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馬肉功效和作用

【出處】《別錄》

【拼音名】MǎRòu

【來源】為馬科動物馬的肉。

【原形態】

馬(《詩經》)

體長約1.5~2.5米,高約1~1.5米。毛色隨種類而不同。頭、面狹長,耳直立能動.前額闊,上披長毛如發.頸部長,有鬃毛,自頭後沿頸背向下披垂。軀幹部長,胸部比腹部寬大。四肢細長,下部有距毛,前肢腕骨上方和後肢跗骨下方,有一部分無毛而有堅固的灰白色胼胝體,俗稱"夜眼"。足趾僅第3趾發達,成末端卵圓形的實性蹄;第2,第4趾均退化。尾自基部末端,具總狀長毛,形如塵拂。

【性味】

甘酸,寒。

①《別錄》:"味辛苦,冷。"

②《日用本草》:"味酸辛,冷。"

③《本經逢原》:"辛,溫。"

④《醫林纂要》:"甘酸,寒。"

【功能主治】

①《別錄》:"主除熱下氣,長筋,強腰脊。脯療寒熱痿痹。"

②《食療本草》:"主腸中熱。"

【註意】

①《千金·食治》:"下利者,食馬肉必加劇。"

②《食療本草》:"患瘡人切不得食,加增難瘥。"

③《日華子本草》:"馬肉忌蒼耳、生姜。"

【附方】

①治豌豆瘡:馬肉煮爛,汁洗,幹脯亦得。(《兵部手集方》)

②治頭店白禿:馬肉煮汁洗。(《聖惠方》)

【摘錄】《*辭典》

馬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名醫別錄》《綱目》:食馬中毒者,飲蘆菔汁、食杏仁可解。

【拼音名】MǎRòu

【英文名】MeatofEquine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科動物馬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quuscaballusorientalisNoack

采收和儲藏:宰殺後剝去皮,除去內臟,取肉鮮用。

【原形態】馬,體格高大,骨骼肌發達,四肢強頸有力。體高1.27-1.60m,體重225-773kg。雌雄差異很大。馬頭面部狹長,耳小而尖,直立。鼻寬,眼大。從頭頂起沿頸背至肩胛,具有長毛即鬃毛。兩耳間垂向額部的長毛稱門鬃。身體余部皆被短而均勻的毛,毛部也有長的鬃毛。我國馬的品種較多,有蒙古、河曲、伊犁、三河、黑河等種,因品種不同,身體大小、毛色也有差異主要毛色有青毛、花毛、黑毛、栗毛等。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馬屬草原動物,善奔馳,草食。

資源分布:全國各地均有飼養。

【性味】味甘;酸;辛;性微寒

【歸經】肝;脾經

【功能主治】強筋壯骨;除熱。主寒熱痿痹;筋骨無力,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適量。外用:煮汁洗;或研末調敷。

【註意】1.《雷公炮炙論》:“馬自死,肉不可食。五月勿食,傷神。”2.《千金·食治》:“下利者,食馬肉必加劇。”“諸食馬肉心煩悶者,飲以美酒則解,白酒則劇。”3.《食療本草》:“不與倉米同食,必卒得惡,十有九死,不與姜同食,生氣嗽。其肉多著浸洗,方煮得爛熟,兼去血盡,始可煮炙,肥者亦然,不爾毒不出。”“患瘡人切不得食,加增難瘥。”4.《本草拾遺》:“婦人懷妊不得食馬。”5.《日華子》:“此肉只堪煮,余食難消。不可多食。忌蒼耳、生姜。”6.《飲食須知》:“妊婦食之,令子過月難產。乳婦食之,令子疳瘦。食馬肉毒發而心悶者,飲蘆根汁,或嚼杏仁或煎甘草湯解之。”7.《醫林纂要·藥性》:“動風發毒。”

【附方】1.治豌豆瘡:馬肉煮爛,汁洗,幹脯亦得。(《兵部手集方》)2.治頭瘡白禿:馬肉煮汁洗。(《聖惠方》)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馬肉相關圖片

馬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馬鵲樹  下一个:馬乳>>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