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大麥稭功效和作用

【出處】《綱目》

【拼音名】DàMàiJiē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大麥成熟後枯黃的莖稈。

【藥理作用】大麥稭中,含有多糖成分,初步動物試驗,具有抗癌作用。

【性味】味甘苦,性溫,無毒。

【歸經】入脾、肺二經。

【功能主治】消腫,利濕,理氣。(性味以下出《本草再新》)

【附方】治小便不通:陳大麥稭,煎濃汁頻服。(《簡便單方》)

【臨床應用】治療心絞痛:將大麥根須制威片劑內服,一般每次100~200毫克(2~4片),少數用300毫克,每日3次。治療31例心絞痛,22例癥狀明顯緩解,發作次數減少,運動耐量增加,硝基甘油片用量減少,氣促、心悸癥狀減輕。癥狀緩解大多在服藥2周,服用3000~6000毫克即顯效果。復查心電圖者12例,6例心肌損害改善,運動試驗轉陰,6例無變化。又用於血脂過高癥,9例血清膽甾醇過高癥,治療前的平均值為308.4毫克%,治療後均見下降,下降值為39~124毫克%,下降百分比為17~40.7%,超過25%者5例,小於25%者4例,平均下降27.6%;19例血清甘油三脂過高癥,治療前平均值為327.2毫克%,治療後17例均有較明顯的下降,下降絕對值為24~270毫克%,下降百分比為13.7~54.7%,下降超過25%者14例,全組平均下降40%。

【摘錄】《*辭典》

大麥稭《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DàMàiJiē

【英文名】BarleyStraw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大麥成熟後的莖稈。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ordeumvulgareL.

采收和儲藏:果實成熟後采割,除去果實,取莖稈曬幹。

【原形態】大麥越年生草本。稈粗壯,光滑無毛,直立,高50-100cm。葉鞘松馳抱莖;兩側有較大的葉耳;葉舌膜質,長1-2mm;葉片扁平,長9-20cm,寬6-20mm。穗狀花序長3-8cm(芒除外),徑約1.5cm小穗稠密,每節著生3枚發育的小穗,小穗通常無柄,長1-1.5cm(除芒外);穎線狀披針形,微具短柔毛,先端延伸成8-14mm的芒;外稃背部無毛,有5脈,頂端延伸成芳,芒長8-15cm,邊棱具細刺,內稃與外稃等長。穎果腹面有縱溝或內陷,先端有短柔毛,成熟時與外稃粘著,不易分離,但某些栽培品種容易分離。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我國各地普遍栽培。我國各地普遍栽培。

【藥理作用】大麥稭中,含有多糖成分,初步動物試驗,具有抗癌作用。

【性味】甘苦;溫

【歸經】脾;肺經

【功能主治】利濕消腫;理氣。主小便不通;心胃氣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大麥稭相關圖片

大麥稭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大麥  下一个:大麥苗>>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