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擡遺》
【拼音名】DìYánɡMéi
【來源】為燈芯草科植物地楊梅的全草或果實。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小塊根。葉叢生;細長而尖,邊緣有白色長毛;葉鞘閉合包於莖上。花軸自葉叢抽出,高約20厘米,密生小花,排列成頭狀的穗狀花序;花赤褐色帶黑,花被6片,廣披針形,先端尖;雄蕊6枚;子房1室。蒴果開裂,具種子3粒。花果期春、夏。
【生境分布】生長於平地、山坡或草原。分布我國東北等地。
【化學成份】本屬多種植物含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灰分中含矽、鐵、錳較多。種子的脂肪油中含亞油酸28~48%,亞麻酸0~0.6%。
【性味】《本草拾遺》:"味辛,平,無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遺》:"主赤白痢,取莖、子煎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
【備註】此外,尚有多花地楊梅,其花序傘狀,由多個頭狀小花序構成。生於山坡、林下或原野。分布我國東部、西南及東北等地。它的全草或果實亦同等入藥。
【摘錄】《*辭典》
地楊梅《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DìYánɡMéi
【英文名】HerborfruitofFloweryWoodrush
【來源】
藥材基源:為燈芯草科植物地楊梅和多花地楊梅的全草或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uzulacapitata(Miq.)Miq.exKom.[L.campestris(L.)DC.var.capitataMiq.]2.Luzulamultiflora(Retz.)Lej.[JuncusmultifloraRetz.;L.campestris(L.)DC.var.multiflora(Retz.)C.B.Clarke].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割全草,剪取果實,分別曬幹。
【原形態】
1.莖叢生,地下有小塊根。葉鞘閉合;葉線形,長7-15cm,寬2-6mm,邊緣具緣毛。花序自葉叢中抽出,排成1個頭狀花序;花被片6,白綠色至赤褐色,長2.5-3mm;雄蕊6,長約為花被片的2/3,花藥狹長橢圓形,花絲較短。蒴果淡綠色至淡褐色,長約等於花被片。種子3顆,暗褐色;種阜淡黃色,長約為種子1/2。花、果期4-6月。
2.多花地楊梅多年生草本,高12-50cm。葉鞘閉合;葉線形,長5-10cm,寬約4mm。花序常由5-12個小頭狀花序集生成聚傘花序;小頭狀花序梗長短不等,多花;先出葉寬卵形,邊緣有小齒和緣毛;花被片黃褐色或黑褐色,長2.5-3mm;雄蕊6,花藥長約為花絲2倍;柱頭刷狀而旋卷。蒴果近卵形,淡綠色到淡褐色,長約等於花被片。種子卵形,長1.5mm,暗褐色;種阜淡黃色,長約為種子的1/2-1/3。花、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2.多花地楊梅生於山坡草叢、路旁潮濕處。
資源分布:1.2.多花地楊梅分布於我國南、北各地普遍分布。
【栽培】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氣候,耐嚴寒。對土壤條件要求嚴,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宜選擇肥沃、疏松的坡地或林下地栽培。栽培技術用種子每殖,直播法。夏季采收成熟種子,曬幹貯藏待播。翌年春季,按行距20cm開淺溝條播,上覆細土1-2cm。田間管理播後註意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後定期清除雜草、松土;生長期施肥1-2次。
【性味】辛;平
【歸經】胃;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止痢。主赤白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
【各家論述】《本草拾遺》:主赤白痢,取莖、子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