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綱目》
【拼音名】HéTúnZǐ
【來源】為鲀科動物弓斑東方鲀、蟲紋東方鲀、暗色東方鲀的卵子。
【性味】《本草拾遺》:"有大毒。"
【功能主治】《綱目》:"治疥癬蟲瘡,用(河豚)子同蜈蚣燒研,香油調搽之。"
【各家論述】《本經逢原》:"河豚子必久漬石灰水中,而後煮食。……中其毒則唇舌麻醬,頭旋目眩,足不任履,行步欹側。急宜探吐,隨覓荻芽或蘆根搗汁灌之。橄欖汁、甘草汁皆可解。若腹中絞痛,昏迷倒仆者,急用糞清灌之,遲則不救。"
【摘錄】《*辭典》
河豚子《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HéTúnZǐ
【英文名】Ocellatedpufferroe,Vermiculatedpufferroe,Obscurepufferroe
【來源】
藥材基源:為鲀科動物弓斑東方鲀、蟲紋東方鲀、暗色東方鲀及同屬多種動物的卵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Fuguocellatus(Osbeck)[SpheroidesocellatusOsbeck]2.Fuguvermicularis(TemmincketSchlegel)[SpheroidesvermicularisTemmincketSchlegel]3.Fuguobscurus(Abe)[SpheroidesobscurusAbe]
采收和儲藏:捕得河豚後,剖腹取卵子,鮮用。
【原形態】
1.弓斑東方鲀,體長一般為10-15cm,頭部、體背及腹面均有細弱小刺,背刺區與腹刺區分離。吻部、頭體兩側及尾部光滑。頭體背側面灰褐色,微綠。體側在胸鰭後上方,各有一黑綠色而帶橙色邊的大斑,並有一弓形橫過背部的黑綠色鞍狀斑,鞍癍斑具橙色邊緣。背鰭基部兩側具一圓形大黑斑。腹面白色,各鰭灰黃色。
2.蟲蚊東方鲀,本種與弓斑東方鲀的區別是:有許多圓形和長蟲紋形白點。
3.暗紋東方鲀,本種與弓斑東方鲀的區別是:棕褐色,背側面具不明顯的暗褐色橫紋4-6條,橫紋之間白色狹紋3-5條。胸鰭後上方體側處具一圓形黑色大斑,邊緣白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棲息於近海,亦進入河口鹹淡水區域。主食貝類、甲殼類、小魚類。
2.暖溫性底層魚類,棲息於近海、河口鹹淡水中,亦進入江河。主食貝類、蝦蟹及小魚等。遇敵害時,體內氣囊能使腹部膨脹。4-5月為產卵期。
3.棲息於近海和河川。雜食性,主食蝦、蟹、螺、魚苗、水生昆蟲、枝角類、橈足類及植物葉片和絲狀藻等。
資源分布:1.弓斑東方鲀:分布我國沿海。
2.蟲紋東方鲀: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3.暗色東方鲀:分布於黃海、渤海和東海。
【性味】味甘;性溫;大毒
【歸經】心經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鎮痛。主乳癌;瘡癤;疥癬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
【註意】禁內服。
【各家論述】《綱目》:治疥癬蟲瘡,用(河豚)子同蜈蚣燒研,香油調搽之。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