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觀音莧功效和作用

【出處】《重慶草藥》

【拼音名】GuānYīnXiàn

【別名】木耳菜、血皮菜(《植物名實圖考》),水三七(《昆明藥植調查報告》),血匹菜、紫背天葵(《重慶草藥》),紅番莧、紅毛番、紅莧菜、紅菜、當歸菜、紅玉菜(《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觀音莧的全草。

【原形態】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全體光滑無毛。葉互生:橢圓狀披針形,長6~9厘米,寬1.5~3厘米,厚而柔軟,先端尖,基部楔形,下延成耳狀,邊緣有不整齊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紫紅色;葉柄短,紫紅色,上部葉幾無柄。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數個排列成疏散的圓錐狀或傘房狀花序;花序柄細長,2歧分枝;苞片1列,線形;全部管狀花,黃色。瘦果具線條,冠毛豐富。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生於曠野濕地,或栽培於菜圃。分布福建、臺灣、江西、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性味】《福建中草藥》:"微甘辛,平。"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解毒消腫。治痛經,血崩,咳血,創傷出血,潰瘍久不收口。

①《植物名實圖考》:"治婦人血病,酒煎服。"

②《重慶草藥》:"治血氣痛、血崩。"

③《福建中草藥》:"生血止血,清熱消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2~3兩)。外用:研末撒或搗敷。

【附方】

①治病經:紅番莧鮮葉二至四兩,用酒炒制三至七次後,開水沖燉,飯前服。

②治創傷出血:鮮紅番莧搗爛敷。

③治咳血:鮮紅番莧二至四兩。水煎服。

④治潰瘍久不收口:幹紅番莧葉,研細末,撒瘡口。(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摘錄】《*辭典》

觀音莧《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重慶草藥》

【拼音名】GuānYīnXiàn

【英文名】all-grassofTwocolorVelvetplant

【別名】木耳菜、血皮菜、水三七、血匹菜、紫背天葵、紅番莧、紅毛番、紅莧菜、紅菜、當歸菜、紅玉菜、此背菜、紅背三七、觀間菜、葉下紅、紅前菜、紅冬楓、紅風菜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觀音莧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ynurbicolor(Roxb.)DC.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觀音莧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全株帶肉質。根粗壯。莖直立,多分枝,囊紫色,有細棱,嫩莖被微毛,後變無毛。單葉互生。莖下部葉有柄,紫紅色,上部葉幾無柄;葉片橢圓形或卵表,長6-10cm,寬1.6-3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產下延,邊緣有粗鋸齒,有時下部具1對淺裂片,上面綠色,被微毛,下面紅紫色,無毛。頭狀花序直徑1.5-2cm,在莖頂作傘房狀疏散排列;總苞筒狀;總苞片草質,2層,外層的條形,似小苞片狀,長為內層的1/3-1/2,內層條形,邊緣膜質;全為丙性管狀花,花冠黃色;花藥基端鈍,先端有附片;花柱分枝,具長鉆形有毛的附屬器。瘦果長圓形,扁,有縱線條,被微毛;冠毛白色,絹毛狀。花期10-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平原及低山陰濕處或栽培於信宅附近土坎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及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全草長30-60cm,無毛。葉互生,多皺縮,綠褐色,背面帶紫以,完整葉展平後,葉片呈橢圓狀披針形,長6-9cm,寬1.5-3cm,先端尖,基部楔形,下延成耳狀,邊緣具不整齊鋸齒,葉柄短,帶紫褐色。可見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瘦果紅棕色,冠毛多,。氣微,味微甘。

【化學成份】含花色甙(anthocyanin)[1-3]。

【性味】味辛;甘;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解毒消。主咳血;崩漏;外傷出血;痛經;痢疾;瘡瘍腫毒;跌打損傷;潰瘍久不收斂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鮮品30-9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撒。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治婦人血病,酒煎服。

2.《重慶草藥》:治血氣痛、血崩。

3.《福建中草藥》:生血止血,清熱消腫。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觀音莧相關圖片

觀音莧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觀音蓮  下一个:觀音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