑菌圈直徑均為9mm。其水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用平板打孔法測定,當濃度為1:1.25時抑菌圈的直徑為15mm,濃度為1:1.25-1:0.16時抑菌圈直徑均為9mm。石香薷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傷寒桿菌等有較強抑制作用。
3.對離體腸平滑肌的作用:香薷揮發油對小鼠、大鼠、豚鼠和家兔的離體回腸自發性收縮活性皆有較強的直接抑制作用,但對不同種屬的動物的敏感性不同,相比之下,對豚鼠和家兔回腸的抑制作用較強,半數有效量分別為3.6和7.6μg/ml,而對大鼠和小鼠的作用稍弱,半數有效量為14.2和35.1μg/ml。對豚鼠回腸因雞蛋清所引起的過敏性收縮和氯化鋇所致的過敏性收縮均有對抗作用。
【鑒別】理化鑒別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100g,置揮發油測定器中蒸餾,取揮發油一定時,用乙醚制成10%溶液,作供試液。①取供試液與對照品香荊芥酚和廲香酚溶液,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0.5%CMC薄層板上,以二氯甲烷展形,噴以5%香草醛濃硫酸溶液,於100℃烘5min,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②取供試液與對照品石竹烯和松油烯,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0.5%CMC薄層板上,以已烷展開,按(1)項方法顯色,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益上顯相同的色斑。③取供試液與對聚傘花素對照品溶液,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F254-0.5%CMC薄層板上,以已烷展開,置紫色光燈(254nm)下觀察,供試液色譜在與對聯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熒光色斑。
【炮制】揀去雜質,用水噴潤後,除去殘根,切段,曬幹即得。《雷公炮炙論》:凡采得(香薷),去根留葉,細銼,暴幹,勿令犯火。
【性味】味辛;性微溫
【歸經】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發汗解暑,和中結濕,行水消腫。主夏月外感風寒;內傷於濕;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脘腹疼痛;嘔吐腹瀉;小便不利;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或煎湯含漱。外用:適量,搗敷。
【註意】
表虛者忌服。
1.《本草從新》:無表邪者戒之。
2.《得配本草》:火盛氣虛,陰虛有熱者禁用。
【附方】①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滯,內感風冷,外受寒邪,憎寒壯熱,身體疼痛,肢節倦怠,霍亂嘔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時傷寒頭痛:香薷(去土)二兩,甘草(炙)半兩,白扁豆(炒)、厚樸(去皮,姜汁炒)、茯神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入鹽點服。(《局方》香薷湯)②治霍亂吐利,四肢煩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兩,蓼子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聖濟總錄》香薷湯)③治霍亂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樸六兩(炙),生姜十兩。上四味切,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須溫。(《救急方》香薷湯)④治暴水風水氣,水腫,或瘡中水,通身皆腫:幹香薷一斤,白術七兩。上二味搗術下篩,濃煮香薷取汁,和術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極良。夏取花、葉合用亦佳。忌青魚、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僧深集方》香薷術丸)⑤治舌上忽出血如鉆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肘後方》)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補遺》:香薷有徹上徹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則清化行而熱自下。又大葉香薷治傷暑,利小便。濃煎汁成膏,為丸服之,以治水脹病效。《本草》言治霍亂不可缺也。
2.《綱目》: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然暑有乘涼飲冷,致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藥,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若飲食不節,勞役作喪之人傷暑,大熱大渴,汗泄如雨,煩躁喘促,或瀉或吐者,乃勞倦內傷之證,必用東垣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之類,以瀉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藥,是重虛其表而又濟之以熱矣。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傷元氣,不拘有病無病,概用代茶,謂能辟暑,真癡人說夢也。且其性溫,不可熱飲,反致吐逆,飲者惟宜冷服,則無拒格之患。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
3.《本草經疏》:香薷,辛散溫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氣,霍亂腹痛,吐下轉筋,多由暑月過食生冷,外邪與內傷相並而作,辛溫通氣,則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散水腫者,除濕利水之功也。
4.《本草匯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藥。傷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亂用之,即定煩躁;水腫用之,即行小便。其辛溫利水,有徹上徹下之效;甘溫和脾,有拔濁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則清氣化行而蘊熱自下;脾得之則濁氣不幹而水道流行也。
5.《本經逢源》:香薷,先升後降,故熱服能發散暑邪,冷飲則解熱利小便,治水甚捷。
6.《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溫發散,能泄宿水,夏熱氣閉無汗,渴飲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氣。又曰,香薷辛溫氣升,熱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黃連、黃芩則不吐。
7.《本草正義》:香薷氣味清冽,質又輕揚,上之能開泄腠理,宣肺氣,達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達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導在裏之水。《別錄》主霍亂腹痛吐下者,是夏月形寒飲冷傷其中陽,以致大氣繚亂,上吐下泄,腹痛如絞。香薷能通陽氣,所以可治,然此特寒霍亂之輕者耳,如果肢厥脈伏,目陷面青,唇舌淡白如紙,則是真寒直中之陰癥,非大劑姜、附、連、萸,不能挽救於什一者,亦非香薷輕清所能勝任。散水腫者,水溢於膚表,本宜發表以開鬼門,且肺氣開泄,清肅之令順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暢,水腫自消。香薷達表通陽,又能利水,故治腫甚捷,此與麻黃解表亦能消腫之理無二。《別錄》用一散字,則所以退腫之由,重在散表,不重在利導,其旨更顯。昔人每謂此物為治暑要藥者,亦指暑月受涼,外寒閉其內熱,有發熱惡寒頭痛等證,則香薷通陽解表,是其專職,而又能導水利濕,更與暑月濕熱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非謂暑天百病,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
8.《別錄》: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9.孟詵:去熱風,卒轉筋,可煮汁頓服。又幹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10.《日華子本草》:下氣,除煩熱,療嘔逆冷氣。
11.《履CHAN巖本草》:截四時傷寒。
12.《本草衍義補遺》:治傷暑,利小便。
13.《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頭疼,暑瀉肚腸疼痛,暑熱咳嗽,發汗,溫胃,和中。
14.汪穎《食物本草》:夏月煮飲代茶,可無熱病,調中溫胃;含汁漱口,去臭氣。
15.《綱目》:主腳氣寒熱。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