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開寶本草》
【拼音名】QiéYè
【來源】為茄科植物茄的葉片。
【化學成份】葉含龍葵堿0.002~0.03%。全植物含胡蘆巴堿、膽堿、腺嘌呤、咪唑乙胺、澳洲茄胺、龍葵堿、精氨酸葡萄糖甙、咖啡酸等。
【藥理作用】參見"茄子"條。
【功能主治】
治血淋,血痢,腸風下血,癰腫,凍傷。
①《開寶本草》:"柿莖葉主凍腳瘡,煮湯漬之良。"
②《綱目》:"散血消腫。治血淋,下血,血痢,陰挺,齒匿,口蕈。"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2~3錢。外用:煎水浸洗、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附方】
①治血淋疼痛:茄葉熏幹為末。每服二錢,溫酒或鹽湯下。來年者尤佳。(《經驗良方》)
②治腸風下血:茄葉熏幹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綱目》)
③治鉤蟲初感染:茄莖葉煎濃洗。(《陸川本草》)
④治背癰未潰:白茄葉搗爛,和黑醋煮敷。(《嶺南采藥錄》)
⑤治凍傷:茄秧二斤,辣椒秧一斤。上藥放鐵鍋內水熬五小時,取三次濾液合並濃縮成膏,塗患處;或將膏溶於水中熏洗,每日一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應用】用於乳癌潰爛創面:取紫花茄鮮葉曬幹或烘幹,研細末,過篩裝瓶高壓消毒備用。用時將藥粉撒在癌的潰爛面上,覆蓋2層消毒紗布。每天用藥1~2次。換藥時可用淡茶水或生理鹽水洗去刨面汙物,再行上藥。上藥時須將藥粉撒於腐肉最多的創面,不可撒在新鮮肉芽或正常皮膚粘膜上,以免引起濕疹及皮炎。當惡臭已除、滲液停止、創口腐肉脫落或清除幹凈,即停止上藥,否則易使創面擴大,發生疼痛及充血水腫。臨床用於不同類型乳癌潰爛患者50例,病史最長3年,最短1個月;潰爛範圍最大10x15厘米,最小2x2厘米;全部有惡臭流膿血水;半數以上有疼痛、發燒及惡液質。上藥後均見效果,最快15分鐘,最慢1天。一般先惡臭逐慚捎除,膿血性滲出液減少,隨後疼痛減輕,綠色腐肉逐漸清除脫落,創面充血水腫改善,創口相對縮小,病人全身癥狀隨之好轉。但本藥對乳癌潰爛惡臭無根治作用,仍須配合其它治癌方法。
【摘錄】《*辭典》
茄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開寶本草》。
【拼音名】QiéYè
【英文名】LeafofGardenEggplant,LeafofEggplant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茄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lanummelongenaL.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至亞灌木,高60-100cm。莖直立、粗壯,上部分枝,綠色或紫色,無南海或有疏刺,全體被星狀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4.5cm;葉片卵狀橢圓形,長8-18cm,寬5-11cm,先端鈍尖,基部不相等,葉緣常波狀淺裂,表面暗綠色,兩面具星狀柔毛。能孕花單生,不孕花蠍尾狀與能孕花並出;花萼鐘形,頂端5裂,裂片披針形,具星狀柔毛;花冠紫藍色,直徑約3cm,裂片三角形,長約1cm;雄蕊5,花絲短,著生於花冠喉部,花藥黃色,分離,先端孔裂;雌蕊1,子房2室,花柱圓球形,柱頭小。漿果長橢圓形、於形或長柱形,溶紫色、淡綠色或黃白色,光滑,基部有宿存萼。花期6-8月,花後結實。
【性味】味甘;辛;性平
【功能主治】散血消腫。主血淋;下血;血痢;腸風下血;癰腫;凍傷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6-9g。外用:適量,煎水浸洗;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開寶本草》:枯莖葉主凍腳瘡,煮湯漬之良。
2.《本草綱目》:散血消腫。治血淋,下血,血痢,陰挺,齒NI,口蕈。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